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零基礎學中醫:第一本把氣血、五行、陰陽視覺化的基礎手冊,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零基礎學中醫:第一本把氣血、五行、陰陽視覺化的基礎手冊,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531375
馬可迅
大是文化
2017年11月01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9869531375
  • 叢書系列:EASY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EASY


  • 醫療保健 > 中醫 > 中醫養生

















    隨書附贈人體標準經絡穴位圖、人體手足耳部反射區全彩示意圖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陳麗蓮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第一部? 中醫不神祕,很好懂



    第一章 走近中醫

    中醫是騙術還是醫術?�治本?中醫、西醫都能,只是方法不同�長時間不健康生活,神仙也難救�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中醫從整體看病�西醫找解決方法,中醫找原因�中醫的「醫」是為了打開身體自癒力



    第二章 天有黑夜白晝,人有陰陽兩極

    國外有陰陽概念,但不太會用�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在使用�人也能靠陰陽分析�陰與陽,彼此制約�陰陽理論,用門來解釋�太多太少,身體都會受不了�疾病、體質也分陰陽,有根據



    第三章 五行與五臟、五行與治療哲學

    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五行與相生相克關係與應用�五行治病,就像親子關係



    第四章 中醫看臟腑,以及看不見的三焦──觀點與西醫不太一樣

    心君主,主宰生命�肝將軍,對抗外敵�脾百姓,氣血靠它轉化�肺宰相,輔佐心臟把血液送至全身�腎倉庫,儲藏精氣�膽軍師,協助肝做決斷�胃糧倉,與脾配合,維持生命�小腸,食物在這裡進一步被消化�大腸,接收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膀胱,貯存、排泄尿液�三焦是全身高速公路



    第五章 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

    精,包含精氣、精神�氣分先天跟後天�氣推動生命活動�氣生病,人就開始有毛病�血如何產生?�血液跟五臟關係密切�氣生血,血載氣�身體裡的水,都能變成津液�氣血、津液誰也離不開誰



    第六章 氣血的通道──經絡之謎

    人體到底有多少條經絡?�現代醫學如何認識經絡的?�經絡與腧穴、臟腑的關係�針灸的原理�經絡的作用�經絡的病理變化�讀經絡學說,我們能做什麼?



    第二部?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七章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六淫為什麼讓人生病?�風邪──最善變的病�寒邪──傷人陽氣�暑邪──耗氣又傷津�濕邪──濕黏不爽快�燥邪──乾澀容易傷肺�火邪──容易上火、出汗出血



    第八章 內生五邪──人體的內部矛盾

    內風──風氣內動�內寒──寒從中生�內濕──濕濡內生�內燥──津傷化燥�內火──火熱內生



    第九章 飲食失宜──吃不對也會生病

    食物與疾病的關係�以形補形,以臟補臟�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



    第十章 情緒也能讓人生病──七情致病

    解碼七情與臟腑的關係�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情緒治病法



    第十一章 體內的病理產物──痰飲和瘀血

    有瘀血就有疼痛



    第十二章 舌象、脈象中的玄機

    舌上的祕密──看舌診病�把脈真的有那麼玄嗎?



    第十三章 中醫診斷的綱領──八綱辨證

    表裡辨證�虛實辨證�寒熱辨證�陰陽辨證



    第三部 尋找治病的良方



    第十四章 中藥是怎麼治病的

    中藥有四氣五味�藥物對哪些經絡臟腑?�根據歸經選用中藥�中醫治病,升降浮沉�是藥都有三分毒�中藥配伍與禁忌�中醫治病分八種



    第十五章 常用中藥有哪些?

    人參,補元氣,起死回生�三七,止血化瘀,傷科必備�何首烏,黑髮明目,延年益壽�大黃,攻下通便,藥中將軍�黃連,苦能造濕,寒能清熱�柴胡,溝通表裡,表證剋星�地黃,生熟有別,功效迥異�茯苓,健脾利水,久服不老�金銀花,涼茶首選,清熱解毒�當歸,補血聖藥,活血調經



    第十六章 生活裡可以作為中藥的東西

    海帶,祛痰消腫,減肥補碘�山藥,補虛健脾,脾虛救星�大棗,補氣養血,婦人良品�蜂蜜,滋潤補虛,潤腸通便�藕節,涼血止血,滋陰蔬菜�生薑,溫中散寒,養生調料�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看自然規律



    第十七章 怎麼看懂方劑──君臣佐使

    中國歷代醫書�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第十八章 六大常用方劑

    四君子湯──補氣之方,致中和�四物湯──補血之方,女性之友�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腎虛首選�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萬能調解�逍遙散──疏肝解鬱,逍遙自在�玉屏風散──弱不禁風,屏風來救



    第十九章 神奇的艾灸──最簡單的經絡療法

    艾灸有哪些分類?�哪些病配哪些艾灸療法



    第二十章 如何培養中醫診療思維

    中醫思維的傳承困境�如何建立中醫思維

    ?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中醫臨床醫生,經常在面對病人時感到疲憊。因為要幫助病人,不只要解決當下病痛,還要勸病人改變生活上的不良習慣。當人從意識到發病的根本原因,才能及時避免疾病發生。



      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會導致疾病,因為人對身體的了解,幾乎是微乎其微。



      中醫藥是座寶庫,但是要讓寶庫對每個人敞開大門並不容易。這時就需要傳播的力量。可是,作為專業的中醫藥工作者,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獲得足夠的中醫知識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創立了「醫界書生」團隊,利用網路,提出了「站在專業立場,講述通俗中醫」的理念。以公眾號為起點,將專業人士和一般民眾聯繫在一起。



      隨著網路上受到的關注越多,我們也意識到,人們需要一本有系統的中醫入門書,《零基礎學中醫》因此誕生。



      本書分成三部,每一部各個章節都為大家呈現生動的中醫。對書中的重點跟中醫名詞,並採取筆記方式,在旁邊空白加上註解,讓讀者能更快了解意思。此外,我們也搭配許多插圖,不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還可以提升閱讀樂趣。



      如果仔細閱讀本書,邊讀邊作筆記,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中醫的大門已經悄悄打開了。



      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感謝「醫界書生」全體團員的努力,同時,也對指導和幫助過我們的專家和朋友至以敬意!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




      中醫同時擁有醫學與哲學的雙重身分,透過巨觀、整體觀來透視人體,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各種交互作用。中醫的精髓緣於道家的養生哲理,吾人之所以謂為「醫道」,其中便含有「醫生於道」之意。



      西醫為醫學與科學的總和,透過分子、細胞、組織等微觀,隨著科技的進步,一步步的解構人體,務求精妙明晰。我於十數年求學、臨床的經驗歸納心得為「中醫易學而難通,西醫難學而易通」。



      中醫易學之處在於,古人、古書、古文已然終結,不會再新增,雖然文言文大多艱澀,但在訓詁學專家的努力之下,皆有詳盡注釋,文章句讀可清楚明義。可是中醫卻難於融會貫通,要運用自如更是難上加難。而西醫就完全相反,內、外、婦、兒科等種種科別都必經且固定的學習、能力鑑定流程,雖然學習過程艱辛,但只要能通過實習、住院醫師訓練,便具備十足的能力,給患者帶來福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原因就在於中醫哲學的部分,歷代名醫鑽營字句衍生各種理論,造就了許多大小流派,門戶之見堪比鴻溝,影響了臨床應用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認為對於中醫的學習與了解,必須溯其源、求其本,基礎穩固方能證治(辨證論治)通達,入門的第一步尤為緊要。



      本書將許多重要的觀念,透過淺顯的文字、圖畫、流程,清楚呈現。解釋陰陽之間相對的關係,五行相生相克的交互作用,漸漸帶入五臟六腑的功能與彼此間的影響。若能清楚臟腑的運作,可以說已然入門成功。進一步透過對於氣血的認識,明白何謂「津、液」,了解他們如何滋潤臟腑、如何通行於經絡之間,平衡、牽制、互通有無,到此處可以說「中醫生理學」的知識已然完備。



      作者抱著更大的志向,希望讓讀者們都能在生活中實踐「醫道」,因此進一步挑戰高難度的舌脈解說、病理機轉,此乃「中醫病理學」、「中醫診斷學」的範疇。最後提到的簡明藥理,從生理、病理、診斷、辯證、論治,步步成就一位學院派、卻又從未進過中醫學院的中醫生徒。



      《禮記.學記》曾提到學有所成的數個階段:「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透過本書,中醫之道可以正向坦途,無須擔心會誤入窠臼、耽溺牛角之間。養生健體,自救、救人,實為良書,謹此推薦。

    ?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麗蓮(寶中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