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胡適嘗言:「古代的書,衹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詩經》中所說的國政、民情、風俗、思想,都有史料的價值」。這部產生於兩千五百年以前的《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周代設有採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後由孔子編訂成冊。最初衹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才稱為《詩經》。
《詩經》收錄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多用疊句、疊字、雙聲疊韻。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造成反覆詠嘆,回環往復,增強了抒情效果,而疊字、雙聲疊韻的使用又增強了音樂美和形象美。《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奸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上、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淩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衹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下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祖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周頌》時代最早,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七七○年)以後。
《詩經》匯聚了傳說、神話、巫術、禮儀、祭典、信仰、藝術原型、語言表像、名物制度、生活習俗、社會家庭組織形態等,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五經之一。
關於《詩經》,在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如今衹剩外傳十卷。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而後代關於《詩經》的注本,重要的有《毛詩正義》,宋朱熹的《詩集傳》,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等。這本書香傳家系列的《詩經》參校廣為流傳的權威版本,務求權威、準確。
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原文字體採用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版式設計復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華;遴選數幅版畫珍品插圖配於文中,審美獨特;全部宣紙印裝,承襲千年歷史工藝,具有歷時彌珍的保值、增值特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近道堂書香傳家系列莊重典雅,雅緻精美,集歷代之精華,致力於編輯當代經典的珍稀善本,傳之於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