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比賽,從心開始:如何建立自信、發揮潛力,學習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

比賽,從心開始:如何建立自信、發揮潛力,學習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26357
提摩西•高威
李靈芝
經濟新潮社
2017年12月21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869526357
  • 叢書系列:經營管理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經營管理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你的對手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傳說中的經典,繁體中文版首度引進台灣!
    ★暢銷40年的「教練聖經」,全球狂銷80萬冊!
    ★NBA勇士隊總教練柯爾(Steve Kerr)大力推薦:「這是一本影響了我的球員生涯和教練生涯的書,每個賽季結束之後,我都要重讀一次。」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82129.html

    本書於1974年首次出版時,可說是開先河,是第一本談論「運動心理學」的書。本書運用了接近「禪學」的思想,為運動選手缺乏自信、緊張、無法專注等問題,提出了全新的學習方法。

    他提倡要用引導(而不是教導)的方式,拋棄評判之心、練習專注、學會如何觀察自己,進而達到「自然而然的進步」。

    之後,他將「內心遊戲」的概念帶到企業界,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這個全新領域。高威也因此被稱為「教練之父」。

    ------------------------------
    這本書不談技巧,只談心態、心理素質。

    無論是什麼比賽,其實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在的比賽(outer game),一個是內心的比賽(inner game)。

    「外在的比賽」,你面對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對手,你必須克服這個障礙,達成一個具體的目標。市面上大部分的書會教你如何克服「外在的比賽」,給予各種各樣的指導,來幫助你達成勝利,例如打網球的時候,你要如何揮拍、你的手臂的高度、你的腳步要如何等等。但是,這些原則很容易記,卻不容易「用出來」。

    事實上,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內心的比賽」,這個比賽是發生在選手的心裡,他們要克服的是無法專注、緊張、自我懷疑、患得患失。也就是,他們要面對的是所有心中冒出來的「碎碎唸」。

    他們時常會碰到,為什麼昨天比賽打得很好,但是今天就打得一塌糊塗?

    他們時常的困擾是:
    「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好。」
    「我在練習的時候打得很好,但是到了比賽就不行。」
    「我確實知道我哪裡做得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掉那個習慣。」
    「當我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其他地方就搞砸了。」
    「當我面對一個強敵,而比賽接近最後決勝時,我就會緊張,無法集中精神。」
    「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通常被自己打敗了。」

    從教練的角度看,也時常會發現「教得太多」(overteaching)的問題,太多的指示比沒有指示還糟糕。實際做給他看,比起口頭說一大堆更有用。

    最後,表現頂尖的球員,通常是「什麼都沒在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他們知道,如果一直想著要「做些什麼」,是不會有好表現的。

    這一切神祕的事情,都發生在他們的腦袋裡、心裡。

    在每個球員心裡,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負責執行任務。然後,「自我1」會對於所執行的任務給予評價。

    這就是「內心比賽」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之間的關係,大大決定了你將技巧、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要有好的表現,你要處理的是你的「兩個自我」的關係。

    --------
    人們愛看運動比賽,除了分數、比賽過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比賽中的緊張感、心理壓力,以及球員如何克服它的過程。

    這本書雖然以打網球為例,說明一個教練如何引導球員達成好成績,但重點主要放在球員內心的修練:如何建立自信,進而做到「放鬆狀態下的專注」(relaxed concentration)。

    這套教練心法可以用在任何運動上、或是學習任何一種技能,都可以適用。甚至,我們在職場工作、每天的生活當中,也可說是在面對日復一日的比賽,縱使有壓力,但是透過內心的修練,或許,人生也可以是日復一日的有趣「遊戲」。

    專家推薦:
    盧彥勳 台灣網球一哥
    陳菀婷(阿非) 2017世大運女排隊長
    陳茂雄 美國管理協會領導人教練、《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作者
    詹益鑑 親子動Fitmily創辦人
    蔡志浩 認知心理學家
    鄭緯筌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理事長
    劉奕成 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推薦序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推薦序 實戰演練,才是真的學會 鄭緯筌
    推薦序 覺察:自己發現盲點,解決問題 陳茂雄
    推薦序 信任你的直覺,讓學習自然發生 蔡志浩
    推薦序 場上唯一的敵人跟教練,都是自己 詹益鑑

    前言 彼得•凱洛(南加大特洛伊隊總教練)
    推薦序 教練:運動與人生 薩克•克萊曼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網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第二章 「兩個自我」

    第三章 平息聒噪的自我1

    第四章 相信自我2

    第五章 探索技巧

    第六章 改變習慣

    第七章 專注:學習集中注意力

    第八章 球場上的比賽

    第九章 比賽的真諦

    第十章 球場外的內心比賽






    推薦序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選手神色木然地站在場上,用心思考:為什麼對面的對手神色一派輕鬆,彷彿看不起排名遙遙領先他的自己。愈想愈不對勁,額頭上逐漸冒出斗大的汗珠。

    對面的選手其實也沒閒著,教練說的「不要想太多」一直在腦海中像直昇機一樣盤旋,旋來轉去搞得自己都暈了。心想直昇機這樣轉會不會掉下去。說來奇怪,這樣有的沒的四處亂想,最後居然感覺到很輕鬆,算了,管他對手是誰,只希望在場的媒體攝影記者能把自己拍得帥一點。此時心情漫步在雲端,握著球拍的手彷彿自然和球拍融為一體,蓄勢待發。

    不知道這場比賽最後究竟鹿死誰手,但是從某個角度看,對面的選手已經贏了。別的不說,那種「羽扇綸巾談笑間」的態度,已經征服了球迷。其實,根據過去的經驗,對面的選手,因為心情輕鬆,最後的贏面的確較大。

    愛看比賽的球迷常常尋思:有些平常練習時,或是表演賽時表現一把罩的球員,到了比賽時卻跌跌撞撞。更不乏有些在例行季賽表現優異的球星,到了季後賽甚至總決賽卻荒腔走板。懂得看門道的粉絲也都了解,這些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現在談球員的心理問題,好像是膚淺的卑之無甚高論。但你如果知道《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其實是將近50年前的作品,將會因為作者提摩西.高威在半世紀之前就展現的高度,而佩服不已,更會為了這本書的內容,居然跟現在這個時代的看法幾乎沒有違和感,而覺得驚訝。

    這本《比賽,從心開始》的英文原名其實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所以其中有相當的篇幅,是對網球的介紹,但是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從網球延伸到大多數的運動競賽,放諸四海而皆準。

    當然,許多讀者在翻閱這本書時,會想到運動心理學。的確,這本書開啟了將運動心理成功注入一般大眾寫作之先河,內容或許並非自始至終具備嚴謹的科學理論,但是卻對後來的運動心理學,產生了價值連城的影響。

    畢竟「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這個字眼雖然比較晚才正式粉墨登場,其實早在1898年美國印地安那州州立大學的一名心理學家諾曼•崔彼(Norman Triplett)就曾經研究過,為什麼自行車選手的團體競賽成績常會比個人賽突出。在1921至1931年間,被後人稱作運動心理學之父的柯曼•葛菲斯(Coleman Griffith)也出版了許多研究報告,甚至曾經嘗試直接在MLB的芝加哥小熊隊落實運動心理學的理念。

    在學術界開始有了對於運動心理學的基礎研究之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在1913年便曾經召開運動心理學相關的會議,接下來的數十年內,蘇聯、德國及美國等國家對運動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學術的研究十分活躍,真正運用在實際運動比賽上,寥寥無幾。

    本書在1974年出版之後,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美國的奧運委員會,在1980年正式成立了運動心理諮詢委員會,並且從1985年開始正式聘用運動心理學家,如今一般深愛職業運動的球迷都知道,在美國MLB和NBA等職業運動聯賽,運動心理諮詢是標準配備。

    對於我們一般運動愛好者,非職業運動經營者來說,看了這本書,還可能多了解些什麼?一場運動競賽,原來競爭的不只是技術的高低,也是心理素質的競賽,這種觀點,也正是圍棋和電競eSports相繼成為「運動」一員的背後因素,更重要的是,也宣告了運動的競爭樣態,可以拓展到許多領域。

    現在的運動競技,在選手的能力部分,時常相差無幾,最終決定那勝敗的毫釐之差的,其實是在選手不為外人所知的腦海中。過去許多人認為是意志力,也有人說是決斷力,甚至有人會說是遺忘的能力,但是作者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覺得這些可能都有,但是可能彼比頡頏,在進行一場腦內競賽。

    在每個球員心裏,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執行任務。任務執行完畢之後,「自我1」會對任務給出評價。

    在作者的解釋中,這就是「內心比賽」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的競合關係,決定了我們將知識技巧轉化為真實的能力。要在現場有好的表現,要處理的是「兩個自己」。有時並不是對手打敗了自己,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除了運動賽事,演出、演講、股票交易,甚至於日常的管理,也都有類似前述的內心風景。我們懂得之後,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存乎一心,哦不,存乎二心。

    (本文作者為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推薦序
    覺察:自己發現盲點,解決問題

    陳茂雄

    我年輕時學過網球,但後來沒有再持續這項運動。然而我從事企業教練的工作至今已經有15個年頭,我的所作所為就是在幫助他人發現並排除自己的盲點(也就是本書所謂的干擾),因而能夠將潛力釋放出來,最終達到提升個人績效的目標。在此我想從一個企業教練的角度,來談談《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讓我產生共鳴之處。

    首先,本書將「自我覺察」的概念具體化。大家都知道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但這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因此不容易掌握,更遑論學習其方法。本書提出的內心比賽(inner game)、外在比賽(outer game)的概念,以及內心比賽牽涉到兩個自我(「自我1」發號施令,「自我2」執行任務),並提供如何讓這兩個自我互相協調合作的方法,其實就將自我覺察這概念具體化了──使之更容易理解,進而可以操作實踐。

    我在教練工作中經常發現,當事人無法發揮潛力、展現績效的原因,往往是來自於內在的矛盾衝突,也就是如本書所說的,有二個對立的聲音(自我)在心裡互相拉扯。例如:85歲的創辦人無法找到接班人,就是因為他一方面想要交班出去,另一方面又想要掌控一切;24歲的優秀畢業生找到人人稱羨的工作後卻無法適應,原因是她一方面想要融入公司的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又想要活出自己的獨特價值。

    許多人來求助時,其實並不清楚他們真正的問題是出在「內心比賽」而非「外在比賽」。85歲的創辦人認為他的問題是找不到好的接班人,24歲的畢業生認為她的問題是情緒控管不好。因此,我首先要做的是幫助當事人將其內在衝突具體化,他才容易產生覺察,而將注意力放在化解內在的矛盾衝突,最後外在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舉理性與感性的內在衝突為例,人的天性是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然而經過環境的影響及後天的學習,讓有些人認為理性比感性重要,或感性比理性重要,兩者的失衡,就會產生問題。過度理性的人往往只重視完成任務,而忽略了人際關係;過度感性的人則太重視他人的感受,而以犧牲做事的效益為代價。不管過度理性或過度感性,其結果都是績效不彰。

    用本書作者高威(Timothy Gallwey)的語言來解釋,這類人之所以績效不彰,表面的原因是他的「外在比賽」之技巧不好(人際關係不好,或沒有執行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打好「內心比賽」(「理性自我」與「感性自我」彼此排斥,無法協調一致)。

    在教練工作中碰到這種情形時,我會幫助他們了解,他們心中常會有兩個聲音(也就是兩個自我),一個在說「為了達成任務我可以六親不認」,另一個則說「可是我也想要有朋友」。然後請他們為這兩個自我命名,分別代表「理性自我」與「感性自我」。

    接著讓這兩個自我彼此對話,此時當事人就體驗到,這兩個自我都是他的一部分,也都真實的存在,但同時這兩個自我卻又彼此排斥,都希望對方不存在。這時,我會指出「安內才能攘外」,只有當兩個自我能夠協調合作(安內)時,才能一致對外、提升績效(攘外)。

    透過這兩個自我不斷地對話與爭執,讓這兩個自我彼此協商如何協調合作,通常當事人就能自己找出解決方案,例如,需要執行力時讓「理性自我」主導,需要建立關係時則讓「感性自我」主導。如此兩個自我就從「互斥」的關係轉化為「互補」的關係。

    上述的教練步驟看似繁瑣費時,然而最大的特色首先是,整個過程逐步將當事人抽象的心理歷程具像化,讓他更容易體會與掌握。其次是,由當事人自己發現盲點,並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能夠引發他改變的動機。這其實也是「教練式領導」的精義。

    除了將自我覺察的概念具體化之外,本書讓我很有共鳴的是:高威對「勝利的真諦」之反思與探討。他從很小就開始學網球,並贏得許多比賽。但比賽總是有贏有輸,久而久之,讓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為何而戰。最後他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戰,則他就很容易將焦點放在外在比賽,而忽略了內心比賽,最後往往陷入患得患失的干擾之惡性循環。反之,如果是為了克服自己的障礙而戰,則他就能將焦點放在內心比賽,也就比較容易進入不斷地「發現盲點、激發潛力」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他更能享受打球的樂趣,這才是勝利的真諦。

    我特別喜歡高威表達以上觀點的一段話,故以之作為本文的結尾:

    網球涉及兩種比賽:外在比賽打的是排除對手給你的障礙,並爭取一項獎品。另一種則是內心比賽,也就是與自己心理和情緒的障礙比賽,以贏得認清自己潛能的知識,並在適當時機發揮這份潛能。

    我衷心期盼讀者能和我一樣,從本書中得到一些認清自己潛能的知識,並享受閱讀本書所產生的領悟,以及所帶來的樂趣。

    (本文作者是美國管理協會領導人教練、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作者)

    推薦序
    實戰演練,才是真的學會

    鄭緯筌

    說到網球,你會想到什麼?是藍天、紅土和充滿青春活力的網球裙?還是「瑞士特快車」費德勒(Roger Federer)對戰「西班牙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抑或是被評為史上經典戰役的瑞典前球王博格(Bjorn Borg)與美國高手馬克安諾(John McEnroe)之間的史詩鏖戰?

    誠然,網球對很多人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朋友可能是從1989年張德培以17歲又3個月之齡奪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從而開始對這項運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我來說,網球也有獨特的意義。還記得大學時代,我曾上過一學期的網球課,當時練習握拍、揮拍總有些困擾──明明姿勢已經按照教練指示了,卻老是掌握不到要領,更是連球都沾不上邊?再不然就是遠遠看到球來了,自己的腳步卻跟不上?

    再次閱讀《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這本書的時候,彷彿時光倒流,又回到了大學時代。當時的回憶歷歷在目,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為何那位看起來人很好的教練,認真起來卻不苟言笑,只在一開始跟大家講解若干打網球的注意事項,後面幾堂課就督促我們這群大學生下場練習。

    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很多人一開始連接發球都不會,只能夠追著球滿場跑,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透過幾次的實戰演練,慢慢地大家就逐漸有模有樣了!期末測驗的時候,即使面對教練打過來的一記強襲球,很多同學也能不慌不忙地以優雅的姿勢迎上前去,直接用反手拍予以回擊。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教練的這種做法,其實和本書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所提倡的「直接演練」可說是如出一轍,教學原理也相互吻合。這種以實際演練取代傳統課堂講授的模式,其實背後沒有太深奧的原理,就只是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讓學習者得以從場邊的專注觀察和場上的實際演練,了解執拍揮擊的律動感,以及球與球拍接觸的真實感受。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無論是網球教練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千萬不要太依賴口語傳播和說明。如若試圖把每一個細節步驟都講解清楚,通常只會收到反效果,這時應該改弦易轍,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改用直接演練的方法展示給學員看──試想,當我們把跑動、上網和揮拍等一連貫的動作仔細拆解之後,並且將看到的示範畫面在腦海中重現時,我們便會刻意地命令自己的肢體按照過往印象進行模仿。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最佳的學習策略。

    現在的企業界很重視教練(Coaching),其實這個概念其來有自,一如你所猜測的,最早就是源自於運動界。寫過包括本書《比賽,從心開始》、《滑雪的內心遊戲》和《高爾夫球的內心遊戲》等膾炙人口好書的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非常擅於洞察人心。他指出一個關鍵,那就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第一個我,是喜歡發號施令的我,而第二個我,才是真正做事的我。

    作者告訴我們,在每一位球員身上,「自我1」與「自我2」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決定他能否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換言之,如果大家想要提升學習效率,我們就必須先在這兩個自我之間取得均衡。

    厲害的教練可以解放人們的潛能,讓他們做出極致表現。一如有「禪師」美名的美國職籃教練菲爾.傑克森(Philip Douglas Jackson),曾成功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勇奪多次NBA冠軍。他擅長將事情重新改組,不但改變一般的練球方式,更讓球員關燈進行混戰。他引以為傲的教法,就是用實際經驗代替喋喋不休的訓話,更讓大家摸黑練球,僅憑熟練的肢體動作以及隊友之間的默契來突破障礙。

    說到《比賽,從心開始》這本年紀可能比不少讀者朋友還來得大的好書,我始終是秉持無比的敬意來拜讀。因為,對目前身為講師和企業顧問的我來說,有時不免也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所以,我常翻閱這本書,作者也不曾讓我失望,每次閱讀總會帶給我一些嶄新的指引與方向。

    真的很高興聽到經濟新潮社引進此書嘉惠臺灣讀者,是以特別撰文推薦。

    (本文作者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理事長、內容駭客網站站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