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新譯周禮讀本

新譯周禮讀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63568
賀友齡
三民
2018年1月02日
207.00  元
HK$ 186.3  






ISBN:9789571463568
  • 叢書系列:古籍今注新譯叢書
  • 規格:平裝 / 6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經史子集











      《周禮》為十三經之一,記述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的理想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與《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誤字逕改,考證詳實。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注釋詳盡明確,語譯通順流暢。每官之後並附「研析」一篇,分析六官主要職責,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是研讀《周禮》的最佳讀本。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

    天官冢宰第一

    序 官?? 一

    大 宰?? 一二

    小 宰?? 二二

    宰 夫?? 二九

    宮 正?? 三二

    宮 伯?? 三四

    膳 夫?? 三五

    庖 人?? 三七

    內 饔?? 三八

    外 饔?? 三九

    亨 人?? 四○

    甸 師?? 四一

    獸 人?? 四二

    ? 人?? 四三

    ? 人?? 四三

    腊 人?? 四四

    醫 師?? 四四

    食 醫?? 四五

    疾 醫?? 四六

    瘍 醫?? 四七

    獸 醫?? 四八

    酒 正?? 四九

    酒 人?? 五一

    漿 人?? 五二

    凌 人?? 五二

    籩 人?? 五三

    醢 人?? 五五

    醯 人?? 五六

    鹽 人?? 五七

    冪 人?? 五七

    宮 人?? 五八

    掌 舍?? 五九

    幕 人?? 五九

    掌 次?? 六○

    大 府?? 六一

    玉 府?? 六三

    內 府?? 六四

    外 府?? 六五

    司 會?? 六五

    司 書?? 六七

    職 內?? 六八

    職 歲?? 六八

    職 幣?? 六九

    司 裘?? 七○

    掌 皮?? 七一

    內 宰?? 七一

    內小臣?? 七四

    閽 人?? 七五

    寺 人?? 七六

    內 豎?? 七六

    九 嬪?? 七七

    世 婦?? 七八

    女 御?? 七八

    女 祝 ??七九

    女 史?? 七九

    典婦功?? 八○

    典 絲?? 八一

    典 枲?? 八二

    內司服?? 八三

    縫 人?? 八四

    染 人?? 八四

    追 師?? 八五

    屨 人?? 八六

    夏 采?? 八七

    ?

    地官司徒第二

    序 官?? 八九

    大司徒?? 一○○

    小司徒?? 一一五

    鄉 師?? 一二一

    鄉大夫?? 一二四

    州 長?? 一二六

    黨 正?? 一二七

    族 師?? 一二八

    閭 胥?? 一三○

    比 長?? 一三○

    封 人?? 一三一

    鼓 人?? 一三二

    舞 師?? 一三四

    牧 人?? 一三五

    牛 人?? 一三六

    充 人 ??一三七

    載 師?? 一三八

    閭 師?? 一四○

    縣 師?? 一四一

    遺 人?? 一四二

    均 人?? 一四三

    師 氏?? 一四四

    保 氏?? 一四六

    司 諫?? 一四八

    司 救?? 一四九

    調 人?? 一五○

    媒 氏?? 一五一

    司 市?? 一五二

    質 人?? 一五六

    廛 人?? 一五七

    胥 師?? 一五八

    賈 師?? 一五九

    司 虣?? 一六○

    司 稽?? 一六○

    胥?? 一六一

    肆 長?? 一六一

    泉 府?? 一六二

    司 門?? 一六三

    司 關?? 一六四

    掌 節?? 一六五

    遂 人?? 一六六

    遂 師?? 一六九

    遂大夫?? 一七一

    縣 正?? 一七二

    鄙 師?? 一七二

    酇 長?? 一七三

    里 宰?? 一七四

    鄰 長?? 一七四

    旅 師?? 一七五

    稍 人?? 一七六

    委 人?? 一七七

    土 均?? 一七八

    草 人?? 一七八

    稻 人?? 一八○

    土 訓?? 一八一

    誦 訓?? 一八一

    山 虞?? 一八二

    林 衡?? 一八三

    川 衡?? 一八四

    澤 虞?? 一八四

    ? 人?? 一八五

    ?? 人?? 一八六

    角 人?? 一八六

    羽 人?? 一八七

    掌 葛?? 一八七

    掌染草?? 一八八

    掌 炭?? 一八八

    掌 荼?? 一八九

    掌 蜃?? 一八九

    囿 人?? 一九○

    場 人?? 一九○

    廩 人?? 一九一

    舍 人?? 一九二

    倉 人?? 一九三

    司 祿(闕)?? 一九四

    司 稼?? 一九四

    舂 人?? 一九五

    ?? 人?? 一九五

    ? 人?? 一九六

    ?

    春官宗伯第三

    序 官?? 二○一

    大宗伯?? 二一二

    小宗伯?? 二二一

    肆 師?? 二二七

    鬱 人?? 二三○

    鬯 人?? 二三一

    雞 人?? 二三三

    司尊彝?? 二三四

    司几筵?? 二三六

    天 府?? 二三八

    典 瑞?? 二三九

    典 命?? 二四二

    司 服?? 二四三

    典 祀?? 二四七

    守 祧?? 二四七

    世 婦?? 二四八

    內 宗?? 二四九

    外 宗?? 二五○

    冢 人?? 二五一

    墓大夫?? 二五二

    職 喪?? 二五三

    大司樂?? 二五四

    樂 師?? 二六一

    大 胥?? 二六三

    小 胥?? 二六四

    大 師?? 二六五

    小 師?? 二六七

    瞽 矇?? 二六八

    ? 瞭?? 二六八

    典 同?? 二六九

    磬 師?? 二七一

    鍾 師?? 二七二

    笙 師?? 二七三

    鎛 師?? 二七四

    韎 師?? 二七四

    旄 人?? 二七五

    籥 師?? 二七五

    籥 章?? 二七六

    鞮鞻氏?? 二七七

    典庸器?? 二七七

    司 干?? 二七八

    大 卜?? 二七八

    卜 師?? 二八一

    龜 人?? 二八二

    菙 氏?? 二八三

    占 人?? 二八四

    簭 人?? 二八五

    占 夢?? 二八六

    ? 祲?? 二八八

    大 祝?? 二八九

    小 祝?? 二九五

    喪 祝?? 二九七

    甸 祝?? 二九八

    詛 祝?? 二九九

    司 巫?? 三○○

    男 巫?? 三○一

    女 巫?? 三○一

    大 史?? 三○二

    小 史?? 三○五

    馮相氏?? 三○六

    保章氏?? 三○七

    內 史?? 三○九

    外 史?? 三一○

    御 史?? 三一一

    巾 車?? 三一一

    典 路?? 三一七

    車 僕?? 三一八

    司 常?? 三一九

    都宗人?? 三二一

    家宗人?? 三二一

    神 仕?? 三二二

    ?

    夏官司馬第四

    序 官?? 三二五

    大司馬?? 三三七

    小司馬?? 三四八

    軍司馬(闕)?? 三四九

    輿司馬(闕)?? 三四九

    行司馬(闕)?? 三四九

    司 勳?? 三五○

    馬 質?? 三五一

    量 人?? 三五二

    小 子?? 三五三

    羊 人?? 三五四

    司 爟?? 三五五

    掌 固?? 三五六

    司 險?? 三五七

    掌 疆(闕)?? 三五八

    候 人?? 三五八

    環 人?? 三五九

    挈壺氏?? 三六○

    射 人?? 三六一

    服不氏?? 三六四

    射鳥氏?? 三六四

    羅 氏?? 三六五

    掌 畜?? 三六五

    司 士?? 三六六

    諸 子?? 三六九

    司 右?? 三七○

    虎賁氏?? 三七一

    旅賁氏?? 三七二

    節服氏?? 三七二

    方相氏?? 三七三

    大 僕?? 三七四

    小 臣?? 三七五

    祭 僕?? 三七六

    御 僕?? 三七七

    隸 僕?? 三七七

    弁 師?? 三七八

    司 甲(闕)?? 三七九

    司 兵?? 三八○

    司戈盾?? 三八○

    司弓矢?? 三八一

    繕 人?? 三八四

    ? 人?? 三八四

    戎 右?? 三八六

    齊 右?? 三八六

    道 右?? 三八七

    大 馭?? 三八八

    戎 僕?? 三八八

    齊 僕?? 三八九

    道 僕?? 三九○

    田 僕?? 三九○

    馭 夫?? 三九一

    校 人?? 三九一

    趣 馬?? 三九五

    巫 馬?? 三九五

    牧 師?? 三九六

    廋 人?? 三九七

    圉 師?? 三九八

    圉 人?? 三九八

    職方氏?? 三九九

    土方氏?? 四○四

    懷方氏?? 四○四

    合方氏?? 四○五

    訓方氏?? 四○五

    形方氏?? 四○六

    山 師?? 四○六

    川 師?? 四○七

    邍 師?? 四○七

    匡 人?? 四○八

    撢 人?? 四○八

    都司馬?? 四○九

    家司馬?? 四○九

    ?

    秋官司寇第五

    序 官?? 四一三

    大司寇?? 四二三

    小司寇?? 四二九

    士 師?? 四三三

    鄉 士?? 四三七

    遂 士?? 四三八

    縣 士?? 四四○

    方 士?? 四四一

    訝 士?? 四四二

    朝 士?? 四四三

    司 民?? 四四五

    司 刑?? 四四六

    司 刺?? 四四七

    司 約?? 四四八

    司 盟?? 四四九

    職 金?? 四五○

    司 厲?? 四五一

    犬 人?? 四五二

    司 圜?? 四五二

    掌 囚?? 四五三

    掌 戮?? 四五四

    司 隸?? 四五五

    罪 隸?? 四五六

    蠻 隸?? 四五七

    閩 隸?? 四五七

    夷 隸?? 四五八

    貉 隸?? 四五八

    布 憲?? 四五九

    禁殺戮?? 四五九

    禁暴氏?? 四六○

    野廬氏?? 四六一

    蜡 氏?? 四六二

    雍 氏?? 四六三

    萍 氏?? 四六三

    司寤氏?? 四六四

    司烜氏?? 四六四

    條狼氏?? 四六五

    脩閭氏?? 四六六

    冥 氏?? 四六七

    庶 氏?? 四六八

    穴 氏?? 四六八

    翨 氏?? 四六九

    柞 氏?? 四六九

    薙 氏?? 四七○

    硩蔟氏?? 四七一

    翦 氏?? 四七二

    赤犮氏?? 四七二

    蟈 氏?? 四七三

    壺涿氏?? 四七三

    庭 氏?? 四七四

    銜枚氏?? 四七四

    伊耆氏?? 四七五

    大行人?? 四七五

    小行人?? 四八二

    司 儀?? 四八四

    行 夫?? 四九○

    環 人?? 四九一

    象 胥?? 四九一

    掌 客?? 四九三

    掌 訝?? 四九八

    掌 交?? 四九九

    掌 察(闕)?? 五○○

    掌貨賄(闕)?? 五○○

    朝大夫?? 五○○

    都 則(闕)?? 五○一

    都 士(闕)?? 五○一

    家 士(闕)?? 五○一

    ?

    冬官考工記第六

    總 敘?? 五○三

    輪 人?? 五○九

    輿 人 ??五一七

    輈 人?? 五一九

    攻金之工?? 五二四

    築 氏?? 五二五

    冶 氏?? 五二五

    桃 氏?? 五二七

    鳧 氏?? 五二八

    ? 氏?? 五三一

    段 氏(闕)?? 五三二

    函 人?? 五三三

    鮑 人?? 五三四

    韗 人?? 五三六

    韋 氏(闕)?? 五三七

    裘 氏(闕)?? 五三七

    畫 繢?? 五三八

    鍾 氏?? 五三九

    筐 人(闕)?? 五四○

    ? 氏?? 五四○

    玉 人?? 五四一

    楖 人(闕)?? 五四六

    雕 人(闕)?? 五四六

    磬 氏?? 五四七

    矢 人?? 五四七

    陶 人?? 五五○

    瓬 人?? 五五○

    梓 人?? 五五一

    廬 人?? 五五七

    匠 人?? 五六○

    車 人?? 五六七

    弓 人?? 五七○

    ?









      《周禮》是一本很難讀的書。首先,這部《周禮》到底是何人何時所著?書中描述的是什麼年代什麼朝代的典章制度?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既然孟老夫子要求的「知人論世」我們做不到,那麼,「讀其書」也就很難了。說其難讀,還難在語言文字的障礙。書中用了許多古字古語,例如?(栗)、?(艱)、媺(美)、虣(暴)、??(礦)、抭(舀)、?(漁)、邍(原)、?(柩)等等,這些古字,在其他古籍中都很少見到,甚至有些字是唯一見於此書的。再如,〈冬官考工記•弓人〉有「牛戴牛」一語,若不是鄭司農告訴我們「角直一牛」,還真得費心去思量一番,而當明白了其文意是指牛有好角,就相當於牛頭上又頂著一頭牛的雙倍價值時,又不禁為古人妙語妙喻而啞然失笑。當然,最難的還是書中所敘的名物制度,由於時代變遷,又經「禮崩樂壞」,有些禮制就連漢儒禮學宗師鄭玄也都說不清楚了,例如〈夏官•司弓矢〉「其矢箙皆從其弓」,鄭注:「從弓數也。每弓者一箙百矢。」賈疏:「按《詩•頌》云『束矢其搜』,毛注云『五十矢為束』,鄭從之。至此為百矢者,無正文,鄭兩從不定也。」有些禮制在社會生活中早已廢置,就更無從考究了,例如〈天官•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鄭注:「四禮唯禳其遺象今存。」再如,所謂畿服之制,於古代社會從未實行過,只是儒家理想化的產物,所以在《尚書》、《逸周書》、《國語》等古籍中所述服數、里數、名稱等亦多駮文。《周禮》謂王畿千里,畿外九服,共五千里。那麼,王城有多大?〈春官•典命〉鄭注意謂方十二里,〈冬官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鄭注又依王城解之,為方九里。賈疏:「鄭《異義駁》『或云周亦九里城』,則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不取〈典命〉等注。由鄭兩解,故義有異也。」王城九里也罷,十二里也罷,千里王畿,或畿服五千里之說,王城的里數為何皆未計入?老實講,筆者至今未能明白。諸如此類的疑問之處尚多,注譯不清乃至謬誤之處定然不少,惟待通人達者有以教之!



      正因《周禮》難讀,故此《新譯周禮讀本》註定不會是大眾讀物。儘管近三十年來,中華大地顯現傳統文化、國學、儒家等種種熱,然而《周禮》一書仍是冷門。有些高等院校設立了國學院,私人書院也多借國學熱而興起讀經之風,但教學《周禮》者似乎沒有,各種機構、國學專家們提倡的經典書目,也不見《周禮》的身影。可以預見,這本《新譯周禮讀本》難以成為暢銷書,如能長銷就謝天謝地了。



      承蒙三民書局不棄,約稿《新譯周禮讀本》。筆者學殖荒落,誠惶誠恐,勉力為之,孜孜三載,書稿終於殺青。撰寫不易,賣出也難。我猜想,出版社和作者這對歡喜冤家,可能都會於心中暗笑對方之癡吧!



      最後,關於本書有幾點說明:



      一、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工作底本。校勘主要參考阮元《校勘記》、孫詒讓《周禮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之趙伯雄整理的《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誤字徑改,不出校記。



      二、古人注釋,除《周禮注疏》的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外,主要參考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今人注述主要參考林尹先生《周禮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二○○五年八月初版八刷)。〈冬官考工記〉主要參考聞人軍《國學經典導讀•考工記》(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二○一一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三、正文不分卷。前五官以〈序官〉為一段落單元,其屬官每官之職各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較長段落單元(〈序官〉及正、貳、考之職)則適當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即附於每小段之後,以求層次清晰,便於讀者參照。〈冬官考工記〉以〈總敘〉為一段落單元,三十工每工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篇幅長者(〈總敘〉、〈輪人〉、〈輈人〉、〈梓人〉、〈匠人〉、〈車人〉)根據所製器物不同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仍附於段落單元之後。惟〈攻金之工〉一節,為築、冶、鳧、?、段、桃六工之序,單立一節。當下屬〈築氏〉,但與〈築氏〉分別附「注釋」和「語譯」。



      四、注釋力求簡明,古今解說有歧義者,注釋、譯文擇善而從,不做繁瑣考證。失考者存疑。



      五、前文有注,後文一般不再出注。但有些冷僻字詞而又切關文意者,為方便讀者,適當重出注,以免讀者前後翻檢之勞。



      六、注釋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代通用字,以「某通某」表示;古今字、異體字,以及因古文、籀文或隸變產生形體差異的字,以「某同某」表示。



      七、注釋引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清孫詒讓正義,第一次出現用全稱,其後則略稱為鄭注、賈疏、《釋文》、孫正義。



      八、語譯採用通俗白話,儘量用直譯法,以便讀者與原文對照。由於古今詞彙用法變化、語法句式不同,個別處酌情意譯。有些專用名詞,不便譯出,或避免譯文過於累贅,則於注中加以解釋,譯文則沿用原詞。



      九、根據叢書統一體例要求,《周禮》六官,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每官之後附「研析」一篇,因篇幅限制,且有些屬官的六官歸屬尚存疑問,故僅就六官主要職責略加說明分析,旨在幫助讀者閱讀理解。



      十、全書採用新式標點。



      是為序。


    賀友齡

    丁酉年冬月於北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