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中英對照│精裝)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中英對照│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42378
賴伯威
野人
2017年10月05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9863842378
  • 叢書系列:taste
  • 規格:精裝 / 120頁 / 28 x 30 cm / 普通級
    taste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宗教建築物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



    市場廟、地下廟、電話亭廟、打帶跑廟……

    從36+1款台灣廟怪奇典型,窺見108種適應都市變遷的韌性與變形


    ?





    [作者序] 至少為故鄉做一件事!

    CHAPTER 1 緣起

    CHAPTER 2 廟定義:廟之所以為廟

    CHAPTER 3 廟研究:獵廟方法

    CHAPTER 4 廟研究:屬性

    CHAPTER 5 廟研究:分類

    CHAPTER 6 等角透視圖:典型&奇特36+1案例

    ? 1 樹冠下廟

    ? 2 田中廟

    ? 3 梯田廟

    ? 4 半石中廟

    ? 5 海蝕洞中廟

    ? 6 池中廟

    ? 7 水上廟

    ? 8 電梯廟

    ? 9停車場迴圈廟

    10 市場樓中樓

    11 有露台廟

    12 透天厝邊廟

    13 跨街廟

    14 街屋廟

    15 防火巷廟

    16 一樓改造廟

    17 樓中廟

    18 樓中廟

    19 屋頂廟

    20 電話亭廟

    21 天橋下廟

    22 寵物屋廟

    23 圓環廟

    24 路上廟

    25 地下廟

    26 基礎設施交會廟

    27 一坡三廟

    28 升降廟

    29 擋土牆廟

    30 橋下廟

    31 橋下廟群

    32 畸零地廟

    33 夾縫廟

    34 公園廟

    35 船廟

    36 打帶跑廟

    37 一樓七廟





    作者序



    至少為故鄉做一件事!




      多年來走過、工作過、生活過台灣以外的許多城市,回到故鄉時,彷彿才能換一種類外來者的視角再一次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有感於台灣文化資源依然尚待挖掘,認清我們唯一所擁有的,便是家中的敝帚,自珍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因這樣的文化自覺,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去重新解讀、記錄,透過這108種不同的台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36+1個案例,呈現台灣城市最具特色的那一部分給世界。



      在多年的四處漂泊中,不斷有這樣的錯覺 :「故鄉」與「他鄉」的界線模糊到幾乎不存在的。哪裡是歸處?歸處是哪裡?回家感覺只是另一場旅行,沒有「故鄉」與「他鄉」的分別,不再是台灣人,只能算地球人。



      「為故鄉做一件事,至少。」我心裡這樣想著。



      我不確定命運會再次把我帶到世界的哪裡?

      如果我必須再出走一次,

      那在我離開之前,我已為「這裡」

      做過這樣一件事!



      ■違建意外成為都市奇觀與基因



      回溯這個念頭的觸發點,那是2010年,我參加當時任職的上海AECOM愛奕康環境規劃公司所主辦的在台北萬華工作營,偶然地發現了萬華水濂宮,此廟與其說是「夾」在環河南路橋下與環河快速道路下的河堤牆之間,倒不如說「寄生」在橋下與河堤牆間。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心想:若說這不是違建,那什麼算違建?但它卻如此堂而皇之地「不合理」地存在著。再細細探究,像水濂宮這樣的違建廟比比皆是,它們因應社會變遷而瘦身變形、因神明「指示」而改變路況地貌、因居民「想要」而有保留的理由……違建的形式多元而有創意,似乎成了台灣都市識別度最高的「都市性狀」──台灣都市地景的基因。



      2013年回台後,我成立了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和一群同好、學生、台灣人、外國人、朋友的朋友……開始漫長的「寄生之廟」都市的觀察記錄。這本書記錄的核心是以廟?載體,更延伸到周邊的都市常民文化。事實上,我們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廟在都市分類學的意義大多是其周邊環境賦予的,每一間廟都是一片城市拼圖。記錄城市的角落,彰顯出台灣都市基因的性狀。



      此研究記錄的起點,我或多或少受到兩位前輩的影響,一是在波士頓留學時的老師,塚本由晴的著作《東京製造》;二是在上海工作時,亦師亦友的同事,筱原寬之的研究《城市自訂車》。



      ■不是研究「為什麼」,只在記錄「是什麼」



      在台灣,WillipodiA團隊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收集「寄生之廟」案例、描述寄生狀況、命名、分類、編目與繪圖。我們不著重找出這些廟存在的普遍性宗教解釋,而是關注於廟體存在現象與事實的個別性與獨特性。我們嘗試將在台灣四處蒐集來的廟──如寄生生物一般的寄生之廟,建立如生物分類般的分類總表與其在水泥叢林中廟的演化。受限於有限的人力物力,在108種台灣寄生之廟的種類中我們挑選了36+1種繪圖放進此書。



      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換一個視角或觀點看這些廟與這些城市切片,而是從先換一種表達方式切入,透過這樣的解讀與詮釋,去表達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事物與現象依然可以有其深度與代表台灣的獨特性,如《清明上河圖》曾經還原宋代都市般,這些紀錄圖紙是台灣當今都市型態與生活樣貌的浮世繪。



      記錄本身即為價值。



      ■回歸現象本身已存在的事實



      無論寄生之廟是城市之美還是城市之醜,我們都覺得應該跳脫表象的美醜,回歸到「現象就是現象」,因其無可否認「已存在」的事實,它呈現的是所有不合理的事件與不合理的因子加總後得到的最合理結果。



      現象背後的本質不是我們的關注,我們關注的是現象本身。

      不追究其原因、原理、原則,只因記錄從而知道:

      這樣的文化

      這樣的經濟

      這樣的社會

      這樣的環境

      這樣的政府

      這樣的人民

      

      林林總總加起來得到的就是:

      這樣的城市

      這樣的現象

      這樣的結果



      《寄生之廟》為《往生之間》、《重生之路》這三本書中的第一本。謹以此書,喚起我們自己對日常生活周遭環境的觀察與重視,特別是那些視而不見,或習以?常的部分。就好比這些一直存在你我身邊的寄生之廟。



      再一次重新地

      認識台灣



      感謝一路走來所有付出的人

    ?
    ──賴伯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