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590532
土肥恆之
林琪禎
八旗文化
2018年1月31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869590532
  • 叢書系列:興亡的世界史
  • 規格:精裝 / 432頁 / 14 x 21 cm / 普通級
    興亡的世界史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歐洲地區















    序_在歐洲與亞洲之間

    蘇聯解體後的莫斯科�廣大無邊的大地──俄羅斯�從「亞洲之河」演變為「俄羅斯之河」的伏爾加河�成為「歐洲大國」



    第一章_中世紀俄羅斯

    ◎基輔公國與「受洗」

    基輔公國成立�基督教的傳入�基輔公國的分裂�中世紀都市諾夫哥羅德城的「自由」

    ◎「韃靼之軛」

    蒙古帝國的興衰�拔都的遠征與統治俄羅斯�「蒙古統治」所帶來的影響

    ◎莫斯科俄羅斯的誕生

    莫斯科公國的興起�統一國內的伊凡大帝�「第三羅馬」──莫斯科�伊凡雷帝的夙願�征服喀山與西伯利亞汗國



    第二章_羅曼諾夫王朝的誕生

    ◎「縉紳會議」的時代

    「混亂」與縉紳會議的關係�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當選」�戰爭與和平�莫斯科市的人民起義與會議法典�俄羅斯農奴制的形成�縉紳會議的尾聲�「依自身意志整治國家」

    ◎教會的分裂

    尼康的教會改革�舊禮教派的誕生�教會改革與神父�要保持單身?還是結婚?�「失去妻子的神父們」

    ◎「革命」前夕的俄羅斯

    莫斯科的歐洲人�建立「外國人的村莊」�地方的俄羅斯�斯坦卡•拉辛的叛亂



    第三章_彼得大帝的「革命」

    ◎ 著迷西歐的年輕皇帝

    克里姆林宮中的權力鬥爭�索菲婭攝政時期�彼得與「外國人村」�親政之始�兩百五十人的大使節團

    ◎戰爭與「俄羅斯帝國」的誕生

    大北方戰爭爆發�《尼斯塔德和平條約》與帝國的誕生�導入徵兵制�貴族的兵役義務�從戶稅至人頭稅�常備軍的必要性

    ◎新首都聖彼得堡

    「建立在淚水與死屍上的城市」�「委員會內的流暢行政」�設立神聖宗教會議�教育神父的義務�波羅的海的貿易路線�皇太子阿列克謝的叛變�大帝駕崩及民眾反應�「革命」與個人的定位



    第四章_女皇時代

    ◎ 「宮廷革命」時代

    混亂的繼位者問題�名門貴族的挫敗�關於「德意志人掌權」�彼得大帝的女兒�貴族解放令�彼得三世的半年在位期

    ◎啟蒙君主凱薩琳二世

    「俄羅斯是歐洲大國」�普加喬夫大起義�地方改革與都市文化

    ◎女皇與寵臣波坦金

    凱薩琳二世的親信與寵臣�瓜分波蘭�波坦金與「新俄羅斯」�女皇的克里米亞視察之行�晚年的凱薩琳二世�保羅皇帝的短暫統治



    第五章_沙皇們的考驗

    ◎ 在「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中取捨

    亞歷山大一世的登場�斯佩蘭斯基與卡拉姆津�與拿破崙開戰�莫斯科大火與勝利之策

    ◎皇帝與十二月黨人們

    「十二年的兒子們」與寵臣阿拉克切夫�亞歷山大一世「充滿謎團的死亡」�十二月黨人起義

    ◎專制君主尼古拉一世與「民族性」

    尼古拉一世的即位與強化治安政策�近代文學與對其的檢閱�「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歌劇《為沙皇獻身》�斯拉夫派與西方派

    ◎尼古拉一世時代的內政與外交

    擴大官僚制度�工商業的發展與第一條鐵路�農奴的解放希望�「歐洲憲兵」般的存在�克里米亞戰役的敗北與尼古拉一世之死�戰後處理與「解放傳聞」



    第六章_近代化的兩難

    ◎「解放皇帝」亞歷山大二世

    解放農奴之路�農民與貴族對解放令的反應�大改革時代�設立地方自治局�卡拉科佐夫事件

    ◎君主專制與知識分子

    彼得大帝誕辰兩百年慶祝大典�在地方自治局活動的人們�神職人員在文化上的角色�「到民間去」�民粹派的分裂�決定命運的一八八一年三月一日�與無政府主義的鬥爭�反猶騷亂與反改革

    ◎工業發展的庇蔭

    鐵道建設與產業發展�莫斯科商人與教會�解放後的村落與外出賺錢的農民�貴族的沒落�「在聖俄羅斯中的乞丐」



    第七章_不斷擴張的「殖民地帝國」

    ◎ 沙俄帝國與高加索

    高加索的歷史與地理�沙米爾與高加索戰爭�洛里斯─梅利科夫的足跡�巴庫的石油產業

    ◎中亞的俄化

    烏里揚諾夫家與楚瓦什人�中亞的殖民地化�近代俄羅斯的「恩惠」�費爾干納的棉田

    ◎開發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

    從伊爾庫次克到海參崴�夢寐以求的橫貫西伯利亞鐵路�「偉大的冒險事業」�移居西伯利亞�勒拿黃金與射殺事件



    第八章_戰爭、革命,以及君主制的末路

    ◎ 尼古拉二世與其家人

    皇太子尼古拉與大津事件�霍登卡廣場的慘劇�皇帝家族與「絕症」�維特的經濟政策�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現

    ◎日俄戰爭與一九○五年革命

    與日本宣戰�「血腥星期日」事件�日本海海戰的敗北�「十月詔書」與首屆國會�斯托雷平的改革與挫折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君主制的末路

    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周年祭典�怪僧拉斯普丁與皇后亞歷珊德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二月革命」與尼古拉二世退位



    第九章_沒有王朝的帝國

    ◎ 列寧與「十月革命」

    從「十月革命」到內戰�建立紅軍�流亡者們�共產主義的「理想」�蘇聯的形成�列寧陵墓的建設

    ◎獨裁者史達林

    「三年內執行五年計畫」�「在集體農莊的幸福快樂生活」�教育普及與無神論�蘇維埃宮的泡影�「大清洗」的真實面貌與邏輯�大衛國戰爭�蘇維埃體制下的中亞

    ◎ 從赫魯雪夫到戈巴契夫時代

    赫魯雪夫與「解凍」�「追上美國,然後超越美國」�布里茲涅夫時代中的「停滯」�戈巴契夫的重建計畫�蘇聯的末路



    結語

    對於俄羅斯社會史寫法的嘗試�俄羅斯形成多民族國家的過程�多民族帝國的真實情況�重新思考殖民問題�在都市中呈現的「俄羅斯與歐洲」�俄羅斯的固有條件





    導讀



    俄國史下的台灣近代史脈絡

    文�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 俄羅斯研究專家)




      歷史由「歷史事實」和「歷史觀」兩部分構成。



      前者指的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後者則是「如何理解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歷史」,實際上大都屬於後者。以台灣來說,台灣屬於世界史、東亞史或是中國史的三個脈絡之中是一個事實,但是如何解讀世界史、東亞史或是中國史脈絡下的台灣又成為一個議題。由台灣的角度,閱讀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土肥恒之所著,由講談社出版的《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一書也可以由這個角度去思考。



      俄國史在狹義上,是自公元八六二年維京人在諾夫哥羅德(Great Novgorod)建立留里克王朝(Rurik Line,862-1598)政權起,經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的帝國,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王朝覆滅為止。而廣義的俄國史,則是由前述階段延伸至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蘇聯建立起,直到蘇聯瓦解,俄羅斯聯邦建立。本書書名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其設計是以羅曼諾夫王朝建立的俄羅斯帝國為主軸,再向前述及留里克王朝的基輔公國、莫斯科大公國,向後介紹布爾什維克黨的蘇聯及當代俄羅斯聯邦;在架構上立基在廣義的俄國史概念。但本書的主要特點在於,一般各種版本的俄國史大抵以政治史為軸心,旁及社會、經濟、文化,而本書意圖以社會史的方式論述俄國歷史發展。另外,由於作者的日本籍背景,因此作者在行文時,如果俄國史事件有觸及到日本角色者,作者會對這些部分多所著墨。這是一般常見的俄國史著作或是教科書中很少觸及的事情,所以本書作為一本「日本人眼中的俄國歷史」其對事件描述的角度、重點、比重的配置等部分,與我們習慣的傳統俄國史的認識有不同的安排。這個特點為本書在傳統嚴肅的政治史脈絡情境中,形成一個適時的輔助。



      閱讀這本俄國史,我們可以有兩個簡單的歸納。



      首先,單一國家的歷史雖然在歷史教學中經常以「國別史」的形式呈現,但是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不同國家民族之間,在時間與空間彼此交錯之下出現的脈絡。例如,蒙古帝國大汗窩闊台於一二四一年病逝,蒙古第二次西征主帥拔都被迫中止進兵歐洲,並且東返。拔都於一二四二年抵達今天俄國伏爾加格勒(Volgograd)附近,決定不回蒙古本部,而停留在當地自立,並建薩萊為都。俄國史上稱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突厥史料稱朮赤兀魯思(Juchi-Ulus),而中國史則稱為欽察汗國(Kipchak khanate),為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自一二四二年起,俄羅斯各公國即須按時付稅給蒙古可汗,在蒙古管控期間,莫斯科逐漸興起,東正教會日益茁壯,在經過一三八○年庫立科夫之戰(kulikovo pole)後,俄羅斯民族意識覺醒,終至一四八○年於烏格拉河對峙(r. Ugra),最終取得完全獨立的地位。衡諸這段歷史,俄羅斯迄今一千一百年的歷史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時間與一個在中國史上被視為元朝大汗附屬的王朝有著不可取代的緊密關聯性。也就是說,俄國歷史不僅是俄國人的歷史,也是許多國家民族歷史的一部分。



      再者,一個國家國別史的重要性,基本上要視這個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及當代國際架構中角色的重要性而定。例如:俄國在世界文學裡有托爾斯泰(L. Tolstoy)、杜斯妥也夫斯基(F. Dostoyevsky)、普希金(A. Pushkin)、巴斯特納克(B. Pasternak)、蕭洛霍夫(M. Sholokhov)、布寧(I. Bunin)、索忍尼辛(A. Solzhenitsyn)及其他;音樂上則有柴可夫斯基(P. Chaikovsky)、鮑羅定(A. Borodin)、蕭士塔高維奇(D. Shostakovich)等等。另外還有如,門捷列夫(D. Mendeleev,化學元素週期表)、羅巴切夫斯基(N. Lobachevsky,幾何學)、布特列洛夫(A. Butlerov,化學結構理論)、巴夫洛夫(I. Pavlov,諾貝爾生物獎�古典制約)、卡比查(P. Kapitsa,低溫物理)、切連科夫(P. Cherenkov,高能物理)、佩雷爾曼(G. Perelman,龐加萊猜想)及其他。而在當代的國際社會中,縱然俄國不是一個超級強權,但是在歐洲事務及國際關係架構中都是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包括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核武與亞太地區和平問題、中東中亞地區與恐怖主義的對抗、歐洲一體化進程、美國的全球部署等等,這些有關世界秩序架構的議題都不能不考慮到俄國的作用與影響。事實上,在一個層層節制的架構中,俄國正位在這個架構的上層。凡此種種都確定了俄國史在世界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本書作者也凸顯出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裡,俄國歷史的長河曾出現與日本史的交錯,而這樣的交錯亦使台灣的歷史與俄國史之間產生交集。回顧台灣,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與俄國歷史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



      到一八六○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時,中俄北京條約簽訂時,俄國國土已經囊括了今日俄羅斯濱海區(烏蘇里江以東)的所有土地,政治軍事觸角伸到日本海邊。一八六一年的大解放開啟了俄國近代工業化的道路,到一八九一年亞歷山大三世開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時,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角色更為明顯。另一方面,日本明治天皇於一八六八年發布《五條御誓文》開啟明治維新的序幕,一個迅速崛起的亞洲國家與自西方陸路而來的歐陸大國不可避免地出現地緣戰略的競爭。而在同一時期,清王朝的慈禧於一八六一年開始垂簾聽政,隨後發生陝甘回變,接著蔓延至新疆、中亞。中國同時面對來自東南沿海的海上壓力及西北陸路的衝擊。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收場,在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中,中國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並割讓台灣及澎湖進入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世紀。而台灣自一八九五年納入日本版圖後,即受到整個日本擴張過程的牽動。



      與台、澎同時割讓的遼東半島,在俄羅斯聯合德、法兩國的干涉壓力下,由中國贖回,俄國並順勢於一八九八年租下旅順與大連,將中國東北納入勢力範圍,因此與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競逐更形白熱化。俄日兩國的地緣衝突終於導致日俄戰爭的登場(1904/2-1905/9)。



      日俄戰爭對世界局勢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日本確立了亞州第一及世界強權的地位,俄國則是經此戰役元氣大傷,導致一九○五年革命的爆發,敲響俄羅斯帝國的喪鐘。在這場攸關國際政治版圖的戰爭中,指揮旅順會戰的乃木希典大將為第三任台灣總督(1896-1898),滿洲軍參謀長則是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98-1906)。兒玉源太郎由於還必須負責日俄戰爭軍務,所以當時台灣事務大抵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負責。在攸關俄羅斯帝國榮耀與日本強權之路的日俄戰爭中,兩任台灣總督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由此所形成的東亞新局,到一九三二年滿洲國的建立,台灣人謝介石(滿洲國外交總長),楊三郎(作曲家),鍾理和(作家),鍾台妹,張星賢(運動員),黃子正(醫生)的命運又與中國現代史的國家民族命運出現連結。至於苗栗通霄神社的日俄戰爭紀念碑,則反映出台灣在這場戰爭中的想像。



      台灣在日本統治期間,俄羅斯及中國都捲入世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浪潮之中,辛亥革命並沒有為亞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帶來立刻的平靜,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的背景下,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沙皇政體被推翻,而在十月革命中臨時政府被布爾什維克政權取代,一個新的、迥異於工業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成為人類政治思潮與理想的一次重大實驗。由蘇俄到蘇聯,列寧、史達林又將中國的革命與第三國際共產運動形成一個非偶然的牽連。順著這條線索,可以這麼說,如果將中國與台灣的近代史放在俄國史的架構下去觀察,可以發現另外一種訴說著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近代史故事的風格。



      歷史是一個複合的活動過程,除了政治活動,還有文化、經濟、社會等各種不同的結構成分,因此,對於歷史的理解不能從單一途徑去理解。歷史也不是孤立的事件,必然要放在世界史的整體架構下,才能勾勒出個別歷史在這個整體架構中真實的位置與真相。



      對歷史的瞭解最怕類似國中小教科書的本質:形塑單一的國民意志。因為歷史故事的敘述目的在形成對歷史事實的各方辯證,只有透過各方意見的辯證,才能讓一個自由人,去自由的選擇所相信的歷史價值。而不是在單一歷史觀的單向灌輸過程中,喪失對價值與信仰的自由選擇權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