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84527
康培莊
劉泰廷,許劍虹
遠足文化
2017年9月06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9869484527
  • 叢書系列:遠足新書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6.8 x 21.5 cm / 普通級
    遠足新書


  • 社會科學 > 國際關係











    ?1970-2017美中台關係發展史?

    台灣問題專家逾四十年精深研究的結晶之作





    推薦序 林濁水

    譯者序

    作者序

    二○○六版前言

    二○一七版前言



    【一、緒論】



    第一章? 北京以飛彈恫嚇台灣,撕裂中美關係(一九九五─一九九六)

    三月危機�解放台灣的歷史重任�國內總統的外交危機�美國國會介入台海危機�以宣傳對抗飛彈�三方各自稱勝



    【二、飛彈危機的前奏】



    第二章? 天安門大屠殺破壞中美關係(一九八七─一九八九)

    槍炮對上筆桿�凜春下的民主運動�祕密外交與冷戰終結�中美隔空交火�台灣隔岸觀火



    第三章? 對台軍售加深中美嫌隙(一九七四─一九九二)

    美援時代的終結�卡特的秘密外交招致批評�「一朵烏雲」的由來�為中國量身訂做《八一七公報》�民主台灣加深兩岸隔閡�美國大選中的難得共識�F-16軍售案考驗中美關係



    第四章? 李登輝訪美,北京強硬派從中得利(一九九五─一九九六)

    一九九五年康乃爾演說�簽證爭議令柯林頓進退失據�中國反李情緒高漲�兩次飛彈危機始末�訪美之行在台灣內部爭論不休



    第五章? 中美為敵,「威脅論」引發激辯(一九九一─二○○一)

    改革開放與伴隨而生的經濟預言�喚醒中國民族主義,打造國家資本主義�反美讀物成為九○年代中國暢銷書�中國威脅論引起正反激辯�《考克斯報告》證實中國威脅非空穴來風



    【三、危機過後】



    第六章? 總統直選,北京指控外國勢力分裂中國(一九九○─一九九六)

    李登輝贏得風光�一場寧靜革命�打造民族意識�超級助選員�民主上的重大突破



    第七章? 柯林頓訪中,台灣問題兩極化(一九九八─一九九九)

    柯林頓式的外交突破�中國式的報導評論�亞洲國家對柯林頓訪中之行冷眼旁觀�禁不起檢視的外交突破�台灣靜觀其變



    第八章? 國會重申《台灣關係法》,保護台灣(一九七八─一九九九)

    《台灣關係法》的由來�鄧小平的兩難�《台灣關係法》催生民主台灣�外交公報鬥國內專法�新法案再度掀起波瀾



    第九章? 飛彈防禦系統介入台灣問題(一九九七—一九九九)

    從攻台到鎖台劇本�軍購不是唯一良方�後冷戰中國的軍事變革�後天打造的命運共同體�轉守為攻,日本重返東亞戰局�美國輿論催生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台灣的戰略盤算



    【四、當下的對峙】



    第十章? 李登輝「兩國論」激怒北京(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德國之聲專訪�兩國論是精心布局下的一著棋�北京恫嚇更勝當年�台北掀起輿論戰�華盛頓不滿李登輝打破現狀



    第十一章? 台灣總統大選產生獨派總統(一九九九—二○○○)

    二十一世紀台灣面臨的第一個交岔口�難以預測的詭譎選情�中國指控李登輝暗助陳水扁�白宮與美國輿論不同調�陳水扁就職演說的妥協和不妥協



    第十二章? 陳水扁在爭議中成功連任(二○○四—二○○五)

    二○○○年開始藍綠對立的民主黑暗期�連宋合璧,捲土重來�中美同聲譴責台灣的麻煩製造者�立法院選舉再度撕裂台灣�《反分裂國家法》讓北京有了自己的《台灣關係法》



    【五、台海風雲再起】



    第十三章? 兩岸衝突的插曲(二○○八-二○一六)

    台灣的國內政治�中國變動中的對台政策�美國「搖擺不定」的對中和對台政策



    第十四章? 關鍵大選後的新台海危機(二○一六)

    獨派政黨掌握政權�中國迅速反制�美國在台灣大選後的對中和對台政策



    第十五章? 結論



    不同的新美中台三方關係�修昔底德陷阱�台灣是中美交鋒的「易燃物」�何種類型的中美戰爭?



    後記(二○一六-二○一七)

    川普勝選為華府權力圈和美國主流媒體上了一課�川蔡通話事件�更盛大的軍演與軍備競賽�中國測試美日防衛第一島鏈�川普不按牌理出牌�中美在北韓等問題上立場相左�失序的世界�美國正在製造新的中美衝突�川普的「一中」與「重返海洋控制」政策

    ?





    作者序



      對任何一本書的讀者而言,瞭解作者的「出發點」有其啟發性,也就是他或她的背景、偏見和看待議題的方式。



      雖然我在美國的中心地帶出生及成長,但到了而立之年,台灣幾乎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在亞洲待了十五年之久,而在所有亞洲國家裡,我在台灣待的時間最長,總共超過五年。一九六三年,我第一次來到台灣。我曾在大學讀中文,並獲得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提供的機會,至台灣繼續進修。我在萬華——台北市的舊城區——落腳,並以一小筆錢從一戶人家承租一間套房。當時的我並未意識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我不會在萬華遇到任何外國人。房東有四個小孩常跟我互動;由於他們之中沒人懂英文,使我的中文進步神速。同時,我在這裡也常聽到台語和日語。



      當時我沒有意識到台灣的經濟即將起飛,政治上開始邁向民主——經濟和民主發展成為台灣所謂的「雙奇蹟」。我有時回想,當時每天穿梭於台北大街小巷的我究竟從這個國家學到什麼。我想到以前某位大學時期的教授曾說過……台灣是一座經濟「荒漠」,永遠不可能遍地開花,因為其人口密度太高——每當我身處人擠人的地方時,總是想起這句話。除此之外,台灣幾乎沒有天然資源,資金貧乏(並且無法扭轉此一情勢),其政府也在一九四九年內戰失利後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我的教授真是錯得一塌糊塗!



      台灣擁有最重要的資源——人才。由於台灣人聰明、勤奮,並積極儲蓄,因此當其開始發展經濟時,台灣擁有充裕的資金。國民黨政府從內戰的挫敗中學習,並大刀闊斧地改革,其中包括經濟私有化(就許多重要的工業仍屬國有而言,台灣採取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和政治民主化(雖然此發展剛開始主要以地方政治為主,並以漸進的方式推進)。



      我也從課堂上學到,發展中國家必須提防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他國,而資本主義模式會導致收入和財富不均。台灣顯然是個例外。在台灣於全球貿易市場上大發利市,並把過半的出口集中在美國的同時,過度依賴並未成為大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經濟成長的速度快到勞動市場供不應求,因此財富不均也未演變成嚴重的問題。因此,台灣的發展經驗否定了上述兩個概念。然而,其中我學到的一件事正確無誤:當人均收入攀升到某種程度後(通常是五千美元),民主化會隨之而來。若人民開始爭取民主,而絕大多數人也會因此得益的話——例如台灣的情形——上述經濟和民主發展的關係確實有說服力。然而台灣與美國之間的緊密往來也是台灣得以邁向民主的關鍵因素。美國不僅是台灣的楷模和守護者,也是每年台灣留學生負笈千里的目的地。



      雖然我在完成台灣的課程後即返回美國,但是三年後,我接受淡江大學的邀請,返回台灣教書。一九七九年我返回美國並與另一位作者共筆,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專著《兩個中國的糾葛》(A Matter of Two Chinas)。我開始對美國的對中和對台政策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華盛頓與台灣斷交,並把大使館遷至北京。然而,美國國會採取行動──推出《台灣關係法》——透過立法確保美國和台灣能繼續保持有意義的外交往來。在這本書中,我試著討論此一情勢可能會如何發展。



      我也對台灣的選舉感興趣;選舉是我在台灣留學和任教時特別感興趣的議題。我曾目睹台灣民眾熱烈參與地方選舉。這使台灣的地方政治逐步完成民主化。地方政治的發展進而孕育出台灣的「草根式民主」。國民黨和台灣民眾皆意識到,若台灣希望能繼續在國際政治中保有正當地位,其必須完全落實民主。一九八○年——美台斷交的翌年——蔣經國籌劃了一場競爭激烈的全國大選。這場選舉充滿活力,並成為政府領導層開始民主化的起點。蔣經國在策劃這場選舉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使台灣首次的全國大選有時候也被稱為「由上而下的民主化」。一九八三年,台灣再次舉行了全國大選;一九八六年,具競爭力且可望與國民黨一較長短的民進黨成立。民進黨的出現使該年年末的選舉變成兩黨的競局。



      一九八四年,我和來自台灣的學者陳博中(George Chen)共同撰寫《台灣的選舉: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和民主化》(Taiwan’s Electio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在書中討論台灣民主的早期發展。一九八八年,我繼續寫了《無聲的革命:台灣的政治發展》(A Silent Revolu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兩年後,我完成了《台灣:民族國家或省分?》(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並交付出版社發行。我在書中討論台灣的地理環境、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外交和國防政策等,並試著回答一個「大哉問」:究竟台灣是個國家,還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由於該書廣受好評,因此出版社希望我能推出再版。出版社之後向我透露,在一系列談論台灣的英文書籍當中,《台灣:民族國家或省分?》是第一本再版的專著。其第六版於二○一三年問世。



      一九九一年,我完成了《中國外交:華盛頓-台北-北京》(China Diplomacy: The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我在書中回顧那些支撐美國對中暨對台政策的官方文件,並試圖說明這些文件產生的背景和過程,以及其代表的意義為何。一九九二年,某間頗負盛名的出版社請我執筆《台灣歷史字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作為其國別系列叢書的一部分。我應邀執筆,並於隔年出版。我也陸續更新此書的內容,並於二○一五年推出最新的第四版。

    興趣驅使我持續就台灣的民主發展和兩岸關係筆耕不懈──



      曾於一九九七年前每年固定出版一本專書。一九九七年,台灣政府授予我國際交流獎(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ward)的殊榮。我偕同妻兒赴台北領獎,並順便參加國慶大典,與李登輝總統和其他政府高層見面。在世紀之交時,我寫了《台灣的政治奇蹟》(The Taiwan Political Miracle)和《當台灣面向新世紀:政治和外交事務文集》(As Taiwan Approaches the New Millennium: Essay on Politics and Foreign Affairs),並再版了《台灣:民族國家或省分?》一書。



      至此,中國已在鄧小平的市場資本主義和台灣模式的根基上經歷二十年的超高速經濟成長。兩岸關係有所緩和,進而帶動雙邊貿易;台灣錢大量流入中國,而觀光客和台商也大批湧入中國。然而,兩岸榮景的背後仍有一絲隱憂——台灣似乎愈來愈依賴中國,而兩岸的政治死結也愈來愈難解(也許是無解)。面對中國,台灣民眾的心中充滿許多矛盾。兩岸盤根錯節的關係還有一個軍事面向。一九九五年,在李登輝赴美宣揚與北京立場(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完全衝突的台灣法理獨立主張後,中國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演習還以顏色,導致台海爆發危機。美中因此於一九九六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劍拔弩張。李登輝當時競選連任;中國對他恨之入骨。



      兩岸關係在陳水扁於二○○○年上任後更是急轉直下。在中共眼裡,陳水扁和民進黨代表「分離主義份子」,他們不僅刻意觸怒中共高層,同時也威脅把美國捲入兩岸的爭端——某種程度上猶如一九五○年代在金門和馬祖一觸即發的準戰爭。二○○二年,我主編了《風雨下的台灣:陳水扁政府文集》(Taiwan in Troubled Times: Essays on the Chen Shui-bian Presidency),並在書中診斷當時冷若冰霜的兩岸關係。我也在隔年出版《鞏固台灣民主》(Consolidating Taiwan’s Democracy)一書。



      二○○六年,我出版了《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三十年的深度觀察》(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並在書中回顧一九九五到九六台海危機及其後續效應。當時美中明顯具備開戰的要素,唯獨欠缺點燃台海戰火的東風。事實上,台灣海峽被喻為全球情勢最緊張的熱點。雖然危機的狂瀾終究退去,但暗潮依然在台海的深處流動——下一場危機很有可能更驚心動魄。



      我在二○一○年出版了《審視台灣民主:陳水扁時期以來的政治發展》(Taiwan’s Democracy on Trial: Political Change During the Chen Shui-bian Era and Beyond)和《國民黨重拾權柄》(The KMT Returns to Power),並於二○一三和二○一五年接連再版了《台灣:民族國家或省分?》和《台灣歷史字典》。近年,我把心力分散在專著、期刊論文和部落格文章上,討論二○一四和二○一六年的選舉和當下的政治氛圍。我目前正在撰寫一本關於民進黨於二○一六年重新執政的專著。



      我共寫了二十六本關於台灣的專書,其中包括與他人共筆或合編的專著,以及部分專著的第二、三、四、五、六版。回顧過往——台灣歷經經濟和政治奇蹟,兩岸關係經歷起起伏伏,美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等——我很慶幸自己在這段期間曾生活在台灣,並對這個特殊的地方產生學術研究的興趣。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