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贏回自己的生活與時間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宋世祥
2017年4月的TED論壇上,心理學家亞當.奧特以「為什麼螢幕讓我們不快樂?」為題,分享他對當代通訊文化的觀察。他提醒聽眾,過去我們在工作、睡眠外,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放空或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許多快樂的感覺也從中而來。但現在,這種感覺快樂的時間愈來愈少,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我們都抗拒不了手機的誘惑。
奧特在演講中提到,過去的媒體雖然也很吸引人,但都有「停止提示」,讓我們可以隨時停下,或是在段落上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然而,現在我們大量依賴手機與平板電腦獲得資訊,上面充滿了讓人「停不下來」和「接下去」的內容,導致我們再也離不開這些螢幕。
影片中,觀眾反應熱烈,頻頻表示贊同,彷彿都正面臨相同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對電子產品上癮的問題,在近幾年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甚至是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同年於台灣出版的《在一起孤獨》與《縮時社會》都相繼提到,我們的注意力被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螢幕奪走的問題。而本書《欲罷不能》更直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諸多產品的設計,論述今日我們為何會如此容易就「欲罷不能」?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今日都活在「欲罷不能」的上癮時代,只要環顧我們周遭的朋友,甚至檢驗自己的生活,都能發現自己正在「成癮」的路上。不管是會連續播的追劇,還是被打斷就會生氣的線上遊戲,或是只要有空就想刷的臉書塗鴉牆,我們就是停不下來。更令人氣結的是,我們似乎都意識到自己在「上癮」,身體卻還是很不爭氣、很誠實的去滿足自己的癮頭,也失去愈來愈多的時間。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今日的這種「癮頭」,似乎已成為我們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我們必須適應與處理的社會挑戰。藉由電子產品的幫助,我們雖然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感官,與遙遠的人們在虛擬世界裡互動,但我們同時也失去了把握當下的能力,在自己的周遭豎起了一道冷漠的高牆。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停留在自已身上,而是桌下的手機;與朋友的聚餐上,為了達到情感的交流,有很多人自動定下「這餐誰刷手機就誰付錢」的規矩,顯然,我們都為這種「癮」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工作、生活與社交關係被破壞。但是,這樣的「癮」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奧特在書中除了解釋大腦內部的生理機制,也指出了六個讓我們成癮的要素:達不到但吸引人的目標、難以抗拒且無法預測的正回饋、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感覺、愈來愈困難的任務、有待解決的緊張局面、深厚的社會連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許多是心理學或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但今日有許多遊戲、電子設備、數位社群媒體都純熟運用這些原理原則,吸引我們上癮。我們彷彿被天羅地網包圍,像在蜘蛛網上被盯上的獵物,彷彿打開電子產品就會被奪走注意力。當我們的癮頭愈深,花愈多時間滑手機,我們的社交關係、工作、家庭等,就會都像被捲入漩渦一樣,萬劫不復。
乍看之下,我們面對這些誘惑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奧特在書的最後提供了許多對策,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避免上癮。事實上,整本書都在「回溯」、「解構」我們的上癮過程,跟著這本書檢驗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治療。再者,這些令人上癮的條件,其實也正與最近流行的「刻意學習」等成功人士學習法不謀而合,我們其實可以主動運用這些讓人上癮的機制,規劃自己的工作與學習,鋪排一條通往目標的成功道路。
如果你對電子產品難以抗拒,真的可以從閱讀本書出發,贏回自己的時間。在這個「欲罷不能」的刷屏時代,閱讀這本《欲罷不能》是我們治療自己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