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8630253
威廉•比斯利
張光,湯金旭
遠足文化
2018年4月03日
227.00  元
HK$ 204.3  






ISBN:9789578630253
  • 叢書系列:大河
  • 規格:平裝 / 76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大河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亞洲地區

















    十年間超英趕美 迅速躋身列強

    看明治維新如何逆轉日本劣勢

    打造全球絕無僅有的翻身傳奇



    1973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主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史名譽教授扛鼎之作

    集結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

    西方史學界探索日本明治維新的典範



      比斯利的《明治維新》是一部史論結合的歷史著作。大體上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探討維新政治的各個階段。導論以簡明的方式討論至一九七○年為止,有關解釋和評價明治維新的性質、地位和歷史影響的主要學說及代表學者、著作。



      第一至四章展現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從幕府政權的問題(內憂)轉向對外政策的問題(外患),而後依序討論「改革的大名」(第五章)、「不滿的武士」(第六章)、「攘夷運動」(第七章)、「攘夷的失敗」(第八章)以及「恐怖主義的失敗」(第九章),在諸多嘗試後,日本最終選擇了「維新運動」(第十章)。其後的四章探討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結論部分,比斯利總結道,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他認為,貫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諸多政治事件始終的「紅線」,是從對外來威脅的意識走向國家認同的意識,並以要求國家統一和獨立的方式表現出來。伴隨這一進程的,是經濟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級武士的「有才之人」(man of talent)進入日本的統治階級。而正是這些「有才之人」選擇了「明治維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這一切等於一場革命嗎?比斯利明言他不願意使用革命一詞來描述明治維新的性質,因為在明治維新運動中,武士扮演了統治的角色,而在運動結束之後建立的明治政權中,他們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明治社會中,「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元素,在為國家富強而奮鬥的旗號下共生共存。有鑒於此,比斯利反對把明治維新定性為「資產階級」、「農民」、「絕對主義」或「右翼分子」運動。



      中國是比斯利寫作這部著作過程中不時觀望的參照對象。



      它的導言也是全書的第一句話是:「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幾十年裡,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來自西方擴張的威脅和壓力。」這些威脅和壓力使兩國都陷入政治和軍事的危局,對兩國的傳統政治文化都形成致命的挑戰。兩國對這些威脅和壓力的最初的反應也多有相似之處:「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敵視,文化上盲目自大,不情願地承認自身在『財富和力量』上的劣勢」。然而,這些反應在中日兩國所引發的後果卻大相徑庭。在前者那裡,對內保守主義聯手,對外節節退讓,直至王朝覆滅和革命到來;但在後者那裡,「以夷制夷」卻獲得了成功,一系列建立「現代」國家政策的實施使它最終成為一個與西方平起平坐的強國。「於是,與日趨貧困、內戰不已的中國不同,日本走向了帝國與發展工業之路」。緊接著這段話,比斯利斬釘截鐵地寫道:「明治維新乃是這一對比的核心所在。」



      身在與日本、中國一衣帶水的台灣,時值這場撼動日本歷史的革新屆滿一百五十周年,本書值得讀者駐足一覽。

    ?


     





    總序�

    譯者的話�

    致謝�

    相關用法解說�

    一八六○年的主要藩國�

    導論�

    第1章德川的政治社會�

    第2章內憂�

    第3章外患�

    第4章不平等條約�

    第5章第五章改革的大名�

    第6章第六章不滿的武士�

    第7章第七章攘夷政治�

    第8章第八章攘外的失敗�

    第9章第九章恐怖主義的失敗�

    第10章第十章維新運動�

    第11章維新�

    第12章政府問題�

    第13章新政體�

    第14章財富與國力�

    第15章財政與社會�

    第16章結論�



    附錄A:日文術語詞彙�

    附錄B:人名注釋�

    注釋性文獻目錄�

    譯後記�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