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社會影響評估:開發行為的社會影響評估與管理指引

社會影響評估:開發行為的社會影響評估與管理指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30599
法蘭克.范克雷
王鼎傑,何明修
巨流圖書公司
2017年10月11日
87.00  元
HK$ 78.3  






ISBN:9789860530599
  • 叢書系列:環境社會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25k正
    環境社會學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社會學











      自1994年政府頒布《環境影響評估法》後,這項制度成為臺灣環境治理重要的一環。然而,既有的環評作業往往重工程、輕人文,過度重視科學技術忽略了生活整體性、文化多樣性與人權侵害的嚴重後果。如此一來,開發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常未能得到嚴謹評估和適當減緩,引發民眾的陳抗行為,反而使得環評結果缺乏社會公信力,甚至被法院撤銷,導致開發業者的重大損失。



      本書原文是國際影響評估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所出版,由荷蘭學者Frank Vanclay與其他專家共同執筆,針對社會影響評估的原則、概念和實務,提供了詳盡的討論。如果能夠充分落實本書所揭櫫的精神,經濟發展、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將有可能取得三贏。

    ?





    臺灣中文版序言

    本書目的與設定讀者群

    銘謝

    免責聲明

    關於封面圖片

    臺灣中文版翻譯致謝

    關於作者

    重點提示

    社會影響評估相關的基本概念



    社會影響評估是管理的過程而非最終產物

    社會影響是對民眾造成影響的所有事物

    社會影響評估及管理與社會績效

    社會影響評估與開發行為每一個階段都有關聯

    誰來委託、使用、進行社會影響評估?

    社會影響評估的階段和工作項目

    好公司,做社評;做社評,公司好

    所有開發行為的目標應為永續社會發展

    應當考慮人權

    應認可原住民的、傳統的、部落形態的及其他與土地緊密連結的人民並給予特別關注

    社會影響評估並不等同於公共參與

    移置與安置是傷害受影響社區的主因,也是開發案的主要風險

    在地成分可創造共享價值

    在開發行為開始階段就應有關廠方案

    社會影響評估從業人員的倫理

    社會影響評估二十六個工作項目的良好實作指引

    階段一:瞭解議題

    階段二:預測、分析及評估可能的影響路徑

    階段三:規劃與執行策略

    階段四:擬定與執行監測方案

    社會影響評估報告或社會影響管理計畫的基本內容

    社會影響評估報告與社會影響管理計畫的審查標準

    結論



    社會影響評估與管理的主要參考文獻

    社會影響評估與管理相關其他參考文獻與網站

    社會影響評估名詞與概念彙編

    臺灣中文版翻譯後記:社會影響評估與臺灣環評的改造



    ?





    臺灣中文版序言



      長年以來,臺灣習用傳統治理模式與思維,在舊式發展主義底下,以利益與實害的機械性計算數字、衡量開發行為的衝擊,持著經濟發展大旗,卻忽略許多外部成本與風險,造成分配不正義,引起諸多在地居民、公民團體等社會的反彈及抗爭。近年來,我們面臨礦業權展延爭議、國道及東海岸縣道開發爭議、科學園區水資源爭議、環境污染導致的遷村案、國小學童受工廠空污的健康風險,又如石化產業對自然生態、農漁業、健康的衝擊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等,無不涉及複雜的環境與社會風險並溯及過去的歷史結構成因。



      然而,過去仰賴技術官僚與專家治理、信奉實證主義的決策模式,顯然難以應對這些爭議事件。環境影響評估法在臺灣於1994年通過實行,隨著實務經驗發展累積,當政府、開發單位等決策者似乎得以瞭解開發行為對自然環境影響(但也得承認科學不確定性與非意圖後果)的同時,卻無法因應開發行為帶來的社會、生活、文化樣貌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社會風險。面對由此而生的社會抗爭,或將之視為不理性、無知的群眾只為自身利益著想,或僅是政客對政治利益的盤算與操弄,或只是為了拼經濟的必要之惡,這都是過於偏狹的認知。我們需要的是徹底檢討制度性問題,進一步反思社會價值的轉變,並重新凝聚社會共識。



      臺灣的環評制度操作上,首先忽略社會影響,再者因為特殊的審查模式,將原本重視諮詢、建議、溝通的評估過程,設立過與不過的程序門檻,一翻兩瞪眼,複雜的社會環境因子化約為可操作的評估標準,卻掛一漏萬,犧牲不同社會脈絡下利害關係人協商討論的空間。在快速變動的風險社會、環境與社會問題交織,卻無相對應的韌性制度調適。於是,開發單位(企業)批評環評程序冗長無效率;政府部門不同主管機關各自推託卸責;公民團體責備企業無良、政府失職。



      這些爭議只是臺灣面臨的諸多議題之一,背後隱含的是產業轉型、社會轉型、治理模式的轉型。我們必須認知到現代性風險其跨界與不確定性的本質,放下專業與官僚的傲慢,讓公眾與利害關係人皆能在資訊公開程序透明的條件下(提升公眾風險感知),共同參與並監督決策(進行有效的風險溝通),如此強化風險治理,突破風險遲滯、隱匿的困境,進而提升政府、公民與產業三方面的信任,逐漸發展、建立社會學習曲線。經濟的創新與永續發展,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建構新的願景與價值來支撐典範轉移,在摩擦、衝突間保持前瞻發展的可能性。亦即,臺灣需要更多的「腦礦」來研發、想像、參與、論述未來社會的發展;尤其,當社會面對鉅變轉型之際,我們需要尋求與建構新的社會契約,而在新的社會契約形成的過程中,需更加強利害關係人風險溝通,使他們能夠參與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社會論述。



      誠如原文所述,社會影響評估是一個管理複雜社會議題的工具,主要用於管制過程中的影響預測機制及決策參考,亦是貫穿整個開發行為週期的管理工具,本書作為指引是一概述性的架構。本中心社會影響評估研究團隊,取得國際影響評估學會的授權,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與翻譯校對,現完成第一本中文的開發行為社會影響評估指引,相當感謝研究團隊成員的何明修教授、王鼎傑博士、林木興博士生、許令儒助理研究員、吳玗恂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張嘉耘同學與吉彥蓉同學。冀望本書的出版能為臺灣補上這缺失的一環,並吸引更多的在地相關研究、論述與實作經驗的分享,加強政府、產業與公民持續、開放的溝通,以達到更良善的治理。本中心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中心,肩負橋接學院研究、產業實務與提供公共政策建言的任務,而透過跨界溝通知識平台的建立,讓多元行動者有相互連接並持續反饋的橋樑,推動並促進社會創新發展,是我們始終努力的目標。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周桂田主任 

    2017年8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