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推理之外的克莉絲蒂——怎樣的偵探小說值得讀兩遍以上
?
阿嘉莎•克莉絲蒂是舉世公認的推理女王,偵探小說讀者心中永遠的「阿婆」。
「阿婆」這一愛稱,不僅體現了讀者對克莉絲蒂這位推理界前輩的尊敬,也傳神地描繪出她在讀者心中的形象:淫雨不絕的昏暗午後,鄉村別墅壁爐裡的柴火嗶哩啪啦,一位梳著精緻髮型的英國老太太坐在搖椅中,閒閒地端起一杯紅茶,開始講一個關於謀殺的故事……
克莉絲蒂講的故事在全世界長盛不衰,還被一遍又一遍地搬上舞台和銀幕。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她的偵探小說屬於標準的本格推理,此類小說大多圍繞一個核心詭計展開,所有「不合理」和「超現實」的懸念都由它而起,故事終結時詭計破解,讀者在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對故事失去了興趣。總而言之,這類小說不會讓人想讀第二遍,但克莉絲蒂的故事卻是個例外。
就讓我們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例,來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經典的「暴風雪山莊」式密閉空間的殺人案、所有嫌疑人的身份偽裝和謊言、多層誤導,以及絕對出乎意料的解答——每個人都是兇手。從核心詭計的設計而言,從推理過程的嚴密邏輯而言,即使在克莉絲蒂的著作中,《東方快車謀殺案》亦可名列前茅。但僅有這些還不足夠讓它多次翻拍,讓全世界的人們津津有味地欣賞了一次又一次。
我想原因還在於,除了推理,英國老太太的故事講得太有趣味了。
比如,人物。
在克莉絲蒂的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再是完成詭計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階層、有豐富前史和內心糾結的活生生的人,透過各種手法來描寫他們的外貌、對話、習慣和動作等等。按照今天的說法,克莉絲蒂還是一個「地域歧視者」,喜歡用人物的國籍來給他們貼標籤,例如英國人就是死板而講原則的、法國人永遠在自我陶醉、美國人必須是缺乏教養的暴發戶、德國人聽不懂任何笑話,而義大利人呢?用《東方快車謀殺案》裡的話來說:用刀殺人的肯定是義大利人啊!
這些標籤迅速刻劃出人物特徵,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也因此變得更加妙趣橫生,在緊張刺激的情節之外引發讀者的會心一笑。為什麼《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每次翻拍都是全明星陣容?還不是因為人物個個引人注目,哪怕只出場一、兩次或幾句台詞,就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語言。
克莉絲蒂的語言清新簡潔,充滿英國人特有的幽默感。尤其是她寫的對話,堪稱夾槍帶棒的英式對話的經典。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年輕的英國女家庭教師瑪麗•德本漢與比利時偵探赫丘勒•白羅的對話便是句句語帶雙關、火花四濺。
「發生一件兇案對你來說並不稀奇,是嗎?」
「發生這樣的事當然是不愉快的。」瑪麗•德本漢冷靜地說。
「你真是十足的盎格魯撒克遜性格,小姐,你毫不流露感情。」
她微微一笑。
「恐怕我不會以歇斯底里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情。何況,死亡的事每天都有。」
「是的,每天都有。可是謀殺案卻不是每天都有的。」
讀到這裡,我簡直迫不及待想看看好萊塢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中,肯尼斯•布萊納和黛西•蕾德莉的對手戲了,那該是多麼享受的一幕啊。
此外,克莉絲蒂的故事中值得稱道的還有異域風光、人情世故、生活品味……,都被一枝生花妙筆點綴在冷血殺人案中,賦予故事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必須提到。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最後真相中,由十二個自封的審判者對罪犯執行了死刑,完成他們心目中的公正。我們的大偵探白羅決定放過他們,他說:「請容我萬般榮幸地宣佈退出本樁案件……」
每讀一遍《東方快車謀殺案》,我都會被這顆偉大的寬容和悲憫之心深深打動。
以上,便是我從克莉絲蒂的小說所領悟到的:怎麼寫一部可以讓讀者再三品讀的懸疑推理小說,秘訣便在偵探告退之時。
唐隱(《蘭亭序密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