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

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1083
大衛•哈維
毛翊宇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5月22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570851083
  • 叢書系列:Big Ideas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Big Ideas


  • 社會科學 > 經濟/趨勢

















      當資本主義統治世界,當經濟危機管理國家

      東西方政治強權新秩序重整

      馬克思留給世人,是警告?或預言?



      克萊恩(Naomi Klein):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了一場革命,激勵了這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身為當代頂尖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哈維延續《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的說法,指出當前的三大矛盾對資本主義的存續構成重大的挑戰。

      

      2018年是馬克思誕生兩百週年,我極為樂見本書有了中譯本,讓讀者得以更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精華與哈維的理論創見。



      繼暢銷作《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後最新力作,西方最具權威性馬克思研究專家──大衛哈維,重新判解馬克思與《資本論》



      時間與歷史,證明了馬克思的卓見!

      破解當代資本危機的密碼,就在《資本論》裡!



      在「一帶一路」大戰略下,一個穿透中亞奔向歐洲、高速高承載的鐵路網正在醞釀……眼下一場革命正席捲著全球經濟的相對空間,是的,又一場!這場革命之所以興起,並不因為它本身有多麼美妙或多麼可欲,只因為這是資本逃避衰退和貶值的最好出路,其目標正是吸收過剩資本。



      資本主義歷史中那些看似在劫難逃、表現為不可抗力的過程,為何實際上皆是資本自身的產物……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其他政治經濟著作裡想走的路,就是斬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常運作的迷障,直取其內在運動規律的本質,用經過抽象的模型編織出一個資本無窮積累的簡化理論。



      大衛•哈維,全球最知名的馬克思研究權威,現職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講述馬克思三十多年,風格活潑生動,見解新穎獨到。在《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一書中,大衛哈維引領讀者通讀三卷《資本論》,建構資本運動的完整圖像,點出潛藏在資本流通路徑上的危機引爆點,剖析全球政治社會運動背後的經濟基礎。他不只以清晰、精練的語言闡述《資本論》的洞見,更參照一百五十年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新了馬克思的理論。就連初次接觸馬克思的讀者,都能藉本書一探當代資本危機的來龍去脈。



    各界好評



      一股堅定而明智的左翼之聲。──《金融時報》



      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了一場革命,激勵了這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克萊恩(Naomi Klein),加拿大知名記者、作家和社動人士



      哈維是位學富五車的基進分子,他的文章絕無新聞報導式的陳腔濫調,只有滿滿的事實和審慎的思慮。──森內特(Richard Sennett),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



      哈維啟發了我,也啟發了那些熱切盼望正義新世界的人士。他是進步陣營中最富洞見和智識的思想者。──瓊斯(Owen Jones),《權勢集團》(The Establishment)作者



      十年來,全球資本主義再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與政治衝突,在在證明馬克思的(經濟)思想歷久彌新,具有高度的現實性與解釋力。──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推薦序

    譯序

    ?

    前言

    第一章 資本,價值運動的圖像

    價值運動�資本的貨幣形式�商品生產和剩餘價值生產

    價值以貨幣形式實現�貨幣形式的價值如何分配�薪資勞動者

    薪資勞動者�不同資本派別之間的分配�價值運動的驅力

    ?

    第二章 資本論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資本的整體性�對政治實踐的一點啟示

    ?

    第三章 貨幣,價值表現

    異化與貨幣改革�貨幣形式的發展�投資者階級興起

    ?

    第四章 反價值:資本貶值理論

    債務經濟�非生產勞動的沉重負擔�反價值的政治實踐

    ?

    第五章 價值缺位下的價格

    占有使用價值�利潤和價值的矛盾

    ?

    第六章 論技術問題

    技術變革�資本主義發展的七項要素�技術產業與拜物教

    ?

    第七章 價值的時間與空間

    創造世界市場�空間調整�《資本論》的三種時空�固定資本流通

    不可移動的資本�資本的次級與三級循環

    ?

    第八章 價值體系的生成

    區域性壟斷�貨幣體系與價值體系�體系邊界的演變�

    無償贈與的地理分布�體系間的緊張關係

    ?

    第九章 經濟理性的錯亂

    中國空前的生產性消費�美國和法國的先例�中國一帶一路政策

    上升階級的反叛�普遍異化�價值實現領域的鬥爭�資本主義金融的宰制

    ?

    結語

    ?

    致謝

    註解

    參考資料

    ?





    推薦序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身為當代頂尖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哈維極為多產,也積極介入全球的左翼知識活動與社會運動。這本《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出版於2017年,也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週年,極具紀念價值。雖然晚近有好幾部馬克思的新傳記出版,但正如哈維所言,這些著作「似乎都把馬克思的思想和等身鉅著視為十九世紀的古董,而將其和馬克思的遺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裡」。



      但十年來,全球資本主義再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與政治衝突,在在證明馬克思的(經濟)思想歷久彌新,具有高度的現實性與解釋力。用哈維的話來說,「如果將他的思想拿到今天來看,其理論甚至比放在他寫作的年代更貼近現實」。



      本書與哈維先前的幾本著作(特別是《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以及兩卷《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有高度的延續性,在當代的左翼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些著作不僅細密地闡述、重建馬克思的論述邏輯,還試圖對其進行政治性的閱讀,重新思考「解放政治」的問題。



      本書約有一半的篇幅(尤其是一至四章:〈資本,價值運動的圖像〉、〈《資本論》〉、〈貨幣,價值表現〉、〈反價值:資本貶值理論〉)可視為《資本論》三卷的要點提示,精簡描述了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並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見圖表二)。請務必注意,《資本論》的三卷的抽象層次、研究問題各有不同。從第一卷討論的價值「增殖」,到第二、三卷的價值「實現」與「分配」,三卷的推論環環相扣,形成一個「藝術的整體」(馬克思語)。哈維說得很好:「很多人強烈偏愛只從第一卷的價值增殖角度看資本,輕忽了其他兩卷對價值實現和價值分配的研究。……這種偏見必導致嚴重的錯誤。將資本視為一個整體的觀點,意謂清楚認識到資本的不同階段如何互為前提和結果。每個階段既獨立自主又包含在整體的運動中。」



      哈維是英美學界最早關注《資本論》第二、三卷的學者之一(但他對第三卷的「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有許多批評),這本書也不例外,一方面精準呈現了三卷的論點,一方面又不斷在理論、歷史與現實之間穿梭,讓讀者不致迷失在抽象程度極高的文字之中。



      但哈維絕不只是照本宣科,他還試圖處理了一些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中極富爭議的議題(如第四章討論的非生產性勞動)。更重要的是,哈維不斷試圖從馬克思的理論中讀出政治意涵。比如說,哈維根據他對《資本論》第二卷的閱讀,認為「對價值的占有和掠奪很大部分發生在價值實現那端」。



      由此出發,他認為當代的反資本主義運動不能只關注價值生產的面向(生產領域內的對抗),還必須關注價值的實現與分配。在價值實現的領域,「鬥爭的兩造是買者和賣者,市場上發生著對不公平交易和掠奪式積累的反抗,例如城市發展的仕紳化、抵押財產被銀行沒收」;此外,為了實現價值(將商品順利出售)而成形的各種「創造及管理人類渴求、需要和慾望的技術」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導致政治、文化、美學、宗教、哲學等各領域的反抗活動(例如反商品化運動),不應輕率忽視;而當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價值的分配,則必須「分析不同資本派別和國家機器之間的角力」。換言之,左翼必須關注「資本總流通內對抗資本權力的各種社會政治鬥爭」,思考「策略結盟」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馬克思主義者都完全支持這種看法,但不論同意與否,都值得與哈維展開更深入的對話。



      本書另一項可能引起爭論的論點,是哈維反對任何「著重單一因素」(single bullet)的社會變遷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內部有七項要素,包括工藝技術、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生產方式、日常生活、思想觀念和制度框架,這些要素彼此緊密相連卻又相互獨立,也因此,「挑戰之所以如此艱鉅,就是因為需要大幅改革的地方遍及全部七項要素」,而「蘇維埃共產主義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因為忽略了全部七項要素的相互影響……認為只要革命生產力就可以走上共產主義道路」。



      我認為這是值得左翼政治嚴肅思索的課題。



      哈維延續《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的說法,指出當前的三大矛盾對資本主義的存續構成重大的挑戰。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惡化;其次,「無止盡複合式成長」已達到瓶頸,經濟成長的壓力落在信用形式的貨幣之上,而不斷走向失控;最後,則是普遍異化的狀態,全球許多勞動者都面臨工作單調、雇用不穩定、失業、薪資停滯,而收入較穩定的人也難逃無邊無際的消費主義的羅網。



      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多重矛盾與危機趨勢,帶來了近乎「瘋狂」的經濟理性:「過去四十年來我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錯亂。無用武之地的過剩勞動日益擴大、呆立在過剩資本旁邊,兩者雖並列卻無法湊在一起生產人們亟需的使用價值」。



      本書對價值增殖、實現、分配等各領域的分析,為抵抗、超越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線索。歸根究柢,哈維的立場是貼近古典馬克思主義的。他強調,「解放政治的目標在於,除去加諸於龐大生產力之上的社會政治束縛,換句話說,讓生產力擺脫資本統治與日益至高極權的國家機器形式,這個任務再明確不過。」



      在一個擺脫了資本統治與國家專制的社會中,「一群共同管理勞動過程和生產資料的聯合勞動者,彼此互助合作並藉此滿足自身的渴求、需要或慾望」。



      今年是馬克思誕生兩百週年,我極為樂見本書有了中譯本,讓讀者得以更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精華與哈維的理論創見。是為推薦序。



    譯序



      翻譯在中文是一門源遠流長的事業,我從事翻譯,僅遵循諸先輩千錘百鍊的教誨。我相信翻譯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不對,技巧再好也是枉然。要學傅雷,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要學思果,旨在譯意而非譯字。隨時自問:「這句翻譯像中文嗎?」破壞了中文的語言結構,縱使一字一句忠實於原文,結果肯定不忍卒讀。思果說得好,中文世界的人說了幾千年的話,英文所能表達的,中文難道就不能找到通情達義的話重述嗎?



      然而,馬克思理論的翻譯有其特性,資本主義對老祖宗而言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批判資本主義不是人生感悟、而是科學分析,如果老祖宗那裡有現成的可撿,又何須一代代人辛苦譯介?余光中說,翻譯是要還原文字背後的「經驗」,在原文的限制下,用中文重新表達該經驗。但就馬克思理論來說,要還原的是經驗背後的「抽象規律」,重新表達時可用的中文,過往傳統幾乎付之闕如、能從日常語言借鏡的也不多。更麻煩的是,馬克思說,《資本論》就算細節上的缺點難免,仍是個「藝術的整體」,此話用來形容大衛哈維的著作同樣貼切。譯大衛哈維,如果用詞單調、沒有捕捉到靈動意象與如沸熱情,就太對不起他了。當然,任我臉皮再厚,上面的要求我也不敢說自己完全做到了。只是在這些要求的煎熬下,我對先輩所謂「翻譯是創作、翻譯是重寫」有了深刻體會。有些句子我一改再改,改到自己終於滿意時,再回頭去看原文,突然覺得兩段文字雖系出同源,卻已經各有獨立的生命了。



      我在翻譯時,常常為了自己沒有避開先輩的大忌而心虛,但我這樣做也是有理由的。在概念密度過高的語句裡,加入一些「贅字」可以起到區隔和拉長的作用。以抽象名詞為主詞或受詞的中文,讀起來固然有些深澀,但這種句法難道沒有反映某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嗎?在未嘗太過拗口的情況下,不妨保留這種思維的優點。



      自上個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以來,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地譯介馬克思,甚至有不少譯家,例如我崇拜的王實味,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為了忠於自我而犧牲生命。縱使如此,中文還是虧欠馬克思太多了。遙想過去五十多年,用中文寫成的馬克思,在這裡曾經是火燒島的通行證;在那裡向來是共產黨的官防章。馬克思的真知灼見被埋沒了,如今雖然重見天日,但人們對它除了陌生還是陌生。大衛哈維評《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說這是他寫過最危險的一本書;馬克思評《資本論》,說這是他射向資產階級的一顆炸彈。我敢保證,讀者手中這本《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危險程度絕對不遑多讓,更不是顆啞彈。這也是我承接此書翻譯工作所懷抱的使命,以馬克思主義者改造社會的熱忱,為中文讀者搭起一座批判思想的橋梁。



      感謝中山大學萬毓澤老師的引介,給了我這個寶貴機會;感謝聯經出版公司鄒恆月編輯的用心,讓本書譯稿盡善盡美。感謝這段因為翻譯廢寢忘食的日子裡,家人的照顧、朋友的陪伴,以及晨寧的精神支持。



    前言



      為了理解資本運行的奧祕,馬克思窮盡畢生的光陰、付出極大的努力。他對自己的工作深深著迷,馬克思的目標,是發現那被他稱為「資本的運動規律」之物,及其對芸芸眾生無所不在的影響。他孜孜不倦地揭露現代社會中不平等和剝削的根源,更戳破那些為統治階級所喜好、驕矜自滿的庸俗經濟學理論。他尤其對資本主義為何如此容易發生危機感到好奇。馬克思在1848年和1857年親歷過兩次經濟危機,從這些經驗中,他思考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究竟是否導因於戰爭、資源匱乏和農業歉收等外在衝擊,抑或來源於資本自身的運行方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機,資本自身是否即為這一災難的始作俑者?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困擾著經濟學家。



      回顧全球資本主義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令人眼花撩亂的軌跡和淒涼的境況,以及經濟衰退下數百萬普羅大眾的嘆息,此刻似乎正是讓我們重新審視馬克思最佳的時候。也許在他的心血中,有著不可多得的奇見,足以令我們在思考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時,洞悉這些問題的本質。



      很不幸的,要簡述馬克思的研究結論並不容易,更不用說他那嚴謹的推理和詳實的例證了。確定馬克思的本意之所以如此困難,部分原因在於:他的論著大多未完成。在浩如煙海的文稿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馬克思本人親自認可、以完成品的型式出版面世。其餘手跡則以數不清的筆記、草稿和批註形式留存著,有些是將來出版的準備工作,有些僅僅為了自己釐清問題,內容有「假設如此,則……」之類的試作,也有許多針對批評和反駁所做的回覆,這些批駁不僅來自其他著作家,也來自馬克思的設想。



      除了自己的思索,馬克思的研究大量仰仗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詰問,當時這領域主要受到亞當斯密、李嘉圖、馬爾薩斯、斯圖亞特、穆勒、邊沁等,以及許多其他思想家的影響,因此,為了理解馬克思的言論,我們時常必須對這些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有一定認識。當我們把焦點轉向馬克思的批判方法時,情況也是如此,馬克思藉助德國古典哲學的成果;這個思想體系承襲自斯賓諾莎、康德等等哲學家,最後由黑格爾集其大成,其根源則可追朔至希臘,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即以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伊比鳩魯為題。



      除此之外,構成馬克思理論支柱的還有法國社會主義思想,這個學說的代表有聖西門、傅立葉、普魯東以及卡貝等人。將這些思想流派兜在一起,似乎可以窺見一點馬克思鉅著的端倪了。



      馬克思不是那種閑靜的理論家,他比較像是一位躁動不安的思想開創者。馬克思不僅閱讀政治經濟學、人類學和哲學著作,更閱讀商業和金融報刊、國會的議事紀錄和行政機關的視察報告,他越是得益於大量閱讀,就越是發展、豐富自己的觀點,雖然或許有人覺得這應該稱為修正既定的看法。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巴爾札克、但丁、雪萊……馬克思如飢似渴地從這些文學家身上吸取養分,文學巨人的思想精華在他的寫作中俯拾皆是,這令馬克思的作品讀起來韻味無窮,尤其是《資本論》第一卷,本身就堪稱文學傑作,不僅如此,馬克思更珍視文學經典帶來的啟發,他在其中看見了世界如何運作,也從文學的表現手法得到許多靈感。



      馬克思留下的可不只這些,還有與各國友人之間的書信往返以及對英國工會活動家的演說。在一八六四年遍布整個歐洲的勞動階級組成國際工人協會之後,他為這個組織撰寫的通訊,也成為他浩瀚著述的一部分。馬克思不僅是一流的思想家、理論家和學者,還是社會活動家和政治論戰的參與者。他生涯中收入最穩定的時期,是他固定為《紐約每日論壇》撰稿的那段日子,《紐約每日論壇》是當時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馬克思撰寫的專欄除了見解新穎,還包含對最新時事的具體分析。



      近年來,許多以馬克思那個時代為題的研究相繼出爐,這些研究圍繞著馬克思的人際交往,以及他和當下政治氛圍、社會思潮和世界經濟之間的關係。其中,以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和斯泰德曼(Gareth Stedman)的著作最具價值,無論採何種觀點,都不能否認他們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貢獻。萬分可惜,這兩位作家似乎都把馬克思的思想和等身鉅著視為十九世紀的古董,而將其和馬克思的遺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裡。對他們而言,馬克思是個有趣的歷史人物,不過馬克思的理論縱使一度有影響力,如今也早已灰飛煙滅。這兩位作家都忘記了:馬克思《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而非十九世紀的生活,哪怕馬克思對這種生活有不少評論亦然。資本至今仍與我們同在,雖然在某些方面生氣蓬勃,但在其他許多方面卻百病叢生,甚至在循環積累之際迫近危機、步上螺旋形失控(spiraling out of control),縱使如此,資本依然陶醉在自身的成就裡而揮霍無度。

     

      馬克思不只把資本的概念看作現代經濟學的根本,也把它視為對資產階級社會之批判性理解的基礎。然而,就算把斯泰德曼和斯珀伯的著作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讀者也找不到哪怕一分一毫關於馬克思如何分析資本的線索,更不用說發現馬克思的理論歷久彌新了。不諱言的,馬克思的分析固然有部分已經不合時宜,但我認為,如果將他的思想拿到現今來看,其理論甚至比放在他寫作的年代更貼近現實。馬克思所分析的社會形態,在當時只占據世界一個小小角落,如今不但早已遍及全球,其鮮明特色和震撼效應更是席捲每個所到之處(譯注:此處所稱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十九世紀只有英國為較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馬克思也以當時的英國為主要分析對象)。



      在馬克思的時代,政治經濟學還是一門百家爭鳴的領域,與現在大不相同。這門學科發展至今,已經被一種稱為經濟學的、極端崇尚數學和數據的取徑竄得正統地位,這套自詡為理性知識的封閉體系號稱真正的科學,眼中除了國家和企業決策外容不下其他。如今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下,電腦運算能力每兩年就翻一倍。建構、剖析龐大數據更是如虎添翼,這也讓經濟學家們更有信心,認為這套方法可以應用的領域無所不包。對一些受大企業資助的知名分析師而言,這種信念自然讓他們開始想像一種理性管理的技術烏托邦(techno-utopia),智慧城市的概念即為一例,在這裡人工智慧可以主宰一切。這種幻想賴以生存的假設是:凡是不能被數據化的事物不是無關緊要就是子虛烏有。我並不是說數據沒有用,它可以非常有用,但空有大量資料並不代表已經窮盡「知」的領域。堆砌數據無法解決現代人異化的問題,也無助於改善日益惡化的社會結構。



      馬克思對資本的運動規律、內在矛盾和其根深柢固的非理性本質,提出了極具先見之明的評論,在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經濟崩盤和後續漫長的停滯面前,馬克思理論印證了自身相較於現代總體經濟學有多麼鞭辟入裡,目光局限於單一面向的現代總體經濟學,在鋪天蓋地襲來的經濟危機面前,顯露出捉襟見肘的窘態。馬克思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對亟欲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人來說是無價的思想財富。他的洞見值得嚴肅看待,並給予批判性的深入研究。



      那麼,回到原本的議題,究竟我們要如何闡述馬克思對資本的分析,以及所謂資本的運動規律呢?這一切又將如何有益我們理解當今的困境?這兩個問題就是我接下來要探討的。

    ?




    其 他 著 作
    1. 反資本主義編年紀事
    2. 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
    3.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全新修訂譯本)
    4.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