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而言,艱深晦澀的物理學和「美」實在八竿子扯不上關係,本書作者維爾澤克──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卻偏偏從「世界是否具體實現了優美的想法?」這個問題出發,寫了《萬物皆數》這本書。你可能會反應:天啊!是不是又有科學家過於熱衷研究物理到腦袋短路了? 事實上,「美」這個看似相當主觀、只存在於藝術領域中的價值與概念,一再地重現於諾貝爾級的大物理學家的著作中,例如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以「美感」為起點討論物理定律的特性;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的《最終理論》(Dreams of A Final Theory)專章討論物理理論之美,標題即「美的理論」;《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有一章描述楊振寧為「追求科學美感的獨行者」...這些大物理學家對於物理之美的感受與表達,已經構成物理學的一個深厚的傳統,可以回溯到愛因斯坦、馬克士威,甚至被尊為「現代物理之父」的伽利略。 伽利略在他倡議哥白尼天文學的著作《兩個主要世界體系的對話》中,透過對話者之口問:「是否真實的必定就是美的?」 我們恍然大悟,維爾澤克寫《萬物皆數》的目的正是想回答伽利略以降大物理學家念茲在茲的大哉問。然而,之前的那些著作雖然討論「美感」或「美學」在物理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卻集中在物理學內部,似乎預設「物理之美」與「藝術之美」的區分。《萬物皆數》的內容涉及更多藝術,維爾澤克雄心勃勃地想追求「物理之美」與「藝術之美」的和諧,甚至有意識地以一種詩意的語言來寫作本書,以體現內容和表達的一致之美。可以這麼說,維爾澤克雄心地追求「自然之美」、「物理之美」、「思想之美」、「表達之美」和「藝術之美」的大一統──這個雄心表現在他的詩意文字、表現在討論「概念與真實」、「心智與物質」等哲學議題上,也簡潔俐落地表現在「真實?z想」這條公式上──它的意義是「真實」和「理想」(心智中的數學理念)互相趨近、和諧、互補。 為什麼對大多數人深奧難解的當代物理理論會體現出美呢?關鍵在於本書的核心主旨:萬物皆數。更精確地說,是使用簡潔、對稱的數學方程式來表達的自然定律,千錘百煉地通過無數實驗的考驗,精確地吻合了無數經驗,使得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們再現了真實(萬物背後的理),在追求這樣再現真實的過程中,物理學家感受到「減一分則太少、增一分則太多」的美。可是,要談「萬物皆數」這樣的觀念,不能不溯源至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維爾澤克因此從事一個回溯最初源頭,再循著發源以來的歷史順序,為讀者導覽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牛頓、馬克士威、愛因斯坦、諾特等哲學、物理和數學大師的思想。就此看來,《萬物皆數》不僅是一本介紹當代物理理論的書籍,也是一本自然哲學史、物理學哲學、科學形上學的著作。「自然哲學」、「物理學哲學」、「科學形上學」這幾個名詞在此可以看成同義詞,都包含探討萬物最終構成成分的問題。 一言以蔽之,《萬物皆數》是一位諾貝爾獎大物理學家在自然哲學領地裡思辨探險的成果,最後「結穴」於「相信美」這一句鏗鏘有力的三字真言。然而,富饒趣味的是:《萬物皆數》的最後一段卻是「美與不美」的對照,維爾澤克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