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孩子心中的祕密基地文�洪美鈴 《還是喜歡當媽媽》作者?孩子們的夢想裡總有個樹屋,那是孩子心中宣告自主,兼具安全的聖所,視為祕密基地,投射出內在獨一無二的心理空間,而且這個空間更靠近原始靈魂吧!才能安心仰賴樹幹撐托,聆聽樹葉在風中沙沙低語,因為容許接觸純真,才能與大自然輕巧的共存。純真是會喚起無限想像的,大多數童話故事或是兒童文學裡對樹屋的描寫,從這樣的聖所基礎上擴展我們的好奇心與想像力,《瘋狂樹屋91層》則是用獨特的繪畫風格和幽默有趣的描寫節奏,延續之前無厘頭也無邊界的想像,這次帶我們走入另一個驚喜刺激的世界,同時,微帶挖苦的描寫著全知全能,遇上了本能、人性、關係、情緒會如何?在我們標榜追求知識是成長的重要價值時,我想作者一點點的鬆動著我們,更需要在渴求知識滿足的當下,也能重視關係連結、身心安適,邊看這本書,我想我們不知不覺的培養了平衡的眼光。我問孩子們:「如果你想蓋個樹屋,那會是怎樣的樹屋?」孩子們帶著發亮的眼神敘說,那樣的時刻,身為大人的我們專心的聆聽就好,減少放入屬於成人的現實思考,以及是否可行的疑慮,單純讓他們相互分享提問,孩子之間的互動還會擴大了這間樹屋的功能設備,有的甚至還帶著防禦系統,如同這本瘋狂樹屋般的豐富熱鬧,在他們的分享中還會找出他們相處的界線與秩序,有的樹屋有吊橋,有的是靠繩梯隨時能收起,有的喜歡筆直的樹,有的則是偏好彎彎曲曲,我想,孩子相當程度也在呈現他的本質以及與世界連結的特性。我問他們是否願意一起放入這篇書序之中,一個個對我搖搖頭,但沒多久,老二畫了樹屋的外觀,願意分享,我想,也很好,那是孩子心目中的聖所,我們必須在孩子的允許下進入他的樹屋,請當個尊重的客人,誠如進入他的內在世界,不評價的接納各種可能的想像,也不害怕的相信他只是需要有個地方待一會兒,也許因為有間自由想像與安全的樹屋,他會更樂意放下繩索,和世界連結。推薦序二
瘋狂加乘再加乘,全程雞飛狗跳!
文�Sama 部落客
在我童年時光中,自家後院的楊桃樹有著重要意義,我常攀著枝幹,穿過層層枝葉,爬上灰瓦屋頂,坐在斜頂上,想像著如何跳躍過鄰家鴿子籠,爬上彩虹。
當了媽媽後,兩個兒子年幼時住在鄉間,家門外有一棵桑葚樹,每逢春日抽芽發新枝,到了四月間結實纍纍下垂,枝葉交錯在樹下,儼然成為一個天然樹屋,兩個孩子就如同童年時的我一樣,天天在其中鑽來鑽去,想像著這是屬於他們的神祕空間,走入其中就有各種令他們著迷的魔法會帶來驚喜。
隨著年紀漸漸長大,這些早時回憶已鮮少再憶起,直到看到《瘋狂樹屋》,在大笑之餘,那些跨越了許多年、記憶深處的鮮明幻想,又慢慢浮上心頭。
安迪和泰瑞是書中主角,也是本書的作者和繪者,他們奔騰的幻想與童心,在《瘋狂樹屋》裡一覽無遺,彈珠台、垃圾山、漩渦、龍捲風、超大蜘蛛網、算命師、動物學園、還有視訊電話……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整合在一起,變成不可思議又超級有趣的驚喜,走入了他們的樹屋,就來到一個充滿意外的奇幻境地。
安迪和泰瑞的瘋狂樹屋,已經架構了好多層,層層都有不同的驚喜。第九十一層樹屋中,安迪和泰瑞還是為了催稿而頭大,這次有個更重要的額外任務,就是被出版社編輯大鼻子先生指定當兩個孫子一日保姆。兩個瘋狂的樹屋創作者,再加上兩個期待來到樹屋的瘋狂小孩,瘋狂加乘再加乘,全程雞飛狗跳、完全無法預料,這種驚嚇又好笑的無措情況,除了讓閱讀興味無法克制、不斷提升,似乎也再現了自己童年和兩個兒子幼時無俚頭的點滴,那些似陌生又熟悉的畫面,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卷。
閱讀如果與生活經驗結合,成就的深刻滋味難以言喻。幻想與童心,總是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消失,這些消失在歲月間的記憶,多是精采而難忘,但現下回首,多餘惆悵,卻已難再尋。透過安迪和泰瑞的文圖,匪夷所思的事件、繁複而稚趣的圖像,卻讓人穿越長長的時光隧道,回到早已縹緲的曾經,那些逗趣的、不可理喻的、莫名其妙的片段,又慢慢串成清楚圖像,愉悅溫暖了內心。
那個想要攀上彩虹的小女孩、那兩個在桑葚樹屋找尋魔法的小男孩,在安迪和泰瑞的《瘋狂樹屋91層》中,順著長長的滑梯,隨著驚險的漩渦和龍捲風,在不經意間,被送回懷念的過去。
推薦序三
噓──別問太多!就讓想像力恣意奔放!
文�賴柏宗 台北市仁愛國小教師
還記得小時侯最期待放學回家,丟下書包、扭開電視,跟著卡通裡的主角完成一場冒險,卡通裡的想像、無厘頭,或者超現實,都讓小時候的我深深著迷。在偷閒的時刻,只要有紙筆或一些玩具,我就可以在這個想像的世界裡,繼續延伸故事的情節。
《瘋狂樹屋》正有這樣的魅力,作者安迪.格里菲斯與泰瑞.丹頓化身書裡的主角,一位寫作、一位畫圖,短短的一本書,帶著我們進入他們所創造的樹屋裡,展開一場樹屋的冒險旅程。他們透過淺顯的對白、掌握了畫面的節奏性,閱讀這本書正如同看一場電影,他們主動與讀者對話,與真實世界的我們產生連結,讓我們投入其中。
安迪與丹頓所創造的瘋狂樹屋要與現代的孩子產生共鳴。在這瘋狂的樹屋,想像的世界不再是舊衣櫥、也不是幾分之幾的月台,而是腦袋瓜裡的天馬行空或劈里啪啦的聲響所交織出的世界。除了文字本身的趣味外,漫畫式的插圖也賦予故事更多樂趣與笑點。
這樣的共鳴讓我想起帶班的時候,有些孩子身邊總會帶著一個本子或一張紙,他們會在紙上創造自己的情節,正如同瘋狂樹屋的作者一樣,他們喜歡與同儕一起投入創造故事。
在他們的眼裡,平面的紙如同擴增實境一般,在下課的十分鐘裡成了自己故事裡的主角;當鐘聲響起,這張神奇入口被如同珍寶的壓在透明的桌墊下,等著下一次開啟。
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多自以為是「全知夫人」的大人出現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當孩子開口問一個問題,「全知夫人」們便一股腦的把所知道的說出來,理所當然的以為所知為真理。問題的答案好像被理所當然的真理所綁架,我們是否想過:當孩子得到的答案愈多,腦袋卻好像愈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尋找答案的能力,然後成為另一位「全知夫人」。突然想起電影《綠野仙蹤》裡的一段對話,桃樂絲問稻草人為什麼沒有腦袋卻可以說話,稻草人回她:「我不知道,但很多沒有腦袋的人也會說很多話呀,不是嗎?」
想一想,人類許多重大的發明,不也是先從想像力的奔馳開始,正如同這次的冒險告訴我們的:唯有想像力,才不會被知識所束縛。我想,《瘋狂樹屋》的作者提醒著我們以及閱讀的小讀者們:別忘了那顆赤子之心。當我們願意還給孩子探索的空間,少一點教條與說教、多一些陪伴,陪伴孩子尋找答案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孩子就能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瘋狂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