{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莒光作文簿:我在馬祖當兵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22264
陳廷豪
允晨文化
2018年6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622264
叢書系列:
生活美學
規格:平裝 / 30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生活美學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青春的震撼教育? 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段旅程
篇篇精彩故事帶領讀者窺見小人物的善惡喜悲。
一位曾在馬祖莒光島的心理輔導兵,
書寫自己入伍的親身經歷,
展示與朋友通信的真誠、反思,
紀錄了青春,還有私人的情感與收藏。
熱血推薦
吳介民•陳政亮•曹雅評•鄭介瑤 ?
廷豪,你寫當兵見聞與心情的書稿躺在書桌,我仔細閱讀,頗感時光凍結,那些亙古軍旅軼聞就在你字裡行間一一浮現,當兵的日子是多麼超現實啊,現今軍中生活彷如搬演傀儡,一樣的莒光日、愛國歌曲、抗日故事,長官與學長,毫無幽默感的管教。從你的文字,我讀到一顆質樸的心,社運青年當大頭兵,被挑選為「心理輔導老師」,對世界懷抱好奇與熱望,盡力安慰荒蕪失落的同袍,期待友誼與信任,經常掙扎在順服、抵抗、溫情與懊悔之間拉鋸的矛盾。——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很喜歡這本軍中文集的真誠。文字雖短,但仔細想想,都很有意思,每每讓我重新想起以前當兵的事;回憶是舊的,但卻多了一些新的體會。希望讀者們也都「溫故知新」,透過這本書,對台灣當兵的特殊現象,有更豐富的認識。——陳政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廷豪的書稿具有時空轉換的時代性意義,同時讓沒當過兵的我,用另一個眼光去理解,與我同時生活在馬祖島上阿兵哥的心情。謝謝廷豪拉近了我與阿兵哥之間的社會距離。——曹雅評�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
書中的個案、每一個故事,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具體而微的縮影,廷豪像是一個旁觀者,看著、記錄著。參與了這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我越發對這些原本陌生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也越能感受這本書的意義——它不只像一座橫跨台灣與馬祖的橋樑,引領讀者認識到馬祖島上的軍中生活;更像盞探照燈,探人底心的善惡喜悲,也觀照各個不相同的生命樣態。——鄭介瑤�本書插畫作者
?
目
錄
一、推薦序
1.給太陽花服役青年的一封信?? ◎吳介民
2.真誠地紀錄了小人物的歡樂與悲傷?? ◎陳政亮
3.最有意義的兵?? ◎曹雅評
4.從無到有的過程?? ◎鄭介瑤
?
二、與當兵有關的記憶和隨筆
1.入伍前夕
2.新訓 — 成為「國軍」的路程
3.從台灣到馬祖的第一次搭船經驗
4.到馬祖的第一天
5.「國」軍
6.站哨
7.軍中養的狗
8.打網咖這件事
9.關於應酬
10.和阿兵哥一起打羽球的老兵
11.與計程車運匠的對話
12.退伍
?
三、心衛中心的故事
1.第一位案主
2.想家的人
3.他是一位軍官
4.來覓知音的人
5.吸毒者
6.偷閒作為生存之道
7.思覺失調症
8.笑容的背後
9.用LINE 諮商
10.夾心餅乾
11.寫信的人
?
四、飄洋渡海來的書信
1.H的來信
2.給H的回信
3.Y的來信1
4.給Y的回信1
5.Y的來信2
6.給Y的回信2
7.U的來信
8.給U的回信
9.N的來信1
10.給N的回信1
11.N的來信2
12.給N的回信2
13.Z的來信
14.給Z的回信
15.D的來信
16.給D的回信
?
後記:一段屬於私人的記憶、情感和收藏
?
序
推薦序一
給太陽花服役青年的一封信? ?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廷豪:
這是一封遲到的信。聽你說將遠行馬祖下部隊,惦念著給你寫信,還沒動筆,你已退伍。現在,你寫當兵見聞與心情的書稿躺在書桌,我仔細閱讀,頗感時光凍結,那些亙古軍旅軼聞就在你字裡行間一一浮現,但你說:「明明也是在『生活』,但卻只有在使用手機時,才會有現實感,覺得是真正的『在生活』」,當兵的日子是多麼超現實啊,現今軍中生活彷如搬演傀儡,超過半個世紀的部隊文化如殭屍般地賴活著,一樣的莒光日、愛國歌曲、抗日故事,長官與學長,毫無幽默感的管教。但你的書也顯示這不是事實的全部。從你的文字,我讀到一顆質樸的心,社運青年當大頭兵,被挑選為「心理輔導老師」,對世界懷抱好奇與熱望,盡力安慰荒蕪失落的同袍,期待友誼與信任,經常掙扎在順服、抵抗、溫情與懊悔之間拉鋸的矛盾,雖然你筆尖淡淡滑過,但「傷口」仍濡濕,叫喚你,而你總回應,「我也不知道」。靦腆,有著自我主張的欲望,卻規矩的,少年家啊!
我有一位運動同志P,在大學時代,經常出入我家頂樓鐵皮屋,吃飯、睡覺、蓋同一條棉被的感情,我們在解嚴前那幾年青澀成長,一九八六年「李文忠事件」那晚,他說:「如果改革沒辦法,我們就搞台獨」,台獨那時候意味「革命」。但革命終究未到來,三十年後,我只能以詩歌來捕捉這理想。激情吶喊的幾個月後,他當兵去了,每隔一兩週他就來長信,我沒有能力回應他如此綿密的書信,他累積多年的思緒與抱負,都在他當兵偷閒(或犧牲睡眠?)的空檔抒發成文字,我把信妥善收藏在書桌旁的矮櫃,跟我的政治情書挨在一起,一放二十年。直到有天,矮櫃膨脹,彷彿長了生命,催促我打開,一窺盡是蠕動的白蟻,於是我清除那一捆捆化成腐土的書信,當下沒半點猶豫,連傢俱都拆光。之後我逐漸明白,白蟻是使者,是對我疏忽珍貴記憶的懲罰。當我讀到你對N說:「那時候參與野百合運動的前輩們,過了二十多年,還不是有許多人仍載浮載沉,一點也沒有自省或是沉澱的樣子」,心情頓然沈重。其實,當年的朋友,不少人自覺性很強,幾十年漂泊,沒「出脫」,因他們性格摻雜羞澀與篤實,鑲嵌著命運中的「缺陷」,而且缺乏「政治的意志」。P後來有十多年每天在走路,彷彿是無止盡的,在尋找創傷的入口、的迴圈。實則,他的生命停駐在創傷的原點,在一九八○年代,我們手挽手抵抗虛偽抵抗青澀的年代,回不去也出不來。在軍中,P把支撐他生命的存在傾角,透露給我,而我竟然未能為他完整保留這份記憶,我自責,卻無可彌補。
我感受到你以素樸的方式在保留這一年「離�島」的記憶,因為你有「退伍後不會再與他們聯絡的念頭」,因此迫不及待記下了軍旅生活的點滴。你對軍中同袍的溫情關注,對照你對自己參與抗爭運動的反思,足以見證你的老實性格。你在「輔導」同儕的過程,輔導了你自己,意外地,也輔導了閱讀這本書的一群特殊讀者。
四年前的今天,向晚時刻,我跟著最後一批年輕人走出立法院議場,外頭早已塞爆人群,晚會正要上場,這場劃時代運動獲得一定成果即將落幕,但過程代價畢竟慘烈,想起三月二十三日傍晚你在群眾爬過行政院圍牆時的激動喊話,想起從深夜持續到凌晨的鎮壓,激起三月三十日五十萬人集結大示威,之後輾轉抵達這退場儀式,佇立在人群中,心裏堆滿奇異感,卻沒有詞語可以形容,夜色中,我朝著濟南路口的教堂尖塔拍了一張無聲的空鏡。此刻,我想像你曾一人在西莒島,眼神漫過心衛中心的大片窗戶,向著飄來的海霧發呆,然後便掉入孤單地思念過往的運動夥伴的情緒中:「這場運動,在許多人的身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傷口。」你在書信中透露對自己的責難,對運動素人未盡的責任感,畢竟你是反身性如此強烈的人,願意揭開假裝結痂的傷口,願意面對運動的「政治」難題。
說來,你的一年大頭兵生活,也是一連串「巧合」。巧合,不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但你選擇在非志願的生活中,刻意的紀錄,賣力的回想。期待你更加賣力。每一個巨大的傷口,都是一則巨大的謎語。
推薦序二
真誠地紀錄了小人物的歡樂與悲傷
陳政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廷豪把稿子交給我的時候,有特別交代說:不要把這些文字當成是論文草稿來除錯。雖然是這般的被告誡了,我卻一時也改不了這樣閱讀的壞毛病。我是從「記憶與隨筆」開始一路往下看的,當唸到「國家機器、意識型態、能動性」……等這些詞時,空氣中就瀰漫著社會學論文的味道。
我想這是沒辦法的事。社會學與社運背景的人去當兵,很難不看到權力、洗腦與身分剝奪這類的現實,也很難不記錄身在其中所產生的強烈感受。回想起之前有位學長曾經寫下了三十萬字以上的當兵筆記(真的是用筆寫的),裡頭除了高張的批判思想之外,更多是不相稱的卑微人性。廷豪這書也有這般的精采。
我覺得「心衛中心的故事」中〈第一位案主〉的故事真是很有意思。敘事主軸是:
懷抱著理想的主角突然察覺「弱者」黠獪地利用了他的熱血,謀得了個人的好處,還倒轉了雙方的關係。不過,主角並沒有因此而憤怒,似乎只有淡淡的悵然,與對共同處境的莫可奈何,好像這世間就盡是如此的不堪而已。這故事把整本書的味道都寫進去了:軍中總是充滿了小人物的歡樂與悲傷,作者自己是、來心衛中心尋求協助的軍�士官�兵也都是小人物,既決定不了什麼,也做不了什麼偉大的事,自己與他人都面臨孱弱而無奈的處境。因為沒有外在的出口,只好在灰暗的心中尋求些微的救贖;但連這救贖都是無可保證的蒼白,是勉強生起的心意。按這樣的感受去閱讀〈想家的人〉等短篇以及「隨筆」,就覺得頗為沈重;到後來,甚至連退伍這件事,似乎也不那麼地令人雀躍了,人好像變得消極,多懂了一點事,多了些世故與灰心。我猜想,也許廷豪真正記錄的,由文章的空白處所顯現的,是一個男性被轉為老成樣貌的主體過程;這很像是書中這篇〈部隊養的狗〉中的寓言,人最後就如同老狗般慵懶的活著了。
書中最後的篇章是「書信」。從內容來看,這部份應是與政治社會運動從事者的書信往來記錄,學運、李明哲事件、參選從政……等的思索,是這些信件的主題。我原以為是奮發的風格,但讀起來卻多是未知與狐疑,甚至有點不知去向的茫然。這與整本書的基調是一致,倒也不能說作者對政治或人生已經失去信心,大概只是多了些觀察的距離而已。
很感謝廷豪給我事先閱讀的機會,也很喜歡這本軍中文集的真誠。文字雖短,但仔細想想,都很有意思,每每讓我重新想起以前當兵的事;回憶是舊的,但卻多了一些新的體會。希望讀者們也都「溫故知新」,透過這本書,對台灣當兵的特殊現象,有更豐富的認識。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