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全3卷)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全3卷)
9789570850536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1月01日
967.00  元
HK$ 821.95  





ISBN:9789570850536
  • 叢書系列:現代名著譯叢
  • 規格:平裝 / 143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現代名著譯叢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德奧哲學

















    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為什麼在這個時刻讀馬克思?因為人類永遠都應該讀馬克思!

    馬克思《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流變及其影響,

    是過去150年來世界史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無法被取代,也不能被取代!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當代波蘭文化中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經典、震撼世界力作!



      「生產與生產關係」,這就是哲學家馬克思用以剖析歷史的工具,一種全新的洞見。150年來,許多人深受他的洞見所啟發,衍生出自己的思辨論述,這許許多多思想流派共同形塑成「馬克思主義」的系譜。科拉科夫斯基挑選這套系譜中的主要枝幹,寫成了《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像是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但它絕不僅止於此。出身共產波蘭的科拉科夫斯基,是無庸置疑的馬克思主義權威,他曾經深信馬克思主義,見證過這套思想如何被後人在國家的場域中運作、如何以之形塑社會體制,科拉科夫斯基對於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的批判和剖析,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也是一套遠遠超越西方觀點的馬克思主義批判性鉅作,科拉科夫斯基展示了人類的心智如何以馬克思為基礎在不同的社會脈絡和歷史階段下衍生發育,展示了人類如何期盼以馬克思思想為工具去解決什麼樣的現實困境,展示了這150年來人類為天堂而掙扎奮鬥的軌跡。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各界推薦



      科拉科夫斯基這三本剖析馬克思主義的書被公認為是這個主題最好的作品。──莎拉•萊爾,《紐約時報》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無可比擬的百科全書。──約翰•葛雷,《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無疑是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最完整也最具智慧的研究。──米洛拉德•德奇高維奇,《聽眾》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檢視整個馬克思傳統,並予以清晰正確而詳盡的解釋,長時間且高素質的分析。無論在詮釋或分析時,都熱誠地投入……不扭曲的視角。──史蒂芬•路克斯,《紐約書評》



      其他任何大部頭書籍都無法企及的完整與清晰,這套書……呈現了馬克思主義自出現以來直至20世紀的發展、實踐,以及學者觀點。──《圖書館期刊》



      這是一部擁有卓越洞察力道的作品,對其所處理的素材進行嚴厲而敏銳的評判,與同類型作品相比更是出色。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傑作。──傑佛瑞•霍桑,《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必定可為馬克思主義評論開啟一個新世代。──悉尼•胡克,《美國學人》



      《馬克思主義》令人激賞的不只是馬克思主義歷史,還有其評論與易讀性……只要思想對歷史與人類行為還能產生影響,我們就可以放心說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的作品將持續有其重要性,並受人讚賞。──保羅•霍蘭德,《紐約太陽報》



      這本書無人能超越……《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流的馬克思主義報導,也是目前為止最具有野心的……讀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獲益良多。──東尼•賈德,《紐約書評》



      這部作品中充滿知識分子的誠信,以及學者曖曖內含光的特質。──Antioch Review

    ?


     





    推薦序 科拉科夫斯基的扛鼎之作──寫在《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中譯出版之前�劉東

    2004年新版序言

    1981年版序言

    譯者小記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中譯本問世的漫長道路

    ?

    第一卷 奠基者

    引用文獻

    緒論

    第一章 辯證法的起源

    第二章 黑格爾左派

    第三章 馬克思思想的初期階段

    第四章 赫斯和費爾巴哈

    第五章 馬克思的早期政治和哲學著作

    第六章 巴黎手稿──異化勞動理論──青年恩格斯

    第七章 《神聖家族》

    第八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九章 小結

    第十章 19世紀上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社會主義的比較

    第十一章 馬克思和恩格斯1847年後的著作和鬥爭

    第十二章 資本主義看作非人性化的世界:剝削的本質

    第十三章 資本的矛盾和消滅資本的矛盾分析和行動的統一

    第十四章 歷史進程的動力

    第十五章 自然辯證法

    第十六章 小結和哲學評論

    文獻選目

    ?

    第二卷 黃金時期

    引用文獻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和第二國際

    第二章 德國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卡爾•考茨基

    第三章 羅莎•盧森堡和革命左派

    第四章 伯恩施坦與修正主義

    第五章 尚•饒勒斯:作為救世學說的馬克思主義.

    第六章 保爾•拉法格:樂觀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第七章 喬治•索雷爾:詹森派馬克思主義

    第八章 安東尼奧•拉布里奧拉:建立開放正統派的嘗試

    第九章 路德維克•柯祖維茨基:作為社會學工具的馬克思主義

    第十章 凱利斯—克勞茨:波蘭式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

    第十一章 斯坦尼斯拉夫•布爾佐佐夫斯基:作為歷史主觀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第十二章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運動中的康德主義,倫理社會主義

    第十三章 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階段

    第十四章 普列漢諾夫和馬克思主義的法典化

    第十五章 布爾什維克主義興起前的德國馬克思主義

    第十六章 列寧主義的興起

    第十七章 布爾什維克運動的哲學和政策

    第十八章 列寧主義的命運:從關於國家的理論到國家的意識型態

    文獻選目

    ?

    第三卷 解體

    前言

    引用文獻

    第一章 蘇聯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階段:史達林主義的開始

    第二章 1920年代蘇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論戰

    第三章 作為蘇聯國家意識型態的馬克思主義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定形化

    第五章 托洛斯基

    第六章 安東尼奧•葛蘭西:共產主義的修正主義

    第七章 基奧爾基•盧卡奇:理性為教條服務

    第八章 卡爾•科西

    第九章 呂西安•高德曼

    第十章 法蘭克福學派與「批判理論」

    第十一章 赫伯特•馬庫色:作為新左翼極權主義烏托邦的馬克思主義

    第十二章 恩斯特•布洛赫:作為未來真知的馬克思主義

    第十三章 史達林死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結語

    新結語

    文獻選目

    中英文人名對照表

    ?





    推薦序(節錄)



    科拉科夫斯基的扛鼎之作──寫在《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中譯出版之前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 1927-2009),出生於波蘭中部的小城拉多姆。如所周知,正是從這個國家遭到入侵和瓜分起,才宣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爆發。隨即,科拉科夫斯基的父親遭到納粹殺害,而他亦從12歲起便不得不輟學。但此後,他仍以頑強的自學完成了中等教育,並在二戰結束後順利升入羅茲大學,從此便選擇以哲學作為畢生志業。20歲時,科拉科夫斯基即加入了統一工人黨,並很快成為官方理論的後起之秀,從而有資格被派往蘇聯去深造。到了26歲那年,他便獲得華沙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隨即留校任教,並擔任沙夫等人的助手。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他是以批判基督教哲學知名的。再接下來,僅僅在31歲那年,已經身為教授的他又擔任了哲學系主任,同時還兼任《哲學研究》雜誌的主編和《新文化》雜誌的主編。



      毫無疑問,這正是俗常所講的那種「錦繡前程」;而同樣沒有疑問的是,一旦到了蘇東轟然解體之後,這種「錦繡前程」也會於瞬間失色,甚至成為鏡花水月乃至行屍走肉的代稱。不過,不管這樣的前程是好是壞,反正科拉科夫斯基是不會安於它了,相反倒是選擇了去主動偏離它,乃至從某種意義上,也選擇了去共同衝破蘇東的體制。實際上,早從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起,尚未滿30歲的科拉科夫斯基,便已開始懷疑史達林的教條主義了,並敢於撰文去批判「制度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又主張「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都知道,無巧不巧也正是在那一年,在波蘭爆發了史稱「波茲南事件」的工人抗議,儘管它隨即遭到了來自蘇聯的嚴酷鎮壓,然而它本身卻也屬於蘇共二十大的餘波,所以也可以說,那也正是波蘭嘗試擺脫蘇聯的一個起點。



      到了十年後的1966年,仍是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事件,科拉科夫斯基又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講演,指出了種種「不屬於社會主義」的東西,把矛頭直指對於言論自由的箝制,比如「社會主義不是:一個人們說出他的想法會陷入麻煩、不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走運的社會;一個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會過得更好的社會;一個密探比護士多、坐牢的人比住院的人多的國家;一個哲學家和作家跟將軍和部長說法一致的國家」等等。雖然說,他就此給出的72種「反定義」,馬上就遭到了來自宣傳機構的禁止,卻仍在新一代波蘭人中廣泛流傳著。不過也同樣因此,儘管此時他還認同於馬克思主義,卻竟成了波蘭最著名的「修正主義者」,同時也是波蘭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隨即,他在當年便被開除出了執政黨,兩年後又被解除了教授職務。



      在1968年,也即在他被解除教授職務的當年,科拉科夫斯基便被允許離開自己的祖國,開始了在西方學府中的流亡生涯。我們從這一點中,或可窺知當年波蘭政府的相對懷柔。科拉科夫斯基此後任教過的大學,先後有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美國的伯克利加州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美國的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但其中主要還是在牛津眾靈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直至他於1995年從那裡榮休。此外,儘管到西方以後生活相對平靜,可是科拉科夫斯基不斷發表的著作,仍然對自己的祖國產生了持續而深刻的影響。比如他曾經提出,自發組織起來的社會團體,有可能在蘇東的極權體制中,去平緩地擴展市民社會的空間,這就對於團結工會運動有過相當的啟示,而後者又在當代波蘭史中占有顯著的地位。



      正因為這樣,儘管科拉科夫斯基確曾在西方多次得過獎──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於2003年獲得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約翰•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而這個重金的獎項可說是文科領域的諾貝爾獎,居然在首次頒發時就授給了這位波蘭學者——不過對他本人來說,恐怕更重要的還是來自祖國的榮譽。比如,他同時又是1992年重新設立的「白鷹勳章」的得主,這枚很像國徽的勳章作為波蘭的最高獎賞,是要授給「為波蘭國家和人民建立殊勳」的人。再如,波蘭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團結工會的顧問亞當•米奇尼克,也曾盛讚他是「當代波蘭文化最卓越的創造者之一」。也正因為這樣,當他於2009年7月17日在牛津逝世時,波蘭議會隨即為科拉科夫斯基默哀一分鐘,而華沙大學的校長卡塔辛娜•哈瓦辛斯卡•馬楚科夫也是在悲痛中又透著幾分自豪地說,「這不僅是波蘭的,而且是世界的巨大損失。」



      這一點,在我看來應該是特別重要。也就是說,儘管當我們閱讀他在各時期的著作時,總難免會產生不一而足的反應,儘管我們針對他進行跨文化閱讀的時候,也確實應當基於本土的經驗來進行利用,但無論如何,對於一位在不同的國度形成其思想的學者,還是應當首先去尊重他本國人民的判定,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再形成自己的判斷。要知道,這位後來雖已享譽國際的科拉科夫斯基,畢竟首先屬於他那一方特定的水土,畢竟是既脫身於、又服務於自己祖國的語境,所以,相比起任何外在的、難免有所隔閡或偏向的視角,他本國人民的看法都會更加圓融而周到,都更能體察他本人的痛苦感受與內心追求,也都更能全面地權衡各個方位的因素。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想要對之越俎代庖的結論,無論是來自哪個陣營或哪個派別,也無論是在冷戰前還是在冷戰後,就算還未流於隔靴搔癢和簡單粗暴,畢竟也只具有第二等的參考價值。



      當然,這麼說絕不意味著,我們在閱讀外國學者的著作時,就不能得出需要同他切磋的看法了。比如,當我們讀到科拉科夫斯基的後期時,肯定會關注到他又盪回了形而上學的立場:「科拉科夫斯基在《形而上學的恐怖》一書中深入地探討了關於絕對的問題。在此,科拉科夫斯基捍衛被傳統踐行的哲學,在他看來,哲學的科學化的普遍趨勢不應該抹去它的合理內核,即形而上學。他注意到這樣一種事實,即通過追問關於真理、存在與不存在、善與惡、自我與宇宙、有限與無限這些問題,形而上學已經成為幾千年來文化的一個無法消除的部分。科拉科夫斯基指出:只有當人們假設絕對存在的時候,尋求最終的基礎以及探究真理才是正當的。」



      更有甚者,如果再順藤摸瓜地向上追溯,我們還能從他那裡發現一條可以說是「反孔德」的思路。具體而言,如果以往那位實證主義鼻祖曾經認為,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公式乃是「宗教神學→形而上學→實證科學」,那麼,現在科拉科夫斯基就正好把它反轉了過來,由實證主義的缺陷而上溯到了形而上學,又從形而上學的內核而上溯到了宗教本身。正因為這樣,他不僅在《理性的異化》一書中描述了形而上學是怎樣被驅出前門又溜進後門的,還更在另一本《日常生活劄記》中以十足「反尼采」的口氣寫道:「如果上帝死了,除了一個吞噬我們和消滅我們的冷漠的虛空外,沒有什麼東西會留下來。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勞作不會留下什麼痕跡;只有質子和電子的無意義的舞蹈。宇宙既不期望什麼也不關注什麼;它沒有什麼可為之奮鬥的目標;它既沒有獎賞也沒有懲處。無論誰說,上帝不存在而一切安好,這都是自欺欺人。」



      這使我們不由聯想起了索爾仁尼琴的晚年,此公也同樣是早年捲入了布爾什維克運動,晚年又像科拉科夫斯基一樣返回了宗教。雖則說,在這種朝向原有精神傳統的晚期回潮中,多少都有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正如「在索爾仁尼琴那裡,雖說沙皇時代的俄國,和普京時代的俄國,也未見得就怎樣的好,然而相形之下,卻只有史達林時代的蘇聯,和葉利欽時代的俄國,才是千真萬確地糟透了」4,可即使如此,對於像科拉科夫斯基這樣的、早年曾以批判基督教哲學而聞名的學者來說,這思想的彎子還是轉得過於突兀、過於戲劇化了。尤其是,如果照我們這個「無宗教而有道德」的現世主義文明來看,或者說,如果照我們這些還掌握著其他文明選項的學者來看,似乎也沒見到他對這種很考驗邏輯的思想陡轉,給出過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釋或論證,——比如到底是為了什麼,一旦他意識到了從前立場的局限性,就再也看不到以往立場的合理一面了;或者反過來說,一旦他意識到了現在立場的合理性,就再也看不到當下立場的局限一面了?


    劉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