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一位韓國企業家的深度文化觀察

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一位韓國企業家的深度文化觀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452392
洪銀澤
林侑毅
釀出版
2018年1月08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9864452392
  • 叢書系列:釀旅人
  • 規格:平裝 / 34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釀旅人


  • 旅遊 > 中國/香港 > 中國











    ◆ CHINA BY BIKE ◆



    上海、西安、北京,歷史上的三個頂點,

    60天,長達4800公里的自行車旅程!



    韓國最大通訊軟體Kakao Talk首席副社長,

    探看中國古往今來與深刻內在的人文紀行,

    全面比較中韓兩國政經社發展現況!



      ▍從上海騎向北京,途經南京、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再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杭州,最後回到起始地上海。

      ▍一位韓國人,一輛自行車,騎遍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圈!

      ▍前《東亞日報》華盛頓特派員及伊拉克戰地記者,現任韓國最大通訊軟體Kakao Talk首席副社長,深度比較中韓政經社發展現況!



      貧富差距嚴重,為何中國農民對未來仍樂觀面對?

      中國料理種類數百款,為何逐漸走向連鎖企業化?



      以平等客觀的角度體察21世界兩大國的想法,不斷縈繞在作者的心頭。因此在騎自行車橫越美國之後,便著手準備這趟中國的自行車之旅。對於引進市場經濟後產生劇變的泱泱中國,亟欲親見其面貌。為了深入觀察中國的真實內在,他決定從最繁榮的都市上海開始,走一趟連接八大古都的三角路線,並且以最貼近人們視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來目睹中國的都市與鄉村,聆聽老百姓最真實的故事,也才得以遇見這塊大陸的古往今來。如果說日本是「距離最近卻最遙遠的國家」,那中國正是「看似了解卻一無所知」的國家,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這趟旅遊紀行,從政治社會、民生經濟、歷史文化等層面,澈底感受中國最深刻的內在氛圍。



    本書特色



      1.韓國最大通訊軟體Kakao Talk首席副社長,探看中國古往今來的深度人文紀行,全面比較中韓政經社發展現況!



      2.用最貼近人們視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來目睹中國的都市與鄉村,聆聽老百姓最真實的故事!

    ?


     





    前言�萬里長程出師表



    1.在櫻花紛飛的日子,走一趟中原的「三角路線」

    2.究竟能否順利離開機場?

    3.早在預料中的「你推我擠」

    4.上海,遙想一九三○年代

    5.旅行是迷「路」得「道」的過程

    6.「蘇州的人間天堂」,Eton Village(伊頓小鎮)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在博物館被追憶的資本家

    9.中國的手機與怪談

    10.人民之友──走訪賽珍珠故居

    11.連鎖加盟化的中國

    12.死而成神的男人──孫文

    13.如果鄭和繼續西進

    14.丟了錢包迷了路,卻沒忘了笑

    15.初遇中國農民

    16.中國人不畫簡易地圖

    17.比季風汙濁多變的中國政治風向

    18.追著貨車車尾跑的高速公路闖越記

    19.市中有市?

    20.河南處處矗立的紅色十字架

    21.前進中國創世神話的發祥地

    22.統一全國時間的共產黨與南水北調

    23.龍首吐珠,蟾蜍銜珠──地震預報

    24.那一夜,坐上她的摩托車

    25.麵食之路──三一二號國道

    26.賭上三天的時間趕抵西安

    27.鄉間喪禮上品嘗的貓耳麵

    28.成功挑戰三角路線的一邊,繼續轉往東邊!

    29.從飯店員工的朝會看中國的集體文化

    30.一步一生,步履維艱

    31.在道教本山探問未來的人生

    32.洞窟之家,從窯洞窺看農民的日常

    33.一道禁止進入的城牆,一位為我開門的「大哥」

    34.發現中國老百姓

    35.在「羊群之路」上思索農民工

    36.開封的猶太人都去哪兒了?

    37.碰壁拐彎,卻又日益擴張的黃河……,我亦如斯?

    38.神聖不可侵犯的漢字?亡國的漢字!

    39.在位者掌權一時,詩人長存千年

    40.荒唐又荒謬的北京觀光團體驗

    41.在袁世凱故居見證歷史的評價

    42.中國的大學聯考──高考當天

    43.聽過嗎?從小洞爬上泰山的故事

    44.目標打造媲美麥當勞的「洪燒餅」帝國

    45.四八七三公里長程完勝,邁向三角路線的終點

    46.這裡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



    ?





    前言



    萬里長程出師表




      不能再坐以待斃了。想起身行動,卻又猶豫不前,不知道已經是第幾次了。現在該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像是一頭在獵物四周逡巡,不動聲色地逼近,最後如飛箭般衝向獵物的獅子。



      「為什麼偏偏是騎自行車旅行?不能像別人一樣搭車嗎?為什麼是中國?又為什麼辭掉上一份工作?」對於妻子提出的疑問,其實我也沒有答案。現在起,得好好思索這些問題。



      人類經過坐著使喚他人(奴隸社會)、交由機器生產(工業社會)、付費達成目的(資本社會)的歷程,長久以來與行走、奔跑、飛行的動物過著不同的生活。坐著工作,也就是從事腦力工作,違背了數百萬年來演化為最適合行走、奔跑的人類基因。坐著不動、只用頭腦思考,必然造成身體與大腦的失衡。



      當然,人類並非全然久坐不動。平時上健身房或游泳池,假日從事登山與馬拉松等活動,皆可達到身心理的調和。但是這些只是被豢養的活動,與嗅聞風迎面撲來的滋味,穿過窸窣擺盪的草葉,跨越下一道地平線的活動截然不同。那不過是活動的模仿,而非真正的活動。所謂「活動」,是啟動五感對空間產生知覺的行為,也是拓展空間相關知識的行動。透過這樣的活動,人類發現了可食用的蘋果,甚至向巴布亞紐幾內亞遷移。活動有時也與發現畫上等號。在A地所看見的風景,不可能與B地看見的風景相同,因此由A地向B地移動,便是一種發現的行為。



      簡單來說,比起在跑步機上複製跑步的動作,我更想在原野上奔跑,更想闖蕩無法起身去目睹的世界。那是順從我體內DNA的命令所做的決定,使我得以脫離長久以來因填鴨式教育與坐著工作而被馴化的生活。追求不受限制的人生,也許更接近我的本性吧。



      這趟中國之旅,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在我升上大學二年級,選擇東洋史學系就讀時,開始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只是在當時,大學生不被允許出國旅遊,即使獲得允許,也沒有足夠的旅費。從那時開始,中國這個國家便不斷搔動著我的心。位在朝鮮半島旁,人口要比韓國多上好幾倍的中國,人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著實令我好奇不已。好比在求學期間,隔壁村有一所學生多達十萬人的學校,不會想去瞧瞧那是什麼樣的學校嗎?更別說那所學校過去還曾經爬牆過來,欺負我校的學生,或者那所學校曾經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名校了。



      七年前完成橫越美國後,我開始準備這趟中國之旅。中國之旅的主題也想好了──「追尋紅色中國」,這將是繼二○○五年出版之《追尋藍色美國(?? ????? ???)》的續作。「藍色美國」是從美國總統選舉時,以藍色標示民主黨候選人勝選州而來,用以象徵勞工、農民的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勝選州,則以紅色標示。特別的是,在美國勞工、農民密集的地方,反倒是被稱於富裕政黨的共和黨候選人占有優勢。《追尋藍色美國》是我走訪實際上為藍色美國,政治上卻是紅色美國的地方,針對美國文化與歷史所撰寫的書。在中國,紅色象徵著社會主義。儘管在引進市場經濟後,從各大媒體接觸到「紅色中國褪色」的說法,我仍想親眼證實社會主義的平等文化與價值究竟還留下多少。



      從平等客觀的角度體察二十一世紀兩大強國的想法,不斷縈繞在我心頭。為了實踐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學習中文。當時在曾經就讀的美國學校旁聽中文課,同時向住家對面的中國大媽學習發音,一切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妻子對我說出這番話:「在孩子求學期間,父親要是有個工作就好了……。」



      密蘇里州(Missouri)哥倫比亞市(Columbia)史密斯頓中學(Smithton Middle School)的孩子導師,曾經向前來參加家長面談的我問道:「您何時從韓國過來的呢?」我心想,明明生活在一起,問的是什麼愚蠢的問題啊。原來孩子在家庭狀況調查表的家長欄上,寫著只和母親同住。是因為身旁朋友的父親,都是教授、律師、醫生之類的身分,所以討厭寫自己的父親待業中嗎?父親以四○歲的年紀來到美國留學,碩士課程結束後,在家遊手好閒,這個情況想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避諱地說出口的。再加上經濟情況也不允許,於是我再度回到韓國工作,當時中學二年級的孩子,也在去年上了大學。呀呼!



      一轉眼就是七年的歲月。對於中國旅行一事,就讀大學的孩子態度轉為全力支持。妻子儘管勉強接受,仍不停追問為什麼非得騎自行車不可。我並不是熱衷自行車的人,只是自行車還算適合作為旅途中移動的工具,所以做了這個決定。當然,用走的也可以。步行不僅可以充分接收空間傳達出的訊息,也具有絕佳的機動性。可以前後左右隨心所欲地變換方向,進退自如,擁有任何動力設備都無法媲美的優點,只是速度太慢。



      步行好比說話。同樣的語言,每個人說出來的話都不一樣。即使按照文法這種語言內在規則說話,音色、音量也不盡相同,有時說出的話不符合文法,有時說出陌生的詞彙,日後竟成為新的單詞。步行也是如此。雖然沿著名為文法的道路前進,每個人的步速、步幅都不盡相同。天底下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步伐。有時偏離了道路,日後竟成為一條新的道路。由此看來,步行正如同說話,是人類普遍的行為,也是特殊的經驗。



      在此,我只是將步行換成了踩自行車。踩自行車並非千篇一律,不僅速度不同,轉速(RMP)也不同。它繼承了步行的多數優點,卻沒有步行的無聊。打個比方,自行車不只是說話,它更像是唱歌。其實在騎自行車旅行的途中,經常不自覺地哼起遺忘許久的歌曲。也許是因為自行車的轉動,就像KTV前奏的曲調吧。風迎面吹來,唱成一首R&B;風在身後飛揚,譜成一段RAP。當然,還有美景從身旁掠過的感受。即使大片風光稍縱即逝,道路的曲折起伏卻更刻骨銘心。身體感受著風的方向與強弱,時而反過來助長風的形成,任憑你自在優遊。騎自行車好比紋身,是將陌生的地點銘刻於肌肉的好辦法。



      妻子不解的是,利用汽車或火車不也可以旅行?而在我看來,利用雙腳以外的動力設備,充其量只是「移動」,不是真正的旅行。我希望從離開家門的那一刻起,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旅行之中,直到結束旅程返家為止。過程中儘管備嘗艱辛,最終仍以歡喜收場的旅行,是我夢寐以求的旅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