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哈佛問學30年

哈佛問學30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5382
張鳳
秀威資訊
2018年4月24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863265382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讀歷史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我看風光人物,絕不僅瞥浮面的幸運,尤其仰慕他們深層的孤懷幽抱。」--張鳳



      作者張鳳在哈佛已經三十六年,親炙多位國際知名漢學大師,書中以溫潤之筆記述學者們的學思歷程與言行風範,包括楊聯陞、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黃正德、汪悅進、李惠儀、田曉菲、余英時、高友工、夏志清、葉嘉瑩、孫康宜、陳幼石、鄭洪、鄭培凱、陸惠風、傅偉勳、鹿橋(吳訥孫)、臺益堅、卞學?、韓南等多位教授的風采,皆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本書特色



      以靈動溫暖之筆,描繪出交誼往還的珍貴情景,書寫當代旅美精英之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細數各家風采典範。



    名人推薦



      杜維明教授、王德威教授──專序推薦




      「張鳳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知識分子,繪製了一幅具體圖像。」──哈佛大學燕京中國歷史及哲學與儒家研究講座教授 杜維明



      「這是本『學術因緣』的結集,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了專精的研究,每一篇章皆嚴謹呈現學者的面貌風采,深入淺出,鮮活感人,極具可讀性。」──哈佛大學漢德森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張鳳以史家的冷峻,作家的溫暖,勾勒了百年來哈佛大學華裔學者的研學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王一川教授



      「張鳳為讀者描畫了哈佛令人欽慕的歷史與傳統,以及由哈佛培養熏陶而湧現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傑出代表人物,在張鳳筆下,個個顯示了活生生可觸可摸的鮮活特點,完全不是呆板正經的『僵化』學者,文筆語言可誦可贊。」──復旦大學中文系 徐志嘯教授



      「張鳳的哈佛書寫將文學和學術帶出哈佛課堂,推向『公共領域』,擴大了東方文化和中國文明的影響,也使『哈佛的中國緣』更加豐富和多樣。」──南京大學中文系 劉俊教授

    ?


     





    序�杜維明

    序�王德威



    一懷孤月映清流──博雅的漢學名師楊聯陞教授

    教我如何不想他──語言與音樂學家趙元任、趙如蘭教授

    啟發漢學的中國考古文明──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教授

    儒學現代轉化任重道遠──為往聖繼絕學的杜維明教授

    鐵屋中的吶喊──解讀城市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浪漫文學的李歐梵教授

    如此繁華──首開哈佛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王德威教授

    語法理論長項的語言學家──哈佛語言學系黃正德教授

    性別格局昇降:談論《紅高粱》──哈佛藝術與建築史汪悅進教授

    明清文學審美風尚與女性研究──哈佛大學東亞系李惠儀教授

    古典與現代的學術與詩情──哈佛大學東亞系田曉菲教授

    歷史與思想之間──人文諾貝爾獎:克魯格獎得主余英時教授的學與思

    中國之美典與審美態度──普林斯頓大學高友工教授

    改變現代文學史生態譜系──感時憂國的中國小說史家夏志清教授

    融匯古今卓然有成──開拓古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教授

    文學的聲音──古典文學與生命情懷──孫康宜教授

    老男人現代化──創辦女性人雜誌的陳幼石教授

    創作小說《南京不哭》《紅塵裡的黑尊》──高能物理專家鄭洪教授

    中國文化與史學意識──鄭培凱教授的詩與史

    欲識乾坤造化心──劍橋新語社創辦人陸惠風教授

    生愛死與生死智慧──探索生命哲學的傅偉勳教授

    《未央歌》歌未央•中國藝術史──鹿橋•吳訥孫教授

    近代戲劇和表演藝術還本歸原──臺益堅教授

    黃金歲月──航太結構動力學專家卞學?教授

    第一位華裔美國東亞圖書館館長──哈佛燕京圖書館首任館長裘開明

    哈佛大學1879年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赴美教學第一人

    哈佛大學理科諾貝爾獎得主的啟示──李遠哲教授等位

    張愛玲繡荷包的緣分──古典小說史家韓南教授之寶物珍藏





    關於張鳳



    〔附錄〕

    哈佛理科人物掠影

    哈佛燕京學社的漢學貢獻

    哈佛大學生日快樂!375年!



    ?









      張鳳女士的《哈佛問學30年》是因對一批當代旅美學人「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的關切」,而加以引介論述的文集。這本文集所採的筆法,既非扣緊文本的學術批評,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題人物,而是通過和每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逐字逐句的閱讀有關文獻,再加上「尋覓根苗」的思索,讓心影漸有雛形才作出勾勒,寫成篇章的。



      自從1982年,歷史出身而偏好文學的張鳳和夫婿黃紹光博士遷居哈佛大學劍橋一帶以來,她即苦心於筆耕開拓人文天地,並藉方塊漢字建構自淑淑人的文化事業。我想張鳳選擇了一批文史哲工作者為書寫和評介的對象,與其說是對海內外媒體特別重視政治和企業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應。毋寧說是為自己提供了一吐胸中塊壘的園地。我們這批樂觀其成的學人對象,為她的熱忱、敬業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所動,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志趣投身人文學領域的道友談天、談心或通信,不是責任而是欣然的承諾。



      多年來因為李歐梵教授創立,後王德威教授引領,和現在張鳳主持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一度鄭培凱教授和我們主持的中國文化研討會(原九州學刊)年會及哈佛儒學研討會;過去趙如蘭教授和陸惠風教授作東(張鳳聯絡)的劍橋新語;還有張鳳創會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及通過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安排召集的藝文小集等;哈佛已經成為在英語世界中經常用普通話談論「國學」(中國學問)的道場。



      《哈佛問學30年》生動的刻畫了協力使哈佛大學成為「人和」勝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學思歷程。我們不能改變新英格蘭的嚴冬和酷暑,我們雖然希望面向大西洋的美國歷史發源地可以為東亞文明的再生創造契機,但我們有自知之明,真正塑造劍橋話語的是現代西方的啟蒙心態。



      不過,如果我們真像張鳳描寫那樣(她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智識分子,繪製了一幅具體圖象),我們的「想像社群」也許在花果飄零之後還有一線「靈根再植」的生機!


    杜維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