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於下意識的最經典心理學實驗
坊間到處都看得到跟心理學有關的書藉。
女性雜誌談受歡迎女性的心理技巧,男性雜誌聊帥哥心理學、育兒心理術、受歡迎男性的心理術,此外還能看到躲避討厭上司的最新心理技巧、用最新心理學成為人生勝利組等。
不只進書店,連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都在談心理學。不過身為心理學者的我認為,雖然心理學是現代人們的熱門話題,但是相關的書籍或論述,完全都沒有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對大家而言,心理學雖然有趣,易入門,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它可疑、奇怪。甚至有人認為這門學科就是「偽科學」。
事實上在社交場合,只要有人說「我是心理學者」,周遭的人就會出現這種反應,例如「你研究心理學(這種讓人懷疑的學問)?」、「你是(奇怪的)心理學家?」所以會大方告訴別人自己是心理學者的人非常的少。
我常常在想,心理學明明這麼受歡迎,但為什麼一旦表明自己是心理學者時,就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不過,只要看完這本書,這個謎就可以解開了。簡單來說,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學者以及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並沒有把心理學正確的面貌告訴大家。
因此我寫下本書,告訴眾人其真正的樂趣和厲害之處,我希望讀者也能透過這本書,了解心理學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絕對不是用一句話就可以打發的知識。為了解人類真實的一面,而採取的精緻方法論,才是其最深奧的妙趣。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本書和其他學者寫的大作一?深奧難懂。請不用擔心,本書絕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心理學隨筆。
我擁有許多嗜好,如摔角、足球等,為了讓這本書兼具科學實用性和樂趣,每篇內容我都經過深思熟慮,並結合這些樂趣寫下的文章,讓讀者可以輕鬆、一口氣看到最後。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汲取到心理學具有科學性的一面,進而了解本來的面貌,並學習正確思考法和方法論。
我希望讀者能夠把這本當成心理學入門書,在最輕鬆、自然的狀態下窺得其本質。
此外,要注意的是,本書所探討的心理學只有「實驗心理學」。心理學大致涵蓋了兩個領域:實驗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師、指導員等人,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而學習相關關鍵技術的學問。
實驗心理學則是,先把一群人放在某種受操控的特殊環境,再給予某些刺激,記錄人們受到刺激後的反應。最後,將這些記錄統整、平均,推測人類心理反應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應用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心理。
為了讓不喜歡受約束的人,也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所以我把這本書作為隨筆來寫。不過也因為這個緣故,有些部分刻意略過科學的嚴密性。關於這點希望大家能夠不深究,多多包容。
推薦序一
心理學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
當你在逛量販店時,看到有個人結完帳要離開前,突然停了下來,若有所思。其實他是心理學家。因為店員在發票上畫一個笑臉,這個動作讓他產生好奇,心想:「為什麼要這樣做?」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繼續猜測:「這樣做會提升顧客滿意度嗎?」
後來,不論天氣好壞,這位心理學家都會到量販店觀察,想知道「笑臉效應」會影響哪些狀況。去了幾次之後,他也和店員聊了幾回,這位心理學家終於對「笑臉效應」有了更多認識。他還知道,如果理論再繼續發展下去,他還能用這些機制來預測或影響顧客的行為。
這位心理學家在做的事,體現了心理科學的精髓──觀察、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也是本書裡每篇研究背後的心理學家在做的事。
透過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人類行為背後的通則(平均值)。了解通則,我們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但過度相信通則,也行不通。畢竟人類相當複雜,凡事都有例外。但這也彰顯了心理學的另一種精神:我們在意、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利用這樣的例外,來思考人類行為的更多可能。
心理學研究是為了更了解人類心智。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資訊多半嚴謹的記錄在各類研究期刊中,鮮少有人接觸。我曾聽聞,一篇科學研究平均下來,只會有7個人看過,其中還包含作者的父母。
我很高興看見這類書籍的出版,書中不但介紹了許多心理學現象,更進一步解釋原理誕生的過程;了解這些細節後,我們更有機會知道在應用這些原則時,該留意哪些限制。心理學離我們並不遠,其實就藏在生活中的某些片刻裡,只是有待我們發現。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