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苦難鑄就堅強
吳玟
上世紀六○年代,讀過六幕歷史話劇劇本《蔡文姬》,劇中截取曹操派遣使臣贖蔡文姬歸漢一段史事,著力反映漢、匈民族友好的主題,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政治氣味過於濃厚。本世紀初,讀過三十二集電視連續劇劇本《曹操與蔡文姬》,劇中回避蔡文姬十六歲喪夫孀居這重大史實,混淆時間、地點、人物年齡等概念,描述蔡文姬與曹操、董祀、匈奴左賢王之間的感情糾葛,有點像「四角戀」;曹操與蔡文姬未能成為夫妻,雙雙遺憾,在曹操彌留之際,蔡文姬到病榻前為之彈琴,劇本寫道:「一個拋卻了權欲的曹操在文姬心中復活了,那,將是她來世的愛人。」嚴格地說,這只是利用幾個歷史人物的名字編造的故事,虛假近乎荒誕。近日讀到學者、作家張雲風先生新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蔡文姬》書稿,不由心中一喜,眼睛一亮:相對而言,這才是歷史的蔡文姬,真實的蔡文姬,經歷了各種苦難而又堅強不屈、堅韌不拔的蔡文姬。
蔡文姬的事蹟,主要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後漢書•蔡邕傳》以及《悲憤詩》、《胡笳十八拍》中也透露了一些資訊。張先生的小說以此為骨架,參閱有關資料,尊重史實,同時虛構幾個人物,進行合理演繹,在東漢末年波譎雲詭的社會大背景下,講述了一個關於蔡文姬的完整故事,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蔡文姬的藝術形象。小說內容豐富,結構緊湊,脈絡清晰,文筆流暢,代表了張先生歷史小說創作的最新成果。
閱讀小說《蔡文姬》,給人突出的印象和有益的啟示是:苦難鑄就堅強(堅強包含堅定、堅毅、堅韌與堅忍)。蔡文姬出身書香門第、孝悌之家,父親蔡邕集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於一身,學富名高,譽滿天下。她自幼耳濡目染父親的人品與才學,並隨父親學詩學琴,因而「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但是她生不逢時,皇帝荒淫,外戚與宦官專權,軍閥混戰,異族入侵,時局動亂而又混亂。這決定了她顛沛流離、淒風苦雨的人生,蹇促乖舛,苦難重重。她五歲時就跟隨父親流放朔方,繼「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十一歲喪母。十五歲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姻,未滿一年就喪夫守寡。孀居期間爆發十常侍之亂和董卓之亂。董卓以誅家滅族相威脅,強逼蔡邕二次為官。她不得不跟隨父親再次播遷,到洛陽到長安。王允殘酷殺害蔡邕。李傕、郭汜等更生禍亂。蔡文姬在逃難途中被匈奴騎兵擄掠,淪落匈奴整整十二年。十二年像一場夢魘,遭逼婚遭綁架,險些葬身火海,險些淪為奴隸,飽受屈辱,九死一生。她曾悲憤問天:「天何配我殊匹」?她無限想念祖國和家鄉,「悲深兮淚成血」。當曹操派遣使臣贖她歸漢時,她悲喜交加,決定回歸,但必須捨棄兩個親生兒子。母子生離死別,那場景撕心裂肺,此後又陷入日夜想念兒子的巨大痛苦之中。蔡文姬歸漢,老家已無一個親人,「煢煢對孤影,怛吒糜肝肺」。匈奴左賢王遭仇家殺害。曹操於是賜婚,命屯田都尉董祀娶蔡文姬為妻。她的第三次婚姻又遇波折,董祀獲罪將被處斬。她拼力營救,蓬頭跣足向曹操求情。忽又傳來噩耗,不是親娘勝過親娘的巧姨死在匈奴,而巧姨之死竟是她所生的混血兒赫朗凶狠與乖戾造成的……
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但凡女人所能經歷的苦難,蔡文姬幾乎都經歷了,而且她個人的苦難是和國家的苦難、人民的苦難、民族的苦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怵目驚心。苦難容易使人消極沉淪,萎靡頹廢。但對智者強者而言,苦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可以錘鍊意志與品質,使人變得更加堅強,奮發進取,有所作為。蔡文姬屬於智者強者,面對重重苦難,沒有被嚇倒和壓垮,而是勇敢地承受苦難,並用淚水用心血用生命進行創作,用詩歌和音樂形式吟詠苦難、展示苦難,最終創作出《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兩部豐碑式的經典作品,因而名垂青史,世代流芳。
中國史聖司馬遷名言:「西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左思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孫臏)髕腳,《兵法》(《孫臏兵法》)修列;不韋(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印度詩人泰戈爾名言:「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飛鳥集》)蔡文姬用苦難鑄就堅強,憑藉堅強在文學、音樂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生動印證與詮釋了這兩段名言。她的故事有力揭示,生命的真諦在於堅強,生命的光彩因為堅強而愈發璀璨奪目。
小說《蔡文姬》除了蔡文姬外,還塑造了蔡邕、衛氏、趙小巧、曹操等人物形象。特別要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逆」、「漢賊」,在戲曲舞臺上多是個白臉角色。郭沫若先生在為曹操翻案時指出:「從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偉大。她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張先生的小說根據這一觀點,描寫曹操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文學上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且很有人情味,重友情重人才,確實是他把蔡文姬從苦難深淵中「拯救了」的。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曹操,那麼蔡文姬就不可能歸漢,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悲憤詩》、《胡笳十八拍》那樣震古鑠今的傳世之作。
小說《蔡文姬》致力於描繪歷史文化,底蘊比較厚重。前半部分圍繞蔡邕,寫經學、史學、文學、書法、音樂;後半部分圍繞蔡文姬,寫文學、音樂,著重寫《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從源起到問世的全過程,寫「三曹」與「建安七子」, 寫建安文學與建安風骨。書香琴韻,琳琅滿目。立足於中原大地描寫黃河流域文化,南寫長江流域文化,北寫塞外匈奴文化,三大地域文化熔於一爐,從中可管窺中華文化萬千氣象之一斑,蔚為大觀。小說在謀篇布局上精於剪裁。在蔡文姬生活的那個時代,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黃巾起義,外戚、宦官、軍閥禍亂,王允用貂蟬實施連環計,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曹丕改朝換代,等等。這些事件構成主人公生活的大環境,不能不寫,但又不宜多寫。為此,小說中運用側寫手法予以處理,以提到點到為原則,寫得概括而簡約,避免了喧賓奪主現象的出現。小說中描寫的若干細節,我曾有過懷疑。如王充的《論衡》果真是經蔡邕之手流傳的麼?丁廙果真作過一篇《蔡伯喈女賦》麼?曹操果真將三個女兒同時嫁給漢獻帝為貴人麼?「建安七子」中的五人果真是死於同一年的瘟疫麼?蔡文姬果真有個侄兒叫蔡襲麼?等等。經查閱典籍發現,這些細節均有記載,白紙黑字,確鑿無疑。這體現了張先生歷史小說的一貫風格,宏觀上與微觀上都尊重歷史,注重準確地傳播歷史知識。記得《韓非子•外儲說》記述一件事:「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現)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現)於前,故易之也。」犬馬是實物,天天可見,畫得像與不像,有據可憑,所以難畫;而鬼魅之類,無形,誰也沒有見過,胡畫一氣,無所謂像與不像,所以易畫。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歷史小說創作。尊重歷史,在此前提下用藝術手段展現歷史,等同畫犬馬;為迎合流行的噱頭,隨心所欲編造歷史或「戲說」歷史,等同畫鬼魅。前者展現的歷史真實可信,後者則把歷史弄得面目全非。二者孰難孰易、孰優孰劣?答案不是明明白白麼?
長篇歷史小說《蔡文姬》即將由大地出版社出版。這裡,我熱忱推薦這部小說。小說主人公的經歷會告訴你:人生的本質絕非享樂,而是苦難;苦難並不可怕,它可鑄就堅強。寶劍鋒從砥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你生活中遭遇困難甚至不幸的時候,當你事業上遭遇挫折甚至失敗的時候,切莫怨天尤人,切莫自暴自棄,而應選擇堅強。堅強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動力,一種生活度態,它能帶領你促使你跨越坎坷,攀上成功之梯,創造生命的精彩與輝煌。
?
二○一七年二月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