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氣候變遷,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二版)

歷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氣候變遷,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42279
布萊恩.費根
黃中憲
野人
2017年9月0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842279
  • 叢書系列:地球觀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地球觀


  • 自然科普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天文觀測/氣象

















    看歷史上的大暖化,

    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千年前的氣候變遷,

    又如何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





    推薦序 過去的未來:人類迫在眉睫的天誅(李匡悌)

    推薦序 以古鑑今窺未來(許晃雄)



    序章 歷史上的大暖化

     地球上諸多社會的興衰,都受到中世紀升溫現象的影響。在氣溫較高的那幾百年間,氣候既造福人類,也危害人類。這段時期為人類如何因應氣候危機提供了諸多借鏡,揭示了氣候帶來的機會與浩劫,間接促成了現今文明版圖的配置。



    第一章 暖化時期

     中世紀溫暖期大大造福了歐洲,使其寒冬褪去、夏天延長,農作從勉強溫飽到豐收富饒,邁入了璀璨的中世紀盛期。



    第二章 窮人的斗篷

     中世紀溫暖期降臨,使歐洲的冬夏對比不再鮮明,冬天變得較暖和,作物生長季變長,夏天更熱,並促進人口成長、城鎮興起、農業改革、漁業興盛、森林砍伐與戰爭,為歐洲帶來嶄新的面貌。



    第三章 上帝的連枷

     歐亞之間的大草原綿延不絕,為策馬奔馳的蒙古軍鋪路,一路向西,眼看歐洲就要納入蒙古囊中,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卻班師回朝……若乾旱未及時終止,說不定蒙古帝國就能併吞歐洲。



    第四章 摩爾人的黃金買賣

     一千年前,身為黃金貿易賣方的摩爾人調整其社會,累積預測氣候的知識、組織祕密會社,以因應沙漠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兼有耐旱的駱駝,使伊斯蘭世界與西非之間的黃金貿易異常興盛,一場遍及全球的黃金貿易就此展開。



    第五章 伊紐特人和卡魯納特人

     中世紀溫暖期帶來較暖和的冬天,使斯堪地納維亞的穀類生長季變長,北方海域的結冰狀況也有改善,北極區浮冰群往後退,古斯堪地納維亞人開始冒險遠離海岸,前進北極區,遇上了白令海峽的伊紐特人,從而促成兩個世界的短暫相遇。



    第六章 超級大旱時期

     中世紀溫暖期期間,美國西部飽受超級大旱蹂躪,陷入貧乏和苦難,莫哈韋沙漠和「大盆地」變得不宜人居。矮松果減產、食物取得變得較不易、營居群只在走路可取得水源的範圍內搜尋食物;食物爭奪變激烈,社會關係緊繃。然而,靠著搜尋食物與水源分布的知識,他們存活了下來。



    第七章 橡實與普埃布羅人

     漫長而一再降臨的乾旱,讓加州與「大盆地」的橡實大量減產,楚馬什人以漁獲彌填補食物短缺;美國西南部查科峽谷的普埃布羅人,則選擇遷居他處,原先建造的神聖殿堂,淪為斷垣殘壁。



    第八章 水山的統治者

     在遙遠南方的中美洲,古馬雅文明正值巔峰。不幸的是,中世紀溫暖期的乾旱降臨,帶來慘不忍睹的破壞,造成數千人喪命;沒有雨水,馬雅人高聳的水山形同虛設,盛極一時的文明局部土崩瓦解,十室九空。



    第九章 齊莫爾王國君主

     就在怎麼看都不可能誕生文明的秘魯北部海岸,千百年間,接連有數個富裕國度興起。齊莫爾王國就是其中之一,靠著農耕、捕魚與長距離貿易,齊穆人化解了乾旱與艱困環境帶來的衝擊。



    第十章 迎風航行的玻里尼西亞人

     中世紀溫暖期期間,太平洋東部沿岸許多地區氣溫升高,陷入乾旱;與此同時,海上卻吹起罕見的西風,玻里尼西亞人因而得以向東航行,登上杳無人煙的玻里尼西亞諸島,更在最偏遠的復活節島上,立起神祕的巨石像。



    第十一章 飛魚海洋與吳哥窟的覆滅

     一千年前,南亞、東南亞,還有從尼羅河到中國的印度洋沿岸地區,有數百萬人生活在季風及季風與聖嬰、反聖嬰的複雜關係的擺布之下,造成尼羅河洪水水位降低、東非乾旱、西南季風強勁及印度洋航海路線改變。東南亞的高棉則建造了一個脆弱的人工環境,碰上季風區必然發生的超大旱澇,一旦受損即無法翻修,以致無法永續運作,宏偉的吳哥窟最終埋沒於荒煙蔓草之間。



    第十二章 中國之患

     漫長的乾旱、不規律的季風雨與突如其來的洪水,經常將糧食和生產糧食者摧毀殆盡。七千多年來,八十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華北人民苦難的淵籔。在此,全球氣候力量左右了中世紀中國社會的禍福。



    第十三章 無聲的大象

     漫長乾旱是中世紀溫暖期潛伏的無聲惡徒,它是氣候房間裡的無聲大象,而不可測的南方震盪活動,則是這頭野獸破門而出的因素。一千年前的世界,全人類抱著保守的心態過活,敏於提防氣候變化的危險。中世紀大暖化的歷史提醒我們,人類最大的資產乃是善用降臨眼前的所有機會,迎向充滿挑戰的未來。



    ?





    推薦序



    過去的未來:人類迫在眉睫的天誅




      廿一世紀的考古學研究應該在現實社會中引發正面積極的影響,否則這門學問的意義就顯得貧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如同學習歷史或考古,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於了解歷史事件的內容,抑或考古遺址出土文物的遺留。相反的,我們希望藉由歷史事件或考古遺留來學習過去人類在過往環境中所表現的生活經驗,作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參考。布萊恩.費根的《歷史上的大暖化》不僅揭露了中世紀(八到十三世紀)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人類生活的歷史事實,更把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精義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書裡邊也明確地告訴讀者,理解氣候變遷和人類社會的關係需要氣候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人口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等人的通力合作,說明了科際整合的研究模式才能對人類社會文化的演化過程提供更深入的認識。



      湯恩比(Toynbee)曾經說過:「一個社會的命運和他們如何解決問題有關。」從這個說法來思考費根在本書中述及的每一個考古遺址,伴隨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變化是促使人類社會文化改變的重要因素,讀者就能夠意識到八至十三世紀全球各地歷史文化發生變化之影響因素、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導致社會崩解的關鍵。事實上,中世紀的暖化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利弊互見;從各地的案例中可歸納出不同的因應之道,這些正是有關當時社會如何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最明顯的是,無論哪裡的氣候發生變化,「遷移」似乎是最直接和自然的反應。北極地區伊紐特人和古斯堪地納維亞人的相遇、大洋洲南島語族隨著季風散布到各地大小島嶼上,再如北美西南地區的印地安人面對乾旱問題時,「彈性變遷」和「機動遷移」便是自然而然的因應措施。



      其次,許多社會透過生態系統的規畫管理,解決環境資源受氣候影響所衍生的問題,諸如可耕地的擴大和開發、水資源的分配和管理、農業技術的發明和提升,都能在中國華北、高棉吳哥、北美西南、中南美洲,甚至埃及地區的案例中不辯自明。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從書中述及的事件中,發現不乏社會將各自的結構和組織更加系統化和複雜化的例子。為了解決自然資源受氣候影響所造成的短缺,同時為了顧及社會資源的分配,於是乎從整體社會系統的功能著手,試圖營造比較周密的組織和規範,讓社會生命得以延續。



      雖然早期人類似乎都懂得應付氣候變遷時的困頓,但目前所看到的例子,卻呈現出當時那些「文明」古國一個接著一個崩潰。導致社會瓦解崩潰的因素,也許正應驗了賈德.戴蒙《大崩壞》書中所提及的,有的社會在環境變遷產生問題時,一直沒有心理準備;或者問題已經發生,卻沒有感覺到問題存在。比較令人不解的是,有些社會即使發現問題,但礙於各種託辭,甚至不嘗試去解決問題。當然,最遺憾不過的,便是那些曾經嘗試過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卻終究抵不過惡劣環境而失敗的社會。最值得注意的是費根在末章指出的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悲劇。不只是殷鑒不遠,也絕不是杞人憂天。因為隨著環境變化,危害事實的後果便每下愈況,暗示著越發不可收拾的未來。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想法過於悲觀;老天爺是公平的,風水總會輪流轉,就好像中世紀的暖化或者近半世紀的聖嬰現象,並非全世界在同一時間一起遭受氣候變遷引起的自然災害。東邊飄雨西邊晴的自然現象不正解讀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造化嗎?情況或許幾分若合符節,只不過應該正視的是,全球自然資源的分配,應建立在以整體人類社會共享、共存和共榮的精神與態度上來考量,否則就像書中所言:「未來幾世紀的戰爭,不是為無意義的民族主義、宗教或民主原則而打,而是為水資源而打……」


    李匡悌(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人類學博士)




    其 他 著 作
    1. 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