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你現在手上這本書,是國家地理學會最具突破性的著作之一。我們的使命是「激發人類關愛地球」,其中不言自明的概念是:激發的力量來自知識。但是如果激發的力量是從敬畏而來,從原始、不羈的荒野對內心深處所產生的立即、直接的衝擊而來,使得人類的回應只剩下荒野中的一條潺潺小溪,那又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激發?
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們出版這本書的出發點。我們對美的欣賞,源於對脆弱感的體認:我們先有意願,讓自己置身在自然界的原始狀態中,接著會開始思考自然界原本可能不會這麼脆弱──要不是因為我們在場的話。《全球50大最美荒野》的核心概念就是:是我們需要巴西的潘塔納爾大溼地(Pantanal)、夏威夷的莫洛凱懸崖(Molokai Cliffs)、南極洲的威德海(Weddell Sea),而不是這些地方需要我們。納米比亞骷髏海岸(Skeleton Coast)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正是因為它有能力悍然拒絕人類的入侵。
然而在今天,荒野確實需要我們,而它回報我們的大概就是提供人類自我探索的機會,並激發我們的使命感。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年輕時為了獵美洲野牛,在1883年首度造訪達科塔領地(Dakota Territory),卻也因為親身接觸荒野而踏上了自然保育之路。他1908年在蒙大拿州成立了國家野牛保護區(National Bison Range),這是美國首度將稅收用來保護野生動物,此舉不僅表明他的人生哲學因旅行而轉化,也傳達出他個人與自然生態密不可分的意識,以及對世界的責任觀。他認為應該讓美國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成為國家認同的象徵,不論動物生活在多麼偏遠的地方,並讓世人知道美國雖然已經發展成工業強國,但在內心深處依然熱愛大自然。
人會在荒野中發現自己。書中的50段旅程顯示,我們不論選擇前往塔斯馬尼亞、不丹,還是智利的火地島,都可視為個人為了體驗世界本質所進行的大膽行動。但真正重要的發現是,一旦我們把「美」歸因於荒野,我們展現的就不只是關於世界的訊息,更多的是我們本身的價值。因此,我們若聽從自己的心聲,聽從我們用來描述荒野的字眼、或是照片中的荒野要告訴我們的話,或許就會發現,把大自然留給後代子孫的動機,一直都在我們自己心中。
──《國家地理旅行家》總編輯,喬治•史東(George W.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