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導言:電影世紀的到來
電影的發明與映演
西洋鏡與覗眼鏡
電影傳入日本
電影在台灣的萌生
【日本時代的活動寫真事情(1895-1945年,以西洋文明教化台灣)】
電影傳入台灣
日人治台後的早期娛樂活動
電影傳入台北之初
最早公開放映電影的戲院
電影界奇人高松豐次郎
|後藤新平|
台灣第一部紀錄片─《台灣紹介活動寫真》(台灣實況介紹)
興建與經營連鎖戲院
|高松豐次郎的全台連鎖戲院事業|
台灣最早的電影機構─台灣教育會
第一部有關台灣的劇情片─《哀之曲》
台灣映畫事業的興起(1920年代)──默片的黃金時代
世界電影實驗與好萊塢的崛起
|蒙太奇實驗|
日本製片的興盛
台灣電影事業興起的時代背景
台灣人的電影巡映業
1920年代在台拍製的電影發展─台灣映畫研究會及其他
台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與「美台團」電影隊
默片時代的寵兒─辯士
台灣映畫事業的興盛(1930、40年代)
全球性的嘉年華:映畫業的時代背景
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
廣播事業的發達
電氣事業的發展
通訊與交通便利的因素
巡映業的流行與地方政府的宣導
台灣豪華劇場的興建
在台灣拍製的電影
戰爭體制下的電影:台灣第一所製片廠「台灣映畫協會」設立
李香蘭旋風
最具歷史意義的紀錄片《日本統治下的台灣》(1935年)
《南進台灣》(1937年拍攝,1940-1941年新版《南進台灣》出品)
【國民政府時代(1945-2000年,以中國文化控制台灣)】
戰後初期時代背景
映演未經審查的影片(1945年8月至12月底)
先映後審時期(1946年1月至8月)
審查放映的初步階段(1946年8月至1948年春)
壟斷台灣市場的好萊塢電影(1948年至1949年底)
西門町成為看電影的同義詞
戰後初期在台灣攝製的電影
台灣的電影攝製機構
中國電影公司來台拍片
中國片廠遷移來台
|戰後初期台灣電影教育組織|
台灣影迷與電影消費
|電影宣傳|
進入威權時代(戒嚴時期)
台語片掀起的風潮與發展
台語片興起
台語片的黃金時期(1955-1961年)
明星制度的形成
民營製片廠的建立
華興製片廠(台中)
湖山片廠(鶯歌)
導演權威的建立(1962-1968年)
導演人才養成
新導演輩出
告別台語電影(1968-1974年),迎接電視來臨(1974-1981年)
關鍵的年代(1974年)
台語大製片家戴傳李
|台語片影展──金馬獎與金鼎獎、寶島獎|
正宗台語片的貢獻
臺灣觀光資源的開發
台語片的觀光宣傳效應
環島壯遊的嚮往
|台語片的外景與觀光|
電影宣傳術的創新與活力
隨片登台與踩街
報紙廣告宣傳
猜謎贈獎
商品促銷活動
巡迴演出
勞軍活動
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1960、70年代)──台語片以外的回顧
60年代公營電影事業
中央電影事業公司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
中國電影製片廠
60年代民營電影事業
國聯影業
聯邦影業
其他民營公司
70年代台灣電影之製作、發行、映演事業
|70年代的《影響》──第一本純電影學術雜誌|
電影業的沒落(1980、90年代)
80年代台灣的時代背景
台灣電影環境的變化(1980-1986年)
|校園學生電影|
新電影力挽狂瀾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始|
| 削蘋果事件|
|朱延平的商業電影與許不了旋風|
1987年解嚴後台灣電影市場
90年代電影文化環境
90年代電影浪潮「後新電影」
|紀錄片側寫|
|台灣動畫電影小史|
新電影力挽狂瀾
台灣新電影時期
削蘋果事件── 電檢制度的檢討
電影宣言
【民主時代的新氣象(2000-2017年,自由、民主、獨立製片時期)】
二十一世紀台灣電影復興紀事
國際名導李安傳奇
後解嚴時期的電影界
台灣紀錄片風潮與國片類型發展
台灣電影的復甦與起飛──《海角七號》啟示錄
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電影
|看見台灣全球化下的獨立製片|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力量的啟示
|國家電影中心成立|
【結論:台灣的電影文化資產】
好萊塢是製造「美國夢」的電影工廠
日本映畫文化的啟示
台灣紀錄片的歷史意義
電影是催淚的魔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