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校可以嗎?
可以啊!我們來實驗看看。
會很難嗎?會辛苦嗎?會亂七八糟嗎?會如計畫嗎?會好玩嗎?
不知道耶,到底會怎樣?我跟兒子說,不然我們來自學一次。
人生嘛!各種方式都試試看,才會有意思。
可以啊!我們來實驗看看。
會很難嗎?會辛苦嗎?會亂七八糟嗎?會如計畫嗎?會好玩嗎?
不知道耶,到底會怎樣?我跟兒子說,不然我們來自學一次。
人生嘛!各種方式都試試看,才會有意思。
「這本書是孩子的學習紀錄,也是母親的生活側寫。
我和兒子以一個學期的時間,交換一場教育脫軌的實驗。
所有很慘的狀況我都想過了喔,小六男孩怎麼會乖乖地照課程表自己上課,可想而知一定整天沉迷網路遊戲,而我就必須變成整天罵小孩的媽媽,還得身兼老師負起學習成果的責任!
像這樣不可收拾的場面,我都想過了。但我竟不覺得太糟,還是覺得在兒子身高還比不上我的階段(趁我還罩得住他的時候),讓我們母子一起嘗試一次有趣的實驗、度過這段寶貴的時期,怎麼想都不覺得太壞。
我並不是一個在教育上很大膽的家長,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課的兒子、每天遲到的小學生如果不被學校規則限制,他會變成什麼樣的男孩?」
《交換日記》作者徐玫怡和兒子小福決定在六年級下學期嘗試在家自學,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媽媽和兒子都想要睡飽?申請自學,第一個挑戰居然是填表格?國語課用相聲教學、上網找可汗用英文學數學、去大學旁聽法文課、翻譯約翰.藍儂的歌詞學英文,還要練習摺被子、做早餐、去車廠見習、參加淨灘,以及全台獨門的健康課——跟阿公學「穴道經絡」!而且每節下課長達一小時!
自學四個月,有新鮮、有混亂、有緊張、有歡笑,還有種種意外,暑假後小福選擇回到學校、進入國中,而小六這一學期的非典型實驗教育到底帶給玫怡和小福什麼樣的心得與收穫?
除此之外,成為媽媽的女性難道就只能把家人放第一,把自己放在最後?玫怡在書中自問:
「我該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嗎?」「我的才華只能用來『騙囝仔』嗎?」「小孩教得不優秀,是我蠢嗎?」「有沒有一種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口氣擊破母親的所有困境?」「這一切是困境嗎?還是只源於一個根本原因——睡眠不足?」
玫怡告訴所有苦惱的媽媽們:社會上並沒有任何一所媽媽學校讓我們學習。每個媽媽都是自學而來,自己找書、自己上網搜尋、自己詢問經驗者建議——自學就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並不批判教育,也不對抗體制,完全放在玫怡個人體驗的描述。雖不是太標準的自學範例,但是玫怡母子以自學做為背景,發展了更深入的親子關係——互相支援、彼此信任。無論選擇自學與否,本書都說出許多媽媽的心聲,也將刺激、引發每位讀者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