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生卒年具體不詳,是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長孔子二十餘歲,孔子曾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老子修道而長壽,相傳活了一百六十餘歲,亦說二百餘歲。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後人尊稱其為「老子」。兩千年前,老子騎青牛,過函谷,西出流沙不知所終。他過函谷關唯一留給後人的便是洋洋灑灑五千字的《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是與《莊子》比肩的先秦道家學派代表性著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道德經》全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第三十八章以下屬下篇德經,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全書雖篇幅不長,但卻論述精闢,意義豐富,思想深邃。重在詳盡論述了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律的「道」,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既是宇宙的本體,萬物之源,即「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又是運動規律和法則。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僅是指宇宙間的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同時,老子還用這種「道」來指導治國和修身,並且直接面對現實社會。他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客觀條件不允許,勉強作為,必然勞民傷財,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損失。衹有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人心復樸,才是治國安民的根本辦法。老子認為要達到心靈修養的最高境地,就要「少私寡欲」,要「知足知止」。「少私寡欲」。不是要滅絕私欲,而是主張恬淡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無休止的追求名利,結果必然是招致物質和精神上的嚴重損失,衹有知足而止,才是長久的、真正的富足。
《道德經》成書之後,流傳甚廣,注解也有多種。在清代之前,其版本已有一百多種,迄今為止,中文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從十六世紀開始,《道德經》還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外文版的《道德經》據統計也已有一千多種。在這些版本中,最早的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比較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其中,學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
書香傳家系列之《道德經》以曹魏王弼注本為底本,並參照其他精本,添加注釋、譯文和讀解心得外,更於書眉處增添歷代名家的批註,務求權威、準確。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原文字體採用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版式設計復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華;遴選數幅版畫珍品插圖,審美獨特;紙張全部選用安徽涇縣宋代工藝的純手工宣紙,承襲千年歷史工藝,具有歷時彌珍的保值、增值特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近道堂書香傳家系列莊重典雅,雅緻精美,集歷代之精華,致力於編輯當代經典的珍稀善本,傳之於後世。
?
近道堂
丙申仲秋記於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