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今昔自然農法的一堂課
透過莎拉創作的插圖,我們讀完了蘇東坡的《良農詩》,此詩已有千年之久。
蘇東坡是中國的一位天才詩人,也是中國文人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天份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有著無與倫比的表現。
他一生顛沛流離,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物,他都能欣賞珍惜。這首六十個字的短詩──《良農詩》,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首詩歌頌著一種簡單自然且尊重大地的農法,細讀之後,更能體會到蘇東坡對老祖宗留下來的耕種方法,有著真正的領悟。
老農夫的建議便是其中之一,讓牛羊成群在雜草叢生的麥田裡自由漫步,乍聽之下,似乎不可思議;平常我們在庭院中種花花草草,最怕的就是家裡的小動物在花園裡任意奔跑,踐踏花草!
插畫家莎拉覺得這位老農夫的建議令人疑惑,便親自去請教專家。最後她從一位住在法國賽納馬恩省的農夫朋友阿列克希那裡,得到了解答。
播種後,麥子發芽,三片小葉子鑽出大地。接下來,植株生長速度開始減緩,以便讓根部能在土中開展,之後便能長出更多麥桿,這個自然的現象稱為「分蘗」。讓牲畜在田裡踩踏遊走,有利於分蘗過程。能分出更多麥桿,那自然麥穗與麥粒也就更多。
最早破土的枝芽全被牲畜踩扁,所以植株無需在初芽上浪費養分,而能全力發展新枝新桿;另外,牲畜踩踏土壤,有利麥子向下扎根,如此一來,麥子將更為強壯。而且,牲畜在田裡覓食,啃食雜草,麥子抽高時期,就少了雜草的競爭。
時至今日,這樣的古法已有新貌:牲畜被「滾輪」技術所取代。現在是採用很重的滾輪壓過剛抽出的新芽,來達到以往牲畜野放的效果。
然而,這樣的古法曾經很興盛,從前歐洲的農夫都採用這個方法。而從蘇東坡的這首看來,中國在古代也用了一樣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