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重要的觀念其實來自三位作者合作多年的教學經驗。Francis D.K. Ching, Barry S. Onouye, 與 Douglas Zuberbuhler 均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系的教授,共同肩負建築系主修學程第一學期的主要課程,包含由 Ching 與 Zuberbuhler 所主導的設計與圖學課,以及 Onouye 所開授的結構課。這樣的整合式課程,又被稱為隱含了木結構之意的 StickStudio。Stick Studio 的操作十分特別,近五十位學生分為六組,設計與圖學的整合課在每週一、三、五下午上課。每次上課時首先會由教師群為全班講授,隨後分為兩個時段,讓各組以輪動的方式分別操作設計討論、數位操作、與工廠實作。在「週」的時程框架下,透過輪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同時以手繪、數位建模、與實作結構模型,平行並重地發展設計與討論設計。而設計的題目則分為四柱空間與登山避難屋兩階段,首先透過四柱空間讓學生熟悉木構造、手繪與數位圖說、與建構實體模型所需要的工廠機具操作技術;登山避難屋則是考量基地環境與使用機能的設計操作,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整合應用所學的設計工具,並且在結構設計的基礎上體認空間的營造建構。
Stick Studio 的課程操作與題目設計是經過多年的教學觀察所演化與建構而來,教授的設計工具與操作題目或許時有變動,但所要傳遞的基礎觀念總是不變,即是要學生在進入多元且多變的建築設計領域前,能用心體認建築設計的本質便是要「建造」。這個觀念看似理所當然,但是建築設計往往以縮小比例與模擬材質來進行,在設計工具與表現媒材日新月異下,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不自覺地忽略了建築設計的初衷。因此,三位作者在屆齡退休之時,以教學所堅持的相同理念規劃了這本以建築設計思考為視點的結構專書。也因此,三位作者在自序中期許本書能為建築系學生和年輕建築師,提供設計建築時可實現設計的結構參考,讓設計能在可被建造出來的設計思考下進行。
戴楠青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建成環境博士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兼任教師�2005?2009 負責 Stick Studio 的數位圖學教學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