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0987
許維賢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4月26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570850987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39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聯經學術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從蔡明亮、雅斯敏、阿牛、陳翠梅、劉城達、黃明志到廖克發

    探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名家推薦



    ◆許維賢教授的新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資料詳實、理論嚴謹、視野開闊,極大地幫助人們了解在南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華語、華人、和華語電影這些當今學術界的關鍵問題。──魯曉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本書的最大貢獻,是以歷史的材料與東南亞的視角,回應並補充華語語系此一顯學的研究。馬來西亞新銳電影導演的作品,應當得到更大的關注。──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本書將華語語系文化與電影的論述,推進到大馬與新加坡的史前史。聚集了中文、英文、馬來文等豐富的在地資料,本書跨出了主流華語語系論述被限制在北美與大中華圈內的視角。──林建國╱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本書不但從跨國、跨族、跨語言、跨文化和跨類型的角度鉅細靡遺敘述華語語系電影製作在馬來西亞電影歷史上的存在,並以新穎的理論和關鍵術語來探討和闡明馬來西亞電影多方面在美學與社會評論提出的尖銳議題,以及這些電影跟其他後殖民電影在主題上的共振回響。作者展示個別不同的電影作者如何創意性地跟國家保持不即不離的間距,以「後馬來西亞」的概念對馬來西亞電影提出極其重要的質詢,從而富有成效地質疑國屬分類的使用。──Brian Bernards╱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與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名家推薦

    圖片說明

    導論


    一、有關「華語」與「華語電影」的兩種說法

    二、「華語」與「華語電影」在新馬的原初記憶和歷史

    三、華語語系論述:1.0、2.0和3.0版本

    四、華夷風的邊界:冷戰與身分認同的再造

    五、土腔電影:作者論、馬華電影與後馬來西亞

    六、研究目的和章節概述



    第一章 在鏡像中現身:重探蔡明亮電影的作者論和肉身化

    一、肉身化與作者論的共盟

    二、庶民的肉身:早期作品、《黑眼圈》與後馬來西亞

    三、在鏡像中現身:小康與蔡明亮的「影像迷戀」

    四、作者論:同志和直男攜手共盟的美麗暗櫃?



    第二章 鏡外之域:論雅斯敏電影的國族寓言、華夷風和跨性別

    一、雅斯敏與「一個馬來西亞」

    二、華夷風與鏡外之域的跨性別

    三、作者論:從羅曼史到國族寓言

    四、酷讀《木星》和《單眼皮》的跨性別

    五、鏡外之域與書信體:作為幽靈的阿龍

    六、「一個馬來西亞」作為「國家失敗」的隱喻



    第三章 離散的邊界:離散論述、土腔電影與《初戀紅豆冰》

    一、離散華人、反本土化與反離散

    二、原住民神話、巫族與土著特權

    三、邊界想像、主奴結構與離散有其終時

    四、《初戀紅豆冰》:土腔電影與土腔風格

    五、離散的去疆界化



    第四章 反離散的在地實踐:以陳翠梅和劉城達的大荒電影為中心

    一、大荒電影:土腔電影模式

    二、哀悼馬共和再現底層:大荒電影的階級面向

    三、劉城達:華巫關係的越界

    四、陳翠梅:反離散與後馬來西亞

    五、華語語系作為電影書信的連結



    第五章 土腔風格:以黃明志的饒舌歌和土腔電影為例

    一、華夷風:反離散的饒舌歌與土腔電影

    二、《辣死你媽!2.0》的土腔風格

    三、土腔口音:出境和入境



    結語 不即不離



    附錄:導演和選片人訪談

    「你必須相信電影有一個作者」:在鹿特丹訪問蔡明亮

    放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巴黎和鹿特丹與選片人的一席談

    新浪潮?與馬來西亞獨立電影工作者的對話

    大荒電影的故事:兼側寫幾位大荒導演

    無夏之年,老家沉進海底:走訪陳翠梅導演



    引用文獻

    本書各章發表出處

    導演和選片人訪談發表出處

    致謝

    索引







    導論(節錄)



      本書採納魯曉鵬在〈華語電影研究的四種範式〉的說法:「華語語系電影這一術語基本上是能與華語電影互換使用的」。正如魯曉鵬也已指出,「華語語系電影指涉了與華語電影所指相同的區域和範圍」,兩者之間的不同僅在於華語語系電影「對諸如離散、身分構成、殖民主義和後殖民性等問題保持了特殊的敏感性」。誠哉斯言,「華語語系電影」只是「華語電影」四種範式中的其中一種而已,兩者之間在本書的從屬關係也接近如此。



      華語語系電影被理解為那些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離散華人社群以及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多元語言、多元方言和多元土腔的電影。這些多語元素是多種華語和外語、方言和土腔(accent)的交織和共響,形成華語語系電影的混語化(creolized)語言景觀。這是語言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語言馬賽克」(linguistic mosaic)現象,它是全球化進程下的「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現象,尤其發生在語言生態非常多元的亞洲。語言學家估計至少有一千五百種語言在亞洲被言說,從語言的譜系來看,至少有六大語系共存於亞洲社會中。語言馬賽克指涉主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夾雜著少許客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形成一種多語並用、混成一體的特殊口語。馬華電影正體現了大馬社會的語言馬賽克現象。馬華電影從文本延伸到導演多元的語言能力,均展現這些多語並用的元素。因此馬華電影在本書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電影」或「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簡稱,它包含由大馬導演以華語方言拍攝的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張錦忠近年著書《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持見認為「馬華文學」後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的另一簡稱,而不一定是過去「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的簡稱而已。這賦予馬華文學新的意涵,讓馬華文學擺脫其族裔文學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ed)的生產空間。馬華電影更可以作如此觀。本書把馬來裔導演雅斯敏也納入華夷風的視野就是要讓馬華電影擺脫其族裔電影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的生產空間。雅斯敏那些跨語際的電影大量再現華語和方言,為日後的大馬各族導演樹立了去疆界化的華夷風典範,其影響不可小覷。大馬語境的土腔正是包含了華夷風,華夷風是大馬土腔中的本土再現之一。



      根據彭麗君〈馬華電影新浪潮〉的描述,馬華電影近年「造就了洶湧的馬國新浪潮,攻占了全球主要的電影節,贏了掌聲也摘了獎項」。馬華導演至今在國際影展的得獎影片,以大馬華語和方言的多元土腔作為主要媒介語,再夾雜英語、馬來語等外語。其多元土腔再現了大馬現實中南腔北調的華語和方言,構成了馬華電影的多元口音特色。「土腔」被界定為在區域上或社會裡能辨識一個人從哪裡來的發音特質,因而所形成的聽覺效果,說話人著重使用的某個詞彙或音節在言說流程中顯得突兀。不同的土腔有不同的社會成因,這除了涉及到發言者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在發音上的互相滲透,也通常包含其他同等的社會成因,例如社會和階級出身、宗教背景、教育程度和政治分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土腔都具有平等的重要性,但是所有土腔在社會屬性和政治層面上,卻往往沒有在價值上得到平等對待。人們不但傾向於從發言者的土腔,評估其社會地位,也從中評估其人格。依賴於土腔的評估,一些人在口音上很可能被看成是土包子、下流的或醜陋的,而其他不同口音的人卻被看成具有教育水準、上層階級和美麗的。這不幸導致土腔成為其中一種最能分辨身分認同組別和其一致性的強大標籤工具,甚至也包含個人差異和其人格的評估。





    其 他 著 作
    1. 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
    2. 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
    3. 文化研究期刊(第26期�2018春)
    4. 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