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中醫臨床醫生,經常在面對病人時感到疲憊。因為要幫助病人,不只要解決當下病痛,還要勸病人改變生活上的不良習慣。當人從意識到發病的根本原因,才能及時避免疾病發生。
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會導致疾病,因為人對身體的了解,幾乎是微乎其微。
中醫藥是座寶庫,但是要讓寶庫對每個人敞開大門並不容易。這時就需要傳播的力量。可是,作為專業的中醫藥工作者,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獲得足夠的中醫知識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創立了「醫界書生」團隊,利用網路,提出了「站在專業立場,講述通俗中醫」的理念。以公眾號為起點,將專業人士和一般民眾聯繫在一起。
隨著網路上受到的關注越多,我們也意識到,人們需要一本有系統的中醫入門書,《零基礎學中醫》因此誕生。
本書分成三部,每一部各個章節都為大家呈現生動的中醫。對書中的重點跟中醫名詞,並採取筆記方式,在旁邊空白加上註解,讓讀者能更快了解意思。此外,我們也搭配許多插圖,不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還可以提升閱讀樂趣。
如果仔細閱讀本書,邊讀邊作筆記,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中醫的大門已經悄悄打開了。
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感謝「醫界書生」全體團員的努力,同時,也對指導和幫助過我們的專家和朋友至以敬意!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
中醫同時擁有醫學與哲學的雙重身分,透過巨觀、整體觀來透視人體,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各種交互作用。中醫的精髓緣於道家的養生哲理,吾人之所以謂為「醫道」,其中便含有「醫生於道」之意。
西醫為醫學與科學的總和,透過分子、細胞、組織等微觀,隨著科技的進步,一步步的解構人體,務求精妙明晰。我於十數年求學、臨床的經驗歸納心得為「中醫易學而難通,西醫難學而易通」。
中醫易學之處在於,古人、古書、古文已然終結,不會再新增,雖然文言文大多艱澀,但在訓詁學專家的努力之下,皆有詳盡注釋,文章句讀可清楚明義。可是中醫卻難於融會貫通,要運用自如更是難上加難。而西醫就完全相反,內、外、婦、兒科等種種科別都必經且固定的學習、能力鑑定流程,雖然學習過程艱辛,但只要能通過實習、住院醫師訓練,便具備十足的能力,給患者帶來福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原因就在於中醫哲學的部分,歷代名醫鑽營字句衍生各種理論,造就了許多大小流派,門戶之見堪比鴻溝,影響了臨床應用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認為對於中醫的學習與了解,必須溯其源、求其本,基礎穩固方能證治(辨證論治)通達,入門的第一步尤為緊要。
本書將許多重要的觀念,透過淺顯的文字、圖畫、流程,清楚呈現。解釋陰陽之間相對的關係,五行相生相克的交互作用,漸漸帶入五臟六腑的功能與彼此間的影響。若能清楚臟腑的運作,可以說已然入門成功。進一步透過對於氣血的認識,明白何謂「津、液」,了解他們如何滋潤臟腑、如何通行於經絡之間,平衡、牽制、互通有無,到此處可以說「中醫生理學」的知識已然完備。
作者抱著更大的志向,希望讓讀者們都能在生活中實踐「醫道」,因此進一步挑戰高難度的舌脈解說、病理機轉,此乃「中醫病理學」、「中醫診斷學」的範疇。最後提到的簡明藥理,從生理、病理、診斷、辯證、論治,步步成就一位學院派、卻又從未進過中醫學院的中醫生徒。
《禮記.學記》曾提到學有所成的數個階段:「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透過本書,中醫之道可以正向坦途,無須擔心會誤入窠臼、耽溺牛角之間。養生健體,自救、救人,實為良書,謹此推薦。
?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麗蓮(寶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