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PLANTEC:跨界建築事務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3137
Nikkei Architecture日?????????/編
謝宗哲
五南
2017年9月28日
217.00 元
HK$ 206.1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193137
叢書系列:
博雅文庫
規格:平裝 / 288頁 / 19 x 25.6 cm / 普通級
博雅文庫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其他主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悠活樂齡 合勤共生宅年鑑 第四輯
形式與規則
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
21世紀醫院規劃設計【入門篇】
內
容
簡
介
大江匡 30年來的改變
從作品到Project,從設計到Solution
為什麼超出或擴大了設計的框架?
為什麼從「和」轉向?
本書特別對談「和這個人談論建築的未來」
●大江匡╳?藤廣(建築家)╳馬場璋造(建築評論家)
●大江匡╳御立尚資(Boston Consulting Group日本代表)
●大江匡╳佐治信忠(Suntory Holdings會長)
建築界「大江語?」
▉建築的本質並不在建築之中。
▉並非「作品」而是「project」、並非「設計」而是「解答」。
▉設計的力量果然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想做出「PLANTEC」的這個品牌。就算創業者不在了,這個設計的DNA也能留下來,在經營者與設計師的世代交替下繼續活下去。
▉不會有想為了得獎而努力的那種想法與欲求。
▉像業主一樣地提出希望與需求,讓大家來一起思考對策。
▉若要落實品質管理的話,那麼或許也有必要讓職人們成為正式公司員工。
▉要讓空間構成產生變化,作出帶有嶄新意義的空間構成是重要的吧。而能夠作出這種成果的重要基礎便是構造的記憶。
思考「為了人所成就的事,建築也是為了人所成立的。」因此一直按照這個標準持續讓事業得以發展,進而將生活變得更好成為大江匡被賦予的使命。
最早將公司名稱訂定為PLANTEC也是為了要對業主負起永續的責任持續到將來,因此放棄冠上個人名字的公司名稱。「想做出『PLANTEC』的這個品牌。就算創業者不在了,這個設計的DNA也能留下來,在經營者與設計師的世代交替下繼續活下去。」大江匡說。
因此,「在PLANTEC所設計的東西不叫做『作品』,而是稱它為『Projec(專案�項目)』。而且也不使用『設計』的這個字眼,而是說『Solution(解答)』。若是為了客戶所做的事情,那麼使用『作品』與『設計』的這些辭彙似乎並不那麼恰當」。雖然閃避著設計的這個辭彙,但大江匡的思想根本之處,直到現在似乎也還保有著設計的初衷。在社會不斷縮小、企業開始重新看待建築的這個變遷的脈絡中,大江匡認為,「設計意義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設計的力量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於是乎不斷思索建築設計今後究竟會往什麼樣的方向走?物的創作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惠庵(1985)�?木村美術館(1989)�?村上開新堂(1990)�?山口蓬春記念館(1991)
?白想居(1991)�?大?Gallery(1992)�???????(1993)�?NACOM(1994)�?細見美術館(1997)�?SANKYO新東京本社大樓(1998)�?Soft Pier Japan Dream Core(2000)�?Akebono Crystal Wing(2001)�?玉川高島屋S?C新南館(2003)�?愛知萬博三井?東芝館(2004)�?Sony City(2006)�?日?Technical Center再構築(2006)�?日?Engineering Center?築(2008)�?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展望施設(2008)�?柏高島屋Station Mall新館(2008)�?First Cabin御堂筋難波(2009)�?南海Terminal大樓改修(2010)�?御用?(2010)�?武田?品工業湘南研究所(2011)�?赤?Business Place(2011)�?Ai-Village(2012)�?Stanley電氣本社大樓(2012)
?
目
錄
009 CHAPTER1 建築家•大江匡到獨立為止[1954—1989年]
010 READING01 從大阪的少年時代到獨立為止
020 INTERVIEW01 「從非表面之和風的「型」出發」
024 PROJECT01木村美術館[1989年]
027 CHAPTER2 作為出發點的「和」[1990—1997年]
028 PROJECT02 村上開新堂[1990年]
032 PROJECT03 山口蓬春紀念館[1991年]
040 PROJECT04 白想居[1991年]
046 READING02 以關鍵字解讀大江匡氏的「和」
050 PROJECT05 大?Gallery[十代大?長左衛門Gallery][1992年]
056 PROJECT06 Fun House[1993年]
064 INTERVIEW02 「老鋪主人所追求的並非守護傳統」
070 PROJECT07 細見美術館[1997年]
077 CHAPTER3 從聖域的脫? [1994-2003年]
078 INTERVIEW03「IT進來的瞬間,確信了2000人的規模也是可能的」
084 PROJECT08 NACOM[矢崎Atlanta 工場][1994年]
088 PROJECT09 SANKYO新東京本社大樓[1998年]
098 PROJECT10 Soft Pier Japan Dream Core[2000年]
104 INTERVIEW 04「若能超越出建築的框架外,就能看見“建築的本質”」
108 PROJECT11 Akebono Crystal Wing[2001年]
112 PROJECT12 玉川高島屋S?C新南館
119 DIALOGUE 特別對談︱和這個人探討建築的未來
119 GUEST01 馬場璋造[建築評論家]、內藤廣[內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巨大的不動產若非創意的就作不出來」
129 GUEST02 御立尚資[Boston Consulting Group日本代表]
「成熟社會所帶來的建築的變貌、5個預言」
137 GUEST03 佐治信忠[Suntory Holdings會長]
「正是全球化的時代才更需要可以合一的場域」
145 CHAPTER4 軟體創造建築[2004年—2008年]
146 PROJECT13 愛知萬博三井•東芝館[2004年]
148 PROJECT14 Sony City[2006年]
158 PROJECT15 日產Technical Center[日產Technical Center赤?門受附新棟、日產Design Center][2006年]
166 INTERVIEW05 「讓對方可以覺得『就是這個吧』而點頭的、突破條件的低層案」--與中村史郎氏的對談
170 PROJECT16 日產Engineering Center增建[2008年]
178 PROJECT17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展望設施[2008年]
180 READING03 組織研究.PLANTEC 2008
188 PROJECT18 柏高島屋Station Mall新館[2008年]
193 CHAPTER5 關係性所帶來的嶄新類型[2008年—2014年]
194 PROJECT19 First Cabin御堂筋難波[2009年]
200 PROJECT20 南海Terminal大樓改裝[2010年]
210 PROJECT21 御用藏[2010年]
216 PROJECT22 武田藥品工業湘南研究所[2011年]
224 PROJECT23 赤?Business Place[2011年]
226 PROJECT24 Ai-Village[2012年]
234 PROJECT25 Stanley電氣本社大樓[2012年]
241 CHAPTER6 下世代領袖所描繪的未來[2015年以降]
242 READING04 組織研究 PLANTEC 2015
262 READING05 實例檢證「Synergy」的催生方法
268 INTERVIEW06 「展望2025年的PLANTEC」--Group Leader座談會
276 [券末] PLANTEC年表
282 結語
288執筆者/報導揭載期號
?
序
序
本書是以建築家大江匡自1985年所設立的PLANTEC總合計畫事務所30週年為契機所做的企劃。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NA)將過去所刊載的訪談報導與建築物的完成報告等,加上全新撰寫的內容所編輯而成。是「NA建築家系列」的第8輯。
書名雖然叫做「PLANTEC」,但正確地來說應該是「PLANTEC GROUP」或「PLANTEC HOLDINGS」吧。2015年3月的現在,在純粹持股公司PLANTEC ASSOCIATES的底下,有PLANTEC總合計畫事務所、PLANTEC CONSULTING、PLANTEC INTERNATIONAL、ASSET FACILITIES、QUALIX、FIRST CABIN的6家公司並列的形式(各家公司的詳細內容請參照P242)。大江氏雖然擔任統合6家公司之PLANTEC ASSOCIATES的代表取締役會長兼社長(董事長/總裁),但6家公司的經營則完全交由個別公司的領導人來自由發揮。
知道作為本書前半內容之80年代後半—90年代的「和的時代」的讀者,或許會覺得大江匡為何會從作家志向轉變為組織志向而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大江氏似乎原本就對於組織帶有很強烈的意識。在和舊識的建築家內藤廣氏對談(P119)當中,大江氏是這麼說的。「想做出『PLANTEC』的這個品牌。就算創業者不在了,這個設計的DNA也能留下來,在經營者與設計師的世代交替下繼續活下去。我想做的是這樣的公司」。
在對談中,也曾經這麼說:「在PLANTEC所設計的東西不叫做『作品』,而是稱它為『Project(專案/項目)』。而且也不使用『設計』的這個字眼,而是說『Solution(解答)』。若是為了客戶所做的事情,那麼使用『作品』與『設計』的這些辭彙似乎並不那麼恰當」。
閱讀了大江氏這樣的發言、以及集團中各公司業務擴大的現象,或者會讓人覺得PLANTEC今後應該會和建築漸行漸遠,而往支援企業經營的方向質變下去吧。然而,在和經營顧問的御立尚資氏(Boston Consulting Group日本代表)的對談中(P129),卻又說出了讓人感到有點意外的話。在社會不斷縮小、企業開始重新看待建築的這個變遷的脈絡中,被問到今後關於設計意義時大江氏做了以下的強烈回應。「我認為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中略)我認為設計的力量果然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雖然閃避著設計的這個辭彙,但大江氏的思想根本之處,直到現在似乎也還保有著設計的初衷。
建築設計今後究竟會往什麼樣的方向走呢。而(物的)創作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在思考著這樣的近未來時,經常都領先他人一步而走到現在的大江氏所做的這一切與發言,想必已給了我們某些答案,並帶來很多的提示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