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

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1372327
吳建國
時報出版
2017年12月26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1372327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BC 歷史與現場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江南命案,破了蔣經國的局?!

    第一手資料,權力核心人物揭祕

    蔣經國晚年權力的鬥爭與角力



      改變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



      當事人完整真實的陳述,揭開了種種改變台灣命運重大事件的真相!

      本書從一連串事件對蔣經國產生重大衝擊與影響的角度,

      第一手資料,權力核心人物揭祕,探討後蔣經國兩任總統任期權力的鬥爭與角力。



      「我在台灣住了將近四十年了,已經是台灣人了。」──蔣經國



      1986年的10月7日,蔣經國總統透過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行人葛蘭姆女士的專訪,正式宣佈台灣即將全面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



      1987年7月15日,政府正式宣佈解除解嚴,同時宣佈解除黨禁與報禁。從這一刻起,台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988年元月十三日下午三點五十分,蔣經國病逝臺北寓所「七海官邸」,結束了他悲劇的人生,卻光榮的走入歷史──



      推動國民黨的改革的權力鬥爭、「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與善後內幕、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來龍去脈、「江南命案」的真相與影響解密、黨外人士宣佈組黨的角力、開放兩岸探親交流不得不也非做不可的決定、「我已經是臺灣人了」最後真言──第一手資料,蔣經國時代權力核心人物揭祕!



      蔣經國晚年兩任總統十年期間──



      從第一任(1978∼1984)政治上的極端保守,對內仍然採取強硬態度,打壓黨外人士的反對運動;對外則成立「固國小組」、「劉少康辦公室」,強力「反統戰」大陸的和平攻勢,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並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到後來決定解散過度擅權、擴權的「劉少康辦公室」,罷黜、外放權傾一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



      而在接連發生「江南命案」、「十信事件」的第二任期(1984∼1988),身體健康已是進入風燭殘年、臥床治國不堪歲月的蔣經國,還必須強打精神,親自處理善後,先撤換極為能幹、極受倚重、信任的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蔣彥士,接著痛心的面對最高情治首長之間的惡鬥,在心力交瘁與諸多內外壓力下,他只有改變原有的保守政策與權力佈局,決定走向「開明、開放」的新道路。



      最後,公開宣佈「蔣家不能也不會」再任中華民國總統,在執政黨內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與報禁、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允許台灣人民前往大陸探親等新政策,默認「民主進步黨」的違法成立、不予取締逮捕相關人員,發表「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的談話,決心順應民意,改變做法,永遠與人民在一起。雖然因此「破」了他原來佈的「局」,反而奠定了他崇高的歷史地位與政治聲望,以及日後台灣民主化的基礎。



      本書首度揭密蔣經國晚年政治上被迫「從保守走向開放」的內幕,瞭解他許多「不得不」的苦衷,為那個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提供了第一手解讀資料,並做了最好的見證,是所有關心台灣民主化歷程讀者,不可不看的一本著作。

    ?


     





    銘言? 「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被逼的!」──鄧小平

    作者序

    楔子? 蔣氏父子在台灣統治的結束



    第一部分??? 保守的第一任期(1978-1984)



    第一章? 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

    第二章? 能幹的行政院長孫運璿

    第三章? 台美斷交

    第四章? 推動國民黨的改革

    第五章? 大陸的和平攻勢

    第六章? 「保守派」與「開明派」的鬥爭

    第七章? 成立「劉少康辦公室」反統戰

    第八章? 「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與善後

    第九章? 不幸的兩大命案

    第十章? 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

    第十一章? 為眼疾所困

    第十二章? 為「後蔣時代」做準備

    第十三章? 「劉少康辦公室」的擴權與擅權

    第十四章? 大陸的「擒王小組」與王昇的訪美

    第十五章? 決定裁撤「劉少康辦公室」

    第十六章? 罷黜與外放王昇

    第十七章? 孫運璿中風



    第二部分??? 走向開放的第二任期(1984-1988)



    第十八章? 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第十九章? 蔣彥士積極運作組閣

    第二十章? 俞國華奉命組閣

    第二十一章? 李煥的復出

    第二十二章? 「江南命案」的真相與影響

    第二十三章? 「煤礦災變」與「十信案件」

    第二十四章? 撤換蔣彥士

    第二十五章? 蔣孝武接班夢碎

    第二十六章? 推動政治革新

    第二十七章? 嚴家淦病倒會中

    第二十八章? 黨外人士宣佈組黨

    第二十九章? 順應時代變革

    第三十章? 罷黜宋時選

    第三十一章第? 打出最後一張王牌

    第三十二章? 開放兩岸探親交流

    第三十三章? 「我已經是臺灣人了」

    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公開露面

    第三十五章? 結束悲劇人生,光榮走入歷史

    第三十六章? 尾聲

    參考文獻

    蔣經國晚年大事年表

    ?





    作者序



    見證一個時代的結束




      計畫要寫這本書已有許多年了。



      原因就是對於蔣經國在晚年從保守走向開明、開放的過程,一直是研究那段歷史,或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與讀者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而坊間有關的書籍,都只是對那段歷史的經過,有敘述、有描寫、有記載,卻鮮少有人能從當時所發生一連串事件,對蔣經國產生重大衝擊與影響的角度,來探討他不得不走向開明、開放的決定。



      作者並非研習文史的專家,可是對歷史與近代人物傳記,特別有興趣閱讀與了解。也因此常在各大報刊,撰寫批評時政的政論文章。



      記得作者在台灣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政論文章,就是在蔣經國就職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的前兩天(1978年5月18日),刊登在「聯合報」國內要聞版,名為「對新總統的四點建議」,那年作者才二十八歲,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竟然不自量力,僅憑著滿腔熱忱,斗膽敢寫這樣的文章,向最高當局建言,可能也是台灣輿論的首例。



      作者之所以提到這段往事,主要是讓讀者知道,作者與許多同齡的朋友與讀者一樣,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心中的感受格外強烈。尤其,在經歷了蔣經國極端保守的第一任期(1978∼1984),當時作者與許多所謂「自由主義分子」經常利用各種機會,表達台灣應該在政治上更為開放民主、在兩岸政策上更為大膽積極、有所作為的主張,然而卻沒有收到很大的效果,也不見任何改變的跡象。



      不過,在進入第二任期之後,歷經「江南命案」、「十信事件」的沉痛打擊,所信任倚重的幹部一一發生問題,加上健康的明顯惡化,蔣經國的態度開始轉變。等到他正式公開宣示「蔣家不能也不會再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那一刻,蔣經國已親自結束了一個屬於自己與蔣家的時代,決定「還政於民」,台灣的「改革元年」已然來到。



      這本書就是講述蔣經國所以會做如此重大改變的原因。簡單說,他的改變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但是,歷史弔詭的就是,雖然「破了他原來的佈局」,卻因此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反而得以奠定了他在歷史上輝煌的評價與地位。



      所以,本書命名為《破局》,乍看之下會感到是負面的、否定的,然而若經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會發現其實這是正面的、是肯定的。因為所幸「破局」了,才促使蔣經國決心走上了開明、開放的道路,使他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與定位。



      當然,蔣經國原來的佈局究竟是什麼,相信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只能從他的第一任期內,堅持以維護台灣安全與安定為首要考量的保守做法上,合理猜測如果沒有發生「江南命案」、「十信案件」這幾個幾乎足以動搖國本的重大事件,蔣經國的第二任期還是極可能採取與第一任期同樣的政策,平穩的帶領台灣在既有的道路上,繼續的發展下去。那麼這樣的蔣經國,在歷史上的評價將會遠不及今天所享有的崇高地位,應該是中肯的看法。



      作者要非常感謝已故的行政院長李煥,他生前在作者的請教下,透露了當年許多政壇的祕辛,豐富了本書的內容,還原了那段歷史的真貌。



      另外,原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將軍與陳虎門將軍,在作者再三勸說與動之以情之下,才首度毫不保留的將「江南命案」的來龍去脈,做了完整真實的陳述,揭開了這個改變台灣命運重大事件的真相,令人震驚之餘,更有「駭人聽聞、難以置信」的感嘆,是本書極具價值、最有可讀性的部分。



      同時,作者也要感謝前駐韓代表李在方大使願意接受訪談,為「劉少康辦公室」的興衰做了最好的說明。



      坦白說,作者在寫這本書時,許多時候是充滿了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一方面作者自許要就所知內幕,做最真實的報導。另一方面,又覺得若將真實的內容不加修飾的說出來,對這些當事人來說,未必公正,甚至殘忍。其中特別是作者十分尊敬與佩服、有能力又幹練的蔣彥士祕書長,當年之所以被罷黜,牽涉到他私生活的領域,是否應該如實的說出這段鮮為人知的內情,作者一直心裡很糾結。難得的是在與蔣祕書長的外孫蔣顯斌訪談後,他坦蕩真誠的將自己外公不為人知、極為難得「有情有義」的一面做了令人感動的闡釋,也還了蔣祕書長歷史評價上的公道,使得本書更加完整正確,蔣顯斌世兄實在功不可沒。



      自然,對於內人成樹芬教授長期以來的支持與協助,作者是衷心的感激。她的許多建設性的建議,甚至「破局」的書名,都是出於她的靈感而來,可見她對本書的重要貢獻,是難以言喻的。



      總之,寫完這本書,對作者來說,有如卸下了一個心頭的重擔,也完成了一個心願。



      想到自己是何等幸運能夠見證那個台灣人民最團結、台灣經濟最繁榮、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時代,然又懷著複雜的心情,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結束。只是在沒有了蔣經國的台灣,對台灣到底是福、是禍,只有留待台灣人民自己去思考與評價了。



      還有那一批在大陸生長,卻將自己一生事業完全奉獻給台灣的那一代人,他們身不由己的在那個大時代中,默默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守分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奮努力的工作,造就了今日的台灣,毫無怨言,很不容易。作者將本書獻給他們,不過聊表懷念與感恩之意,是最起碼能做的一件事而已。



      走筆至此,作者不禁想到明朝楊慎所寫「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也以此詞句,做為這篇序文的結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吳建國

    完稿於2017年中秋




    其 他 著 作
    1. 最後的交火:毒梟、馬幫、美軍、解放軍、國軍,揭祕兩岸情報工作的最後一場激戰
    2. 做真正的我:認識你潛在的天賦才能,擁有屬於你最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