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序
陶瓷由於其燒成時收縮的特性,以及原料、窯溫的不易精準控制等,很難精確地獲得一致的完成品尺寸。因此,陶瓷構件的接合問題有其難以克服的先天因素,從而限制了發展的空間。
恭領多年來致力於陶瓷媒材在空間設計的應用,因此其設計創作與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即是關於陶瓷構件之間的接合問題探討。「陶瓷構件之限位接合:陶瓷與皮革工藝之設計創作研究報告」,就是一個透過具主題性的研究架構來進行的設計實踐,其多元的成果反映著他多年來在數位工藝、教學與研究並進的努力。他的作品融入了數位方法來探討相關的接頭形式、關係、放樣與研發製造……等議題。之所以用研究、創作、設計或研發來稱呼其成果,乃是因為他的成果屬性具備了不同面向的價值。若單以創作論之,難以凸顯其中對於陶瓷接合技術的價值探討;單以研究論之,其又具備了充實的設計實踐成果;而若以研發的技術報告來看待,他的設計實驗與創造性,也並非以產品生產或技術移轉為主軸。
與恭領之認識始於2007年暑假,他是臺灣工藝研究所文創人才培訓計畫裡的一位建築系學生,當時他的作品就致力於陶瓷的空間應用,並結合數控雕刻機(CNC milling machine)與雷射掃描等數位工具進行工藝的製作,他在工藝培訓成果展的作品中,製作了數個作品,其中的陶板層架系統,透過CNC切割並計算陶板收縮率來進行層架接合的組裝;另外一個作品是幾何鑲嵌隔屏,雖然僅部分應用陶瓷,但其以陶瓷來作為透明板之間的接頭鎖件,就可看到他因背景的不同,對陶瓷應用有著不同的觀點與作法。而針對該年的研習主題是藝術要結合空間,恭領也在當時的設計理念中寫下:
藝術要融入生活並非依賴一件件高貴的精英藝術作品,而無法提升所謂的公民美學。
由可被普及使「用」的角度切入,將陶板以立體化方式融入生活器物中,以藝術結合產品之形式呈現。達到可自行組裝、小量生產,但卻具「個性化」之風格。透過日常的使用來提升對於生活「美」的賞析。
在工藝所之後,相繼有幾次機會(駐校藝術家、國科會創新計畫……等)邀請恭領到臺藝大交流,但卻陰錯陽差未能受邀,然而數年之後卻又在其他契機下輾轉進入臺藝大任教。他的主要教學科目為電腦輔助設計,包括:Autocad、Rhino3D及3D模型輸出,另外就是模製陶瓷與創作設計研究;幾年下來除硬體設備逐漸地擴充,同時他也不斷地將數位與工藝結合之理念傳達予學生,並將相關成果回饋於課程內容與教材準備,另外更鼓勵同學們在未來能具備畫設計(數位)、能做設計(數位製造與傳統工藝)、能寫設計(論述反饋)三者兼備的能力,如此之觀念也反映在他的教學、專長與研究之間的契合;而對於工藝設計學系的學生相較於其他設計科系,應更有這樣的基礎價值與潛在優勢,在技藝充實之餘,發展自身的附加價值,特別是與數位能力的結合。數位如今不僅是手繪的替代,也在改變設計者對成形方式、形式與材料表現的詮釋,具備工藝能力者能導入數位的應用,與手作本質結合,如此,未來的電腦輔助設計就不再是「輔助」,而是“Making”本身就已融入了數位的手段並轉為設計思維,更在參數設計的過程中,由模擬物件、拖曳形體的傳統數位方式,融合了另一種邏輯建構的思考,成為雙向性的創造源起。
?
呂琪昌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所主任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