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596046
朱全斌
有鹿文化
2018年4月02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9596046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看世界的方法


  • 心理勵志 > 熟齡生活

















    一本深情的療癒之書

    一本溫柔的陪伴之書



      三十載夫妻情深、朝夕相伴,

      被摯愛留在人間獨活,要如何活出第三人生?



      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請翻開書頁

      他將撫慰離別之慟,並告訴你生之美好



      雖然悲傷,仍然勇敢……

      從兩人世界到一人獨活,被留下來的我,現在過得好多了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我們終究會面臨孤單,與其一個人不好,

      不如學著過「一個人最好」的人生!



      作家韓良露逝世三年,其夫婿朱全斌自前一本充滿愛與悼念的《當愛比遺忘還長》走來,一千零九十五個日子,他用實際、理性與堅強的態度面對獨居,並享受獨居,把獨居化成生命正面的能量,一個人也可以享受美好、豐富、健康、幸福的人生。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寫在朱全斌喪偶後的三年。三十年的夫妻情感,從中斷裂後,要如何活出自己的第三人生?他以自身的經驗,透過各種方式、信仰、心理諮商,甚至觀落陰、通靈……想要明白的不外乎是:為什麼自己被留下了?深愛的人還在嗎?他們是否還會再次見面?



      朱全斌整理自己,用書寫、規律運動、旅行、掌廚料理,重拾一人生活節奏;透過與他人悲傷共感,對抗失去所愛的孤單;透過與自身靈魂對話,明白兩人的分離,是彼此都須學習的靈魂功課,是為了變成更好的人,是為了來生再世,再次與彼此相遇。



      「要放下好難啊,三十年共度的記憶,需要多久的時光才能割捨呢?我知道要忘記是不可能,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帶著喜悅的心回憶,懷著祝福的心想念。」──朱全斌



      ? 不勇敢也沒關係,熟齡男性面對失去之痛的細膩書寫

      ? 想哭泣、想低落、盡情釋放內在所有感覺,才得重生

      ? 摯愛說再見後,該如何生活?告別是修行靈魂的禮物



      【第一件禮物】放下執著,我懂了慈悲

      》》只記得妳的好,忘記妳的不是;人生不過幾十寒暑,執著於細節多麼愚蠢,從中我懂得了慈悲。



      【第二件禮物】面對失落,我放下恐懼

      》》妳的離去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巨大的喪失,但當我度過哀傷後,失落教會我放下恐懼與執著。



      【第三件禮物】一人獨活,更完整自由

      》》沒有了妳,逼迫我重新尋找生命的核心以及目標,建立個人自主以及獨立性,獲得完整的自由。



      【第四件禮物】重建關係,我點燃生命

      》》我從兩人世界回復到一個人的狀態後,我的人際關係反而比以往更頻繁,重拾過去熱愛的舞台。



    名人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作家)──專文推薦



      王小棣(導演)、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許皓宜(諮商心理師)、張德芬(心靈作家)、彭樹君(作家)、楊士毅(剪紙藝術家)、韓良憶(作家)、瞿欣怡(作家)──動容推薦



    動容推薦



      摯愛的人闔上眼轉身離去,思念先是熾熱的眼淚、滾燙的懊悔,然後是一個又一個闇的白天、白的夜晚,千言萬語都凍在冰凍的心裡。只能向她的背影伸出一隻顫抖的手,久久無法放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分享了深情也帶來溫暖的啟發。──王小棣(導演)



      世上最難堪痛苦的事有二,一是生離,一是死別;而恰巧,我們這一生都必然會遇到這兩件事,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

      各種宗教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教示,道理也都不難;但這兩種難堪痛苦之事一旦來臨,我們總是很難依教而行——因為在這個世界,我們舉目望去,感到孑然孤獨——要怎麼自己一人活下去呢?而且活得還算平衡?甚至,重新得到生之喜悅只是泥牛入江般的妄想嗎?

      讀朱全斌《謝謝妳跟我說再見》這本書,或許,想要理解並從這二苦逼身焚心之中出逃的人,可以找到一大部分的答?,至少,是尋找答案與出路的勇氣和路徑。

      因為,我和一些朋友,三年來,正是看著他如同書裡描述的那樣,度過劫波??

      ——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



      生命的艱難險阻,總是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在作者的反省回憶中,再次印證了這個事實。作者把對亡妻的思念與不捨,化為細膩感人的文字,讀來令人動容。──張德芬(心靈作家)



      失去至愛之後的人生其實是一種重新上路的學習,從「我們」到「我」,從夫妻之愛到更大的愛,這是一本深情至極的療癒之書。──彭樹君(作家)



      謝謝老師提醒著我們離別會來,所以要用力去愛;也在與愛別離時讓我們知道,人生很無常,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圓滿。──楊士毅(剪紙藝術家)



      謝謝全斌姊夫寫下這些深情卻覺醒的文字,讓仍在學習告別的我得到力量。人生無常,唯願我們都在未曾消逝的愛中,珍惜日常。──韓良憶(作家)



      翻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的扉頁,看到獻詞「但願早日與妳重逢」,我便落淚了。那是多麼深重的想念。

      韓良露走後不久,兩三個朋友陪朱全斌到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餐廳吃飯,餐桌上靜靜聽朱全斌說話,時而低笑,時而紅了眼眶。吃飽後,走在瑞安街小巷子裡,我突然感覺韓良露也在我們身邊,她很開心,因為她看著朱全斌跟朋友們好好吃飯,覺得很安心。

      出版藥膳書時,我想借南村落拍照,擔心場租太貴,朱全斌很夠義氣地說:「良露以前都會幫助年輕人創業,我要延續她的精神,妳擺一桌請客就好!」拍攝結束的深夜,我獨自坐在只開了門燈的南村落,昏暗中,感覺韓良露又來了,正確地說,她一直在南村落,因為她在這裡很快樂。她對迷惘的我說:「小貓,不要怕,一定會很好的!」

      韓良露的熱情、善良、大方、敏銳,一如往昔;朱全斌則把感受性的存在,化為更具體的存在。韓良露的思想在陸續整理出版的書中被留下;而他們之間的愛,則在朱全斌的書裡延續著。

      在《謝謝妳跟我說再見》中,更看見朱全斌的超越,他不只寫了對韓良露的愛、對自我生命的反省,語句中還有滿滿的慈悲。

      唯有經歷過悲傷,才能生出慈悲,因為我們終於了解痛苦。

      這是一本溫柔的陪伴之書,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請翻開書頁,朱全斌將撫慰你的離別之慟,並告訴你生之美好。

      ──瞿欣怡(作家)


     





    推薦序�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洪仲清

    推薦語�王小棣、許悔之、張德芬、彭樹君、楊士毅、韓良憶、瞿欣怡



    要分離才會懂的事──來自雲端的一封信



    輯一、在悲傷之中明白

    不曾消逝的滋味──以食藝為懷念

    心的治療和自癒──在悲傷中看見曙光

    我一定是做過什麼好事......──悲傷中的福報

    沖淡痛苦,一起成長──悲傷讓我們更靠近



    輯二、從「我們」蛻變為「我」

    兩人相處的煉金術──分離是愛的無畏施

    妳泥中的那個我──「原我」、「共我」與「新我」

    重新上路──學會在沒有她的人生裡好好活著

    陪伴路上也有美好也有顛簸──我執與無常的複習



    輯三、不只是一人獨活

    自戀是悲傷的救贖──向自己的內在世界探索

    找尋身心的平衡──肉身的護持功課

    破繭而出──不壓抑自己的哀傷

    「We」are one──書寫是最好的陪伴

    未竟之業的連結──使愛人活得比生命更久



    輯四、告別練習

    我們為什麼在此生相遇?──魂縈夢牽思故人

    共同完成的生命課程──從占星看彼此靈性的覺醒

    面對死亡的疫苗──跟親人的告別練習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專文推薦



    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

    洪仲清(作家、臨床心理師)




      1



      「兩個靈魂的相遇,為的就是要分開。」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這本書,是韓良露老師離開這個世界三年後,朱全斌教授紀錄了自己的哀悼與思念,還有蛻變後成長的作品。



      退一步,過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轉個圈,全景才會逐漸浮現。



      因為作者跟妻子相知相守三十年,這段異常深刻的時光,讓作者用三個階段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遇到妻子之前,作者稱為「原我」;跟妻子相伴,作者稱為「共我」;妻子離世後,作者稱為「新我」。



      雖然妻子在作者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可以說是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但是作者沒有忘記以「我」為主體,在悲傷中領受此生被交付的功課,完成「我」的成長。



      2



      「不論我們來自社會的那個階級或那個角落,在悲傷與死亡之前,我們一律平等,這也讓我學習到謙卑,看到生命的局限,並接受自己遭遇的命運,內心不再有自憐或埋怨的情緒。」



      我剛開始要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知:這是一位丈夫在懷念自己妻子的故事。認真閱讀之後,心裡湧現惶恐與不安,不管是作者或他的妻子,在社會地位與社會參與上,遠遠高過低調又孤僻的我。



      這想法一度讓我想放棄寫推薦序,因為我腦中有個聲音,告訴我,「我沒有這個資格」。不過,隨著閱讀緩緩開展,我回到了我熟悉的心理世界,這想法才逐漸平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情緒,包括悲傷,沒有長幼尊卑。



      大部分人在苦難面前,皆平起平坐。



      所以我開始在心裡,以「作者」來稱呼朱教授。就社會層次來說,是有些沒大沒小。然而,對我個人來說,這是回到心理的本來面貌。



      「我」太執著,就會有「你」,然後開始分別、比較。分別、比較,讓我們更加強化彼此的不同,但也讓我們更加疏離,由此衍生不安、忌妒、憤怒……。



      然而,在無常面前,「我」常顯得渺小,便突顯了分別、比較的荒謬。作者在與妻子分開後,藉著愛的能量,承接了妻子帶給作者的變化,知道自己的局限,也同時找到平衡點,把自己拼湊回來,成了新生的「我」。



      3



      「我跟良露很幸運,結縭三十年,我們一直是對方最好的知己朋友,這樣的關係讓我們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彼此以對方為核心的親密組合。當然,跟其他伴侶關係一樣,我們也會鬥嘴、爭執,但我們知道那是我們接受彼此差異的代表,是尋求磨合的必經過程,因此總是速戰速決,從不會造成僵局。外在的社會再怎麼變化,這樣的伴侶關係就好像是基本的靠墊,永不會令我們感到寂寞。」



      我平常跟家庭一起工作,我深知這樣的關係,世間少有。愛的層次很豐富,有些人口中的愛,其實是恐懼、是綑綁,是不在關係裡就不知道怎麼活,或者在實質上,只是利益的交換。



      作者與妻子之間的關係,展現了不同的愛的面貌。我想引用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詩〈我想到達的境地〉(Goals for me),藉著這首詩,來感受作者與妻子之間的愛:



      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而不帶任何評斷;

      與你同在,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而不強制要求;

      離開你,而不會有愧疚;

      指正你,而非責備;

      並且,幫助你,而不讓你感覺被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能真誠地會心,

      然後,豐潤彼此。



      4



      「自從良露往生後,我的生命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每天恍恍惚惚地日子照過,但是跟以前相比,卻好似有點不真實。我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關心周遭世界的能力,只想停留在屬於兩個人的記憶中,生怕不想就會遺忘一般。」



      有一種說法是,喜悅能沖淡悲傷。有另一種說法是,喜悅藉著悲傷而生,兩者出自同源,悲傷並沒有被遺忘,只是喜悅也同時滋長,在我們的心房。



      如果沒有悲傷與之平衡,「快樂」這個詞將失去意義。──榮格



      不過,強大的悲傷能讓時間停滯、凝結,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面對。所以一輩子逃,自然跟隱身在悲傷中的喜悅無緣相見。



      悲傷會放大我們的失去,深化我們的孤獨感。即便是親友的勸慰,這時感覺疏離,甚至反感,都很自然。然後,我們會以為我們走不出來,沉溺其中到極端,便是絕望。



      弔詭的是,我們稍稍走出來了,又會有罪惡感。好像悲傷是愛的證明,復原是一種背叛。



      然後,時間久了,我們幾乎確信應該走出來了,以為從此不再悲傷了。它會突然像大浪襲來,把我們捲進悲傷裡,讓我們失去立足點,讓我們知道,它一直在。



      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別就把悲傷留在原地,我們偶爾就要去看顧它。觀照著,它如何內化、如何轉化,變成我們的養分,支持著我們平靜與篤定,然後感謝它。



      5



      「透過本書的書寫,但願我們美好的緣聚可以留下印記,待他日有緣再見卻不相識時,我們也會因靈中滿載著彼此曾給予的愛與祝福而歡喜著。」



      這是作者在上一本書《當愛比遺忘還長》裡的一段話,這本書是紀錄妻子離世一年內的心情。這段話裡,隱隱然期盼著,不管用什麼形式,能跟妻子再次相遇。



      這個思念延續到了現在這本書,作者使用旅行、書寫、跟朋友聚會一起懷念,也用民俗通靈的方式,想得到妻子的消息,也想跟妻子重新連結。



      因為曾經美好,所以我們更害怕遺忘,然而歲月的力量無法阻擋。藉著許多儀式、藉著書寫、藉著觸景生情,雖然悲傷,但也有愛,透過行動與言說,成了故事,而我們一點一點找回編寫故事的自由。



      閉上眼,我們就可以跟喜愛的人相見。相處的細節雖然逐漸模糊,但無法否認愛在我們身上的造就。透過學習愛一個人,於是我們更愛我們自己,這份記憶就會烙印在我們此生,隨著我們終老離去。



      6



      「美好而珍貴的關係,總是包含著一連串說得出口跟說不出口的委屈與原諒;那些不能寬恕的,則是我們陰影的投射。」



      妻子突然的離世,作者心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空缺,覺知頓時打開,作者也整理起身邊的人際關係。作者提到,這三年的成長,幾乎比跟妻子在一起的三十年還多。



      把視而不見的關懷,收到眼裡。從依賴他人肯定自我,慢慢接納了自我本然俱足的存在。深入自我,凝視自己的黑暗面,逐漸消融、整合,形成獨特的個體化。從誠實的自我出發,與人相連。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榮格



      回頭來看,才恍恍惚惚發現,那些無法寬恕的,以為是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其實跟自我批判,息息相關。應對他人黑暗面的方法之一,是從理解自己的黑暗面開始。



      7



      「人會貪愛,乃是因為不夠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因此,需要一再透過戀情證明自己是被需要、被渴望的。曾經完整深深愛過,也被愛過的,那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夠提供你充分的自信以及自我價值感,而毋須外求了。」



      作者是非常幸運的,在這種相知相惜的關係裡,也蓄積了面對悲傷的勇氣,所以能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最後愛自己。不過,不是只有透過關係,才能踏上愛自己的旅程。



      從反面來說,大部分的戀情並不完滿,甚至長期處在失溫的關係裡。這時候,關係所帶來的,也可以是紮紮實實地認清,我們終究要為自己而活。



      自己都不愛自己,要等誰來疼惜?



      一輩子活了幾十年,從小就學來的自我批判,到這個時候,已經知道可以用寬容去對待。社會教我們,不要做我們自己,要成為一個理想偉大的人物,歲數到了,就知道這其實不一定是我們要的。



      因為大多數人,連實實在在的自己都扮演不好。



      我喜歡作者筆下的韓良露老師,她既熱情又細膩,很多矛盾可以從她身上看到。這麼衝突,又這麼鮮明,這麼光亮,然後,在生命的最後,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從一個好友、丈夫的視角,完全能感受與理解,他為什麼愛上她。然後,作者沒有讓這份愛,隨著韓良露老師消逝,他把這份愛轉向自己,這是他對韓老師的回應。



      「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



      這是韓良露老師生前對作者的交代,作者確實跟不少學生、朋友一起吃飯。只是,這個一起吃飯的他人,不一定要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記得初識良露時,她跟我說,獨食才可以專心,好好嘗出食物的滋味。」



      我自己喜歡獨食,我在獨食的時候,常是安適愉悅的。獨食確實更清楚食物本身的風味,而且我比較有時間感恩,讓我飽食的種種因緣。



      當獨處就已經足夠喜樂了,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有人陪,就不必然那麼重要了。我猜,能跟自己做好朋友的韓良露老師,大概也曾體會過這種感覺。也許作者也可以試試看,用這種方式去理解韓老師最後的期待。




    其 他 著 作
    1.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飯,不見不散!
    2. 義大利小城小日子
    3. 當愛比遺忘還長
    4. 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