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指數投資好日子快完了,未來三年得積極選股
??????? 對多數人而言,文化準則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準則。然而,集體態度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其波動程度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歷史上不乏這類例子:英國停止公開絞刑,是因為群眾變得太愛觀賞。
全球化風向改變,卻極少人理解
??????? 事實是,社會態度非常善變──能夠警覺到這些改變絕對有其用處。全球化風向變化已經歷時一段時間,直到最近還很少有人發現它大勢已去。那些後見之明的事件,可從目前的社會趨勢發展看到,例如:英國脫歐(Brexit),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等,在在凸顯了這個新方向。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金融界──也許更明顯。市場已進入震盪期,社會從全球化的美夢中清醒已經成了政治問題,但全球化消退對市場的影響仍未被充分理解。這有點像兒童派對上玩的遊戲,從一張小碎片猜出整個圖案──近距離很難看出全圖像。
極低的債券殖利率,不僅代表借貸成本較低─也意味著未來報酬平平。
我在之前的著作曾強調,幾十年來的信用擴張已經大幅扭曲投資標準。《 慢金融》(Slow Finance) 和《 未來很微小》(The Future is Small)兩本書,揭露了全球成長趨緩時、可望打敗市場的投資策略。
下跌風險大增,指數型基金已不可靠
??????? 然而,如今轉折已過、經濟趨勢已斷然改變。我們可以更確定,未來市場趨勢將與過去幾十年非常不同──它將從原本雨林的長年生氣勃勃、轉變成溫帶疏林的四季循環。
經濟循環即將再現。夏天──冬天──夏天──冬天……。而且會有更多企業出現衰退。企業界將再回到興衰互見的局面。
當越來越多企業出現衰退,投資的平均績效(financial averages)便失去吸引力,也就是說,指數型基金已經過氣,如今必須採取更果斷且精挑細選的投資。積極選股將是一大重點,可是,投資人要如何知道好股票需具備哪些條件呢?本書將提出幾個顛覆傳統的選股標準。
那些只熟悉一套經濟情況的人可能會覺得我的答案有悖常理,但找出問題的解答已經刻不容緩。投資策略的改變程度將遠大於過去三十年!
推薦序一
請投資有利基市場或法規支持的公司
《先探投資週刊》專欄作家、高科技馬歇爾控股執行長�鄭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