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03167
愛德華•錢思樂
李祐寧
大牌出版
2017年10月05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9503167
  • 叢書系列:泛讀
  • 規格:平裝 / 408頁 / 25k正
    泛讀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金融

















      三百年來,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人性

      人性的瘋狂與貪婪,真的能在回首中頓悟嗎?





    前 言 徘徊在理性與瘋狂之間──一位歷史學家的金融投機史觀

    第1章 泡沫世界──金融投機溯源與鬱金香狂熱

    第2章 交易巷內的投機事業──1690年代倫敦的股票經紀熱潮

    第3章 南海泡沫──1720年英國的投機騙局

    第4章 愚人金──1820年代的新興巿場投資熱

    第5章 富貴快車──1845年動搖國本的鐵道狂熱

    第6章 強盜大亨──鍍金時代的投機群像

    第7章 新時代的終結──1929年股災與其影響

    第8章 牛仔資本主義──從布列頓森林協議到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

    第9章 神風資本主義──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

    後 記 迴盪於自由與約束之間──欲經世濟民卻誤盡蒼生的經濟學家



    ?





    前言



    徘徊在理性與瘋狂之間

    一位歷史學家的金融投機史觀



      「我年輕時,人們叫我賭徒;隨著我操作的規模提高,人們叫我投機者;現在,我是他們口中的銀行家。但我所做的,一直是同一件事。」──英王愛德華七世的私人銀行家



      在這個時代,「投機」這個話題已然掀起一股空前的熱潮。外幣危機、股市泡沫與崩盤、金融衍生商品災難、科技創新等時下的財經新聞裡,大多有投機者隱伏其中。美國每天有數百萬名股票散戶參與股市交易。美國於1990年代的經濟榮景,大部分要歸因於大量湧入股市的資金。投資熱潮帶動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促使舊企業間的購併,也讓企業與投資人願意將獲利用於投資及消費,刺激了經濟成長。經濟榮景的大泡泡在我們眼前吹起來,它的穩定性自然成為眾人的焦點。



      投機的兩樣評價

      

      關於投機,眾說紛紜。許多政治人物(包括幾位亞洲政治家)宣稱,全球經濟已成為投機者的俘虜。根據他們的看法,投機者就像寄生蟲,受到貪婪與恐懼的驅使,不斷創造金融危機,再從中獲利;他們是絕對的個人主義者,更是欲望的奴隸,他們的勝利與挫敗,反映了大眾有限的智識。這些政治家認為,只有獵捕這頭嗜血的猛獸,國家的經濟才能穩妥。另一派(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則抱持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在本質上,投機是一種無害行為,是資本主義得以順利運作的必要條件。根據此一觀點,投機者如同傳遞資訊的導管,藉由他們,通貨膨脹現象或颶風對咖啡生產的影響等資訊,得以順利地反映在價格上。如果沒有投機者,市場將瓶頸處處,金融危機也會更頻繁。此外,許多新技術(如網際網路)在創始之初,也非常依賴股市投機者的活動。這些經濟學家認為,抑制投機者將讓資本主義失去活力。



      何謂投機?

      

      儘管投機一詞總能引起永無止境的激辯,它的定義卻依舊曖昧不明。到了18世紀晚期,此一詞彙終於有了定義,但內容仍極不精確。沃波爾(Horace Walpole) 在一封日期為1774年5月1日的信件中, 形容下議院議員兼銀行家柯布魯克(GeorgeColebrooke)為「投機行為的殉道者」。當時,柯布魯克企圖壟斷布織品染印所使用的明礬,卻不幸失敗破產。兩年後,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表示,「有時……透過所謂的投機交易」,可以迅速累積財富。然而,亞當.斯密口中的「投機商人」,並非金融操盤者,反而更像是企業家:



      (這些人)專門從事非屬常規、既有並為人熟知的交易。今年,他從事玉米買賣,明年他又成了茶葉商。當他們預見某一交易出現不尋常的獲利機會,就進入市場;在預見該行業的獲利回歸正常水平後,又立刻抽身。



      在亞當.斯密眼中,投機者隨時伺機追求短期獲利機會:他們的資金是流動的,而傳統商人的資金或多或少是固定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承繼了此一論點,他認為所謂的「企業」,是以「預測某一資產的畢生預期收益」為目標;相反地,「投機」則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



      投機與投資

      

      傳統上,投機的定義是從變動的市場價格中獲利的企圖。因此,為了預期的資本獲利而放棄現有收入,自然屬於投機行為。投機為主動,投資則屬被動。根據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 )的看法,「投機者與投資者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們對『交易』企圖的有無,像是從波動的證券價格中獲利的意圖。」

      

      區隔投資與投機的界線是如此模糊,因而有人認為,投機就是失利的投資;而投資則是成功的投機。華爾街的幽默大師施韋德(Fred Schwed)就曾說,釐清投資與投機,就像在「對苦惱的青少年解釋愛情與激情的差異。他知道兩者不同,但差異如此細微,無助於解開他的困惑。」施韋德認為可以從立足點區分兩者:投資者的主要目的為保存資本;投機者則是增加財富。如他所說,「投機是努力讓小錢變大錢(或許不太成功);投資則是努力讓大錢不要變小(比較容易成功)。」



      投機與賭博

      

      要區辨投機與賭博的定義,也有相似的困境。不智的投資稱為投機,粗劣的投機往往被說成賭博。美國金融家巴魯克(Bernard Baruch)曾在一次商業提案中使用了「賭博」一詞,因而被皮爾龐特.摩根(Pierpont Morgan)當面斥責。後來,巴魯克回憶道,「沒有任何一種投資是零風險、不帶任何賭博色彩。」投機與賭博在心理狀態上,幾乎無從分辨:兩者都是對財富的欲望,兩者都有成癮的高風險,兩者都常有欺騙行為,也都仰賴情緒控管才能成功。*



      投機者與鍊金術士

      

      儘管每個人對投機的定義不同, 卻都保有幾分原初的哲理;簡單說,投機就是在缺乏穩固的事實基礎上思考或推論。根據17世紀的定義,投機者是「沉溺於秘密觀察或研究之人」。金融投機者與鍊金術士異曲同工;投機者不斷構思深奧的理論,企圖點紙成金,卻鮮少成功。? 有時,投資者也會尋求占星術或靈媒的幫助。直到今日,紐約還有個占星家基金(Astrologer’s Fund),保證「自然運勢水準的獲利」。

      

      人面對未知,往往會訴諸占星或靈媒。我們稱金融不確定性為「風險」。經濟學家也從風險來區分賭博與投機:賭博是出於消遣而故意製造新風險;投機則因假設資本活動必然存在風險而為。? 換句話說,賭徒押注賽馬是創造風險;投機者購買股票,只是移轉既存的風險。一般認為投機的風險高於投資。證券分析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認為,投資需要「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如此才能在未預期的不利狀況下保有本金價值。相較於花時間研究並推算潛在獲利的投資行為,資訊不完全或隨興的投資偏屬投機。葛拉漢更說,借錢買股也是投機。資本家面臨的風險幅度介於謹慎投資與輕率賭博之間。投機也落在此兩者間。



      歷史學家的觀點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如股價總是能反映公司的內隱價值),投機者不過是企圖善用資金的理性經濟個體,投機史只是枯燥乏味的紀事。效率市場的世界,沒有衝動本能,沒有從眾行為,也沒有貪婪與恐懼,更沒有見風轉舵的投機者與非理性的投機泡沫。然而我認為,從古至今的投機者活動,遠比經濟學家形容得更有意思、更多樣化且成果斐然。我的看法更近於大文豪狄更斯的朋友麥凱(Charles Mackay)的見解。他是《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的作者,是以文字記述鬱金香狂潮、密西西比陰謀和南海泡沫的第一人。麥凱認為,投機狂熱是社會偶然臣服於幻象與群眾狂熱的體現:「人,和動物一樣,總是集體陷入瘋狂,再一個接著一個,慢慢恢復理智。」



      本書寫作焦點

      

      對於投機狂熱的歷史記載,麥凱的文字極其珍貴。此刻的我認為,是時候來重新審視此議題了。但我無意創作一部詳細的投機史,這樣的作品只會過於龐雜且重複,永遠也寫不完。我將寫作焦點轉為當時的經濟大國(從17世紀的荷蘭到1980年代的日本)如何出現投機風潮,偶而穿插今日的投機事件。我認為只有放眼社會脈絡,才能透析投機行為。因此,投機史不能單純視為經濟事件,而必須包含社會歷史。另外,由於規範市場運作的法令是由政府制定與執行,故而政治人物的行為與態度顯得格外重要。無數的例子顯示,許多政客為了自身利益,反過來刺激投機狂熱。* 此外,我希望能保留幾分麥凱的熱誠,讓讀者體會「(投機)這個主題所引發的興趣,許多小說家望塵莫及……因為看到致富機會而陷入瘋狂、理智瞬間全失的一群人,拒絕相信眼前不過是虛假幻象,有如追逐引人誤入險境的鬼火。眼前這幅景象,怎麼會枯燥乏味或毫無意義?」

    ?




    其 他 著 作
    1. 剖視金融投機,避開人性陷阱必讀經典套書(金融投機史+偉大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