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水,這樣喝才健康!:原來癌症、婦科、關節、腸胃等問題,都是水喝太多惹的禍

水,這樣喝才健康!:原來癌症、婦科、關節、腸胃等問題,都是水喝太多惹的禍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52785
崔容瑄
林季妤
灌溉者出版社
2017年10月27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9152785
  • 叢書系列:健康滿分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健康滿分


  • 醫療保健 > 飲食保健 > 其他

















    對任何人來說,水喝太多,都會變成毒!

    水毒是萬病的根源,癌症、腫瘤、糖尿病、心臟、腸胃、婦科、關節炎、過敏性疾病等都和水毒有關,

    但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疾病的根源來自於飲水過量。

    從今天開始,請擺脫一天一定要喝水兩公升的迷思!





    推薦序

    序言



    Chapter1 我們時常飲用了過量的水

    01 若勉強攝取太多水分,有害無益

    02 發現這些現象時,應留意是否水中毒

    03 我的身體中,何處可能累積水毒?

    04 只要觀察腹部,就能看出水毒所在

    05 從體型與膚色可分辨的三種水毒型態



    Chapter2 身體中「水」與「熱」的關聯性

    01 水毒與熱毒相互共存

    02 絕對不可被症狀表象矇騙

    03 水毒種類繁多,需要各式各樣處方

    04 適當的熱是最好的解毒劑



    Chapter3 水是這些疾病的根源

    01 關節炎有90% 是水毒引發的

    02 若飲用冰水則呼吸也會變得冰冷

    03 女性疾病隱藏的原因

    04 體內疼痛的人都有的共同點

    05 水會使皮膚產生疼痛

    06 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水毒的緣故



    Chapter4 將水變成良藥的生活習慣

    01 擺脫一天必須喝2公升水的迷思

    02 遠離各種清湯、燉湯

    03 能夠排解水毒的食物

    04 少游泳、多走路

    05 壓力會引發水毒

    06 輸液、注射也會中毒?

    ?





    前言



    比起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對水的錯誤觀念更可畏




      長期以來,我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意外發現,飽受水毒之苦的患者人數之多令人訝異。絕大部分的患者,聽見診療說明是「必須要少喝一點水」的時候,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也有許多人都會立刻抗議似地回以「明明人家都說多喝水比較健康,為什麼叫我不要喝水?」這樣的反問。



      患者們會出現如此一致的反應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多數的人對於水都抱持著有如宗教信仰一般的迷信,相信多喝水的話,血液會變得更清澈乾淨、新陳代謝循環更活躍、能夠協助排出體內不需要的廢棄物、甚至能夠使皮膚變得乾淨光滑等等,幾乎任何人都能夠一一列舉出多喝水的各種優點。醫師與各領域的專家權威們,也幾乎都是口徑一致地強調水的重要性,強調盡量多喝水對人體有益,自然更加推波助瀾地加強了一般人的固有概念。



      然而,萬事萬物皆是過與不及、皆有失之。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會努力尋找體內的平衡,當體內水分不足的時候、自然會送出訊號提醒人必須攝取水分,因此其實並不需要特意提醒自己刻意多喝水。然而,現今的趨勢卻讓人們覺得多喝水似乎成了一種義務,每天都要認真地喝下幾杯水,才像是完成了回家作業一般。相信這樣的觀念並努力執行的人數一直在持續增長。



      人們購買新衣的時候,多數的人都會先看看衣服是否適合自己、試穿看看,才會慎重地做出選擇,然而對於所攝取的飲食,大部分的人反而漫不經心。會進到人體內的食物,其重要性不可小覷,但是多數人卻並不會認真聽取「某某食物對健康有益」這類的意見,不去研究自己的飲食,無差別地攝取食物的情形所在多有,甚且,我們也時常疏於確認飲食對身體產生的影響。



      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擁有自己的特性與味道,因此,人們只有在攝取與自己的身體擁有相應特性的飲食,對身體才有正面的效用。如同磁石的N極與S極相互吸引、男女間擁有吸引力、感到寒冷的時候自然會尋找暖源、炎熱的時候則會前往陰涼處這樣的道理一樣,身體燥熱的人無法忍受炎熱、體內虛寒的人也較容易手腳冰涼,同樣的特質之間互相拒斥,因此,若是攝取了與自己的身體特質過度相近的飲食,則身體自然容易加以排斥。在這之中,身體的排斥反應特別強烈的物質,就被稱作「毒質」。



      毒性強烈的物質反而沒有想像中危險,因為越是劇毒的物質,人們自然會加倍小心留意。與此相反,毒性微弱的物質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成為有助益的藥品,但卻容易使人誤認為對所有人普遍都有助的物質,潛在的危險性反而更高。舉例而言,我的脾臟與胃並不是很好,因此在有腥氣或較油膩的飲食中,可以加入辣椒粉食用,此時,辣椒粉對我的脾胃就具有相當優異的效果,然而,我的心臟與小腸的溫度偏高,攝取過辣的食物卻是有害的。因為本身心臟與小腸的熱度過高,再加上辣味的飲食,在彼此性質相剋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引發腹痛、成為反效果。



      水也一樣。雖然水的確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但若是攝取了所需程度以上的水分,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如同飢餓的時候就要進食、飽足的時候自然停止,生理現象來訊號時自然要盡快解放、睡覺也需要有睡意才能安然入睡。水也只有在感到乾渴的時候攝取,才是最順應自然的。若是並不覺得口渴、卻依舊強迫自己喝水,反而像是大熱天裡添衣服一樣,其實是沒有道理的舉動。水剋火,因為水的基本性質是冷的,進到人體之後也會成為降低身體熱度的角色。血氣旺盛的年經人,時常大口大口地猛灌冷水、能夠減緩體內的熱氣,但是若上了年紀、消化器官之中的熱度猶有不足的老人家,身體便和年輕人相反。喜愛喝水的人多屬體內熱度偏高的體質,而平時不太愛喝水的人、則通常身體都屬於偏冷的體質。



      比起水分過度攝取,人們大多更擔憂自己水分攝取不足,然而,在臨床經驗之上看來,比起水分不足,其實體內水毒累積的情況明顯更多。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但在臨床學上觀察,我國約有70~80%的人都受到水中毒困擾。



      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明明已經水中毒,但卻依舊持續攝取水份。水中毒意味著本身比起自己身體所需還攝取了過多水分、或者體內的水分代謝過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持續喝水,便容易誘發疾病。



      因為水中毒而引發的疾病多不勝數,甚至稱其為萬病的根源也並不為過。水中毒可以發生在人體內的任何部位,我們攝取的水,會進入到身體各處,濕潤每一個組織器官,並使身體排出不必要的廢水。但若是因為某些原因,身體內的水無法順利循環而停滯的話,便會轉變成毒質開始累積,這些水毒如果沒有及時排出而任其放置,就會從水中毒的部位開始產生問題。若皮膚水中毒則衍生出皮膚病,若關節水中毒則會產生關節炎,若是腸胃之中水毒累積則會出現各種腸胃的消化障礙。

    水毒就是如此危險的物質。但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盲目的相信,多喝水便能保持身體健康,不得不令人為此感到憂慮。



      多喝水、多健康,這句話應該是對於體內沒有水毒、水分代謝正常的人們才適用,若是體內已經有水中毒現象,那麼則不應該再攝取過多的水分。



      因為水毒而引發的疾病,首先必須要排出水毒才能夠徹底進行治療,然而對水有所迷思、否定水毒存在的人,總會往其他地方尋找病因。如果單就症狀來診斷病因,則多數時候沒有辦法真正得到療效,因為畢竟是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式,總是要在用過各種方式卻依舊不收效之後,才開始治療水中毒,而往往在以水毒為主、對症下藥治療之後,患者身上的病勢就能夠快速地好轉。雖然沒有過相關經驗的人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這卻是長期以來,病患臨床治療的事實。



      因此,人們有必要開始了解水一體兩面的特質,適當的攝取水分對健康有益,但若是過度攝取、則水也有可能成為毒素,此外,每個人所需要的水量也各不相同,應該要在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之後,進行適當的水分攝取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長期以來相信多喝水有益健康的人,可能會感到些許困惑,此書之中便包含了各種相關資訊、相信能夠解決您的疑問。為什麼會發生水中毒現象、我的體內是否有水毒累積、若想要預防或排除水毒,應該要如何著手,接下來都將一一詳盡地說明。雖然本書或許還有所不足,但依舊期待,本書能夠協助更多人維繫身體的健康。



    推薦序



    打破喝水舊觀念你應該深入了解的水毒




      初收到「水,這樣喝才健康」推薦序的邀請時,我有點驚訝,怎麼會邀請我寫推薦序呢?閱讀書本內容後,欣喜作者與我在門診對水的衛教觀念不謀而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醫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提到『水毒』,明顯的水毒肉眼可見,但是也有無法表現在外的水毒,而這些水毒根據停聚或流竄的部位而臨床表現不同,如呼吸、消化、循環、神經、內分泌、泌尿系統等皆可產生。



      中西醫對於水中毒的定義不同。西醫的「水中毒」指的是電解質不平衡的「低血鈉」,因為人體含有過量的水而稀釋血液中的鈉。中醫的「水中毒」則包括「痰、濕、水飲」,而本書主要提到的是「水飲疾病」。



      張從正•臨證心法:「飲之所得,其來有五:有憤鬱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即本書提到的「壓力、情緒、疲倦、飲水過度、飲冷而引發水毒」。



      主動攝取過多水分,例如飯前喝大量的水、一大早起床喝一大杯水、一口氣喝太多水、以為水可以排毒喝太多水、以為便祕要多喝水、以為感冒咳嗽要多喝水、以為任何種類的腹瀉要多喝水、產婦為了衝奶量喝太多的湯湯水水等,更常見的是,多數醫師衛教民眾要多喝水,卻沒有依體重作分級,於是體重過輕的人也是喝入過多的水。被動攝取過多水分,例如在接受過多輸液、覺得很疲倦就去吊點滴、吃太多顆藥物或保健食品喝進過多的水等。



      古代醫家張仲景對水飲的治法的總原則為「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溫藥,就是作者指的「適當的熱是最好的解水毒劑」,這個熱(與熱毒不同)就是氣化水飲的關鍵,唯有水飲被氣化,才能被人體所利用,這很像現代醫學的水通道蛋白的概念。



      更讓人興奮的是,韓國也有熱衷於中醫腹診的醫師!我在臨床作腹診時,會使用聽診器作聽診,水飲疾病會有「腸鳴漉漉」的聲音,嚴重的時候患者本身也聽得到;水飲疾病在腹部叩診會有振水聲;水飲疾病在按壓腹部的時候在某些部位會有明顯的跳動。作者則是提到水毒的人按壓「水分穴」、「腹部腎經循行」、「腹直肌」會有疼痛感。恢復腹部肌力也一直是我跟患者說的治療方向,作者提到「腹部彈性,測定水毒的另一個指標」,意即有水毒的患者如果其腹部肌肉無力,需要恢復彈性之後,水毒也才能一併獲得改善。



      對於水飲疾病的患者,剛開始我也是非常疑惑為何病情總是反覆,原來就是錯誤的喝水習慣導致,於是查詢了實證醫學,實證醫學其實對喝水這件事有依照體重作限制的。每當我對患者費盡唇舌地對患者說「要適量喝水(體重Kg×30cc�每日)、不要喝過量的水」時,常常會被患者認為我胡說八道,但是願意相信的人疾病因此獲得了改善。



      現在,有了這本好書,我可以更節省時間,直接建議患者閱讀這本書,我也會把這本書放在診間當成衛教書籍。


    中醫腹診專家、長安醫院中醫內科主任

    李嘉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