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演化後的能力都有助於繁衍後代,那麼為何「憂鬱」這種擾人的情緒會留下來呢?
一心想成為歷史學家的強納森?羅騰伯格,在念博士班那一年,遭受憂鬱侵擾,連出門買東西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為了認識這個疾病、找回人生,強納森進入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最後成為憂鬱症研究學者。
就心理功能上來看,憂鬱心情對人的生存幫助有二:第一是停止錯誤嘗試,讓當事人休養生息;其次是串連人際網絡,讓親族好友前來安慰當事人。不過,有助於生存的低落情緒怎麼會變成病呢?第一,過去只有天災野獸,威脅很明顯,所以人的憂鬱很單純。但隨著社會結構、文化、科技變得複雜,不確定的訊息變多,人感覺威脅變多,於是更容易不安。其次,人會透過語言文字反芻思考,過度揣測憂鬱原因或是產生罪惡感,強化惡劣心情。最後是現代文化對快樂的設定值太高、太單一,但不是人人都適合。
羅騰伯格強調,過去我們都把憂鬱症當成一種待修正的「缺陷」,不只使它汙名化,也讓我們以為只要移除症狀就算康復。其實,在專業的協助下,透過「傾聽憂鬱」,也有助於了解自己的人生困境。更重要的是,在即將痊癒的後憂鬱期,找出人生目的,再次成長,才能走向穩定的康復之路。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陳致豪、精神科醫師崔秀倩
「本書從一個較少被留意到的角度去理解憂鬱症,不輕忽地歸因憂鬱症『只是想太多』,也不將憂鬱症二分地切割為該被處死的『異常』或『疾病』。而是有所依據地說明憂鬱症比較像是演化過程中保留下的重要保護機制,只是不適用於當代或當下的一些處境,它本身並沒有對和錯。」心禾診所,陳致豪臨床心理師
「在精神科的專業學習中,我們常要思索症狀的意義,症狀表面上看來是困擾,但同時也是一種對個案的保護,就讓這本書帶著我們思索憂鬱症狀背後的意義。」殷建智精神科診所,崔秀倩醫師
「羅騰伯格結合了堅實的研究成果與個人經驗,讓我們能以更廣、更合理的角度來理解憂鬱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喬治.博南諾(George A. Bonanno),著有《悲傷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
「情緒的本質是什麼,很少有人能提出新觀點,但羅騰伯格做到了。為什麼憂鬱症這麼普遍?為何如此頑抗難以治癒?為何正常的短暫悲傷會轉變成深刻的憂鬱症?本書文字優美,給讀者帶來啟發與希望。」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陶德.卡什丹(Todd B. Kashdan),著有《好奇心的幸福力量》(Curious?: Discover the Missing Ingredient to a Fulfilling Life)
「本書引人入勝又鼓舞人心。作者把憂鬱症帶出黑暗的角落,讓我們能對這個可怕的疾病進行開放的對話。作者是心理學家,也曾是憂鬱症患者,將科學研究與個人經歷編織成一幅層次豐富的疾病圖像。」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 J. Gro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