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醫學博士、醫生,是世界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被譽為「我們期待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徵」,也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的和進步的教育家之一」。一九○七年,蒙特梭利在羅馬貧民區聖洛倫索開設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在兒童教育學領域獨樹一幟,創立了蒙特梭利教育體系,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觀念掀起了一場兒童教育的革命。蒙特梭利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方法超越了不同地域、民族、宗教和社會狹隘的界限,受到了世界各國普遍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她的教育著作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世界五大洲傳播,以蒙特梭利命名和採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學校迅速普及和推廣,成為二十世紀兒童教育方面一個極其獨特的現象。一九三六年出版的《童年的祕密》是蒙特梭利最為著名和流傳較廣的一部教育名著。
二十世紀初,隨著科學—特別是醫學的進步—一場促進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社會變革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更重視兒童的早期發育、衛生健康和心理成長。那麼,兒童是誰?兒童與成人和社會的關係如何?重視兒童就要研究和發現兒童。蒙特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童年的祕密。兒童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兒童是成人之父」,「現在應該開始重新『了解你自己』」。蒙特梭利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兒童,在尊重兒童和理解兒童的基礎上,為兒童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超自然」環境,使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正常化的發展,並在幫助兒童正常化發展的過程中,開展兒童教育。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出發,蒙特梭利認為:「兒童擁有主觀的心理生活。」「嬰兒自出生起就有真正的精神生活」,靈魂的胚胎肉化成人,是屬於「成長發育過程中,心理和生理的行為」。嬰幼兒不僅有各種潛意識的本能,還有自然天賦的成長發育的心理圖譜,有勞動本能和學習的自主意識。因而,「人有天生的行為自由,需要特別營造」。為兒童自然和自主的心理塑造,必須營造適合的環境,才能使兒童得到正常化的發展。否則,在兒童身上將出現心理扭曲和偏離,造成各種各樣並影響到成人階段的心理障礙和疾病。「只有讓兒童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裡,進行正常化的活動,他們身上很多的疾病和病態才能夠消失。」
因此,在「超自然環境」和社會關係上,蒙特梭利指出,兒童長期「受到成人的壓抑」,兒童與成人衝突的原因在於成人的自以為是和「先驗」正確,兒童在不斷地進行抗爭。「成人拒絕接受兒童的心靈,替代了兒童。成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用無益的幫助和暗示吹動兒童的心靈之燈並最終把它熄滅」,「成人對待兒童有一種特殊的虛偽。成人用犧牲兒童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此成人不敢承認,因為它是無法容忍的」,「成人與兒童衝突造成的後果可以在人的一生中無限地擴展,它如同將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後泛起的層層漣漪。」蒙特梭利以熱愛兒童之情大聲疾呼:「父母不是兒童的建設者,而是守護者。……父母應該純潔大自然賦予他們心中的愛,理解這種愛是意識裡最深厚的感情,不應該受到自私或懈怠的影響。」「忽視和忘卻兒童的權利,折磨和踐踏兒童,無視兒童的價值、權利和本性,應該引起全人類最強烈的反對。」
要正確對待兒童,變革是必然的。需要改變父母、家長和教師的觀念,總而言之,要改變成人的觀念,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蒙特梭利在著作中闡述了她的兒童教育觀,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必須營造適宜的,而且是屬於兒童的環境。她主張「教育要從出生時抓起」;「滿足未成熟兒童的需要,放棄自己的要求,順應他們的要求,這就是成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對兒童教育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注重環境」;「應該為『兒童的心靈得到解放』創造極為有利的環境,應該消除所有抑制他們行動的障礙」;「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發現兒童,實現對兒童的解放。」「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保護和扶植兒童,幫助兒童的成長。」教師要做好精神準備,「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摒棄發怒和傲慢的心理,應該知道謙卑和心懷仁愛……這些並不意味著教師應該放縱兒童的所有舉動,完全放棄對兒童的評判,並且忽視兒童智力和情感的發展。相反,他們應該始終牢記自己是教師,他們的使命就是教育。」
兒童代表著未來,對於社會、文明和人類的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為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著不斷探索和發現人類的祕密。蒙特梭利發現了兒童時期的祕密,她把這個祕密告訴了世界。或許,我們之中仍有許多父母和教師還不知道這個祕密,這也是翻譯這本書的目的。
此版《童年的祕密》是根據最近一次義大利文版的內容翻譯,該版增加了瑪麗亞。蒙特梭利根據該書葡萄牙文版所補充的新內容。因此,這個譯本的內容可以說是《童年的祕密》的全譯本。
譯文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如能蒙各位讀者指出,當不勝感謝。
?
梁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