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我姊姊。」母親說。「答應我,如果你到烏克蘭,你會找到我們的家人。我希望你回來告訴我,那裡發生了什麼事。答應我!」
「我答應妳。」
「我只剩下這個。」母親把一本包著皮革的老相簿交給我,還有一個裝著泛黃、破碎信件的信封,以及一把鑰匙……
###
二?一四年,當烏克蘭發生戰爭,作者梅奇克親赴當地,見證並訪談多名在戰火下的人們,以他們的生活細節,拼湊出戰爭的面貌。
然而,本書所講述的,不只是戰爭和獨立廣場抗爭,而是烏克蘭長久以來的國族歷史,以及烏克蘭人民錯綜交纏的命運。書中寫到了頓巴斯的礦工、克里米亞的黑道、基輔的墓園設計師、志願軍與戰俘、獨立廣場的抗爭者、總統波洛申科的巧克力工廠中的員工、難民收容所中的女人與小孩……
除了當下發生的種種,梅奇克也透過他的家族歷史與生命軌跡,訴說烏克蘭交織纏繞的現實,看見社會與政治中的所有分隔,以及這些分隔從何而來:有人親烏,有人親俄,有人離開故鄉,有人留下,有人信仰未來,有人懷念過去……作者以社會全像與家族史雙軸交織的寫法,生動呈現了現今烏克蘭的樣貌,以及不可知的未來。
本書特色
臺灣與烏克蘭之間,長期以來缺乏理解與交流,然而,如對兩國的歷史、情勢與困境稍作比較,其實就能發現許多相似的經驗與軌跡,這也是我們認為本書值得引進臺灣的主要原因。
而本書值得為臺灣讀者閱讀的理由,可分述如下:
@面對強權,一個尋找自身定位與路線的國家
烏克蘭的歷史淵遠流長,然因位處俄羅斯跟歐洲的中介,即便在蘇聯解體後得以獨立,卻始終有著「擁抱歐盟」或「依靠俄羅斯」的路線之爭。在面對強權時是要維持自己的主體性(包括文化)還是該堅決抗拒,就烏克蘭的狀況而言,由於俄羅斯的實質干預與占領,這已非意識形態上的競爭,而是國家安全實質上的危機。
處境如此艱難,烏克蘭人卻還是在困境中努力向前,希望世界能看見烏克蘭真正的樣貌,希望世界知道:烏克蘭不是俄羅斯的附庸,烏克蘭就是烏克蘭,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與語言,而烏克蘭人為此不惜繼續作戰。這樣的熱情與堅持,使人動容,也能讓人理解民族主義的趨力,如何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作用。
@複雜的故鄉與認同
在烏克蘭,以烏克蘭語為母語的烏克蘭族和俄語為母語的俄羅斯族間,一直存有夾纏不清的族群矛盾,該國的政治也因此嚴峻情勢而動盪、撕裂。族群交會之地的衝突與共生,居住在族群交界處的跨族裔人士多元而混亂的認同,是烏克蘭一直以來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普世難解而恆常的議題。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出任何答案,但其中的掙扎與混亂,能夠引起有相似生活情境的讀者強烈的共鳴與感動,一如生在臺灣的我們所面對與遭遇的種種。
@作者本身的創作能量與代表性
本書作者伊戈爾•T•梅奇克(Igor T. Miecik)是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多年來遊歷多個前蘇聯國家,收集書寫了諸多見聞,對於東歐相關問題有深厚底蘊,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君。他的報導曾得到Grand Press、國際特赦組織、波蘭記者協會等頒發的獎項,而14:57 do Czyty Reportaze z Rosji(14:57到赤塔的火車)更在2013年被提名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獎。以梅奇克的寫作功力以及地位,是值得引進國內並加以推廣的作家。
@精彩的報導文學寫作與典範
隨著諸多新網路媒體的產生,報導文學近年在臺灣(再度)成為書寫新風潮,然而何謂「好」與「符合新聞報導價值」的報導文學則有不少討論。本書以多面相的事實切片與角度,共構出在廣場革命後烏克蘭的全象。作者讓文字技巧退到最後,而讓受訪者的故事、想法與觀點呈現紙上,回應了本書一以貫之的主軸:革命之後,這個國家的樣貌是什麼?而什麼又是烏克蘭?其駕馭複雜歷史問題的架構能力,及保有真實性、新聞價值與閱讀流暢之間的分寸拿捏,除了帶給讀者精彩動人的閱讀感受,也可作為新聞書寫的參考文本。
@共產革命一百年的凝視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俄,一九二二年更進一步聯合周邊國家成為蘇聯,烏克蘭也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百年來的糾葛繼續在這些重新獲得獨立的東歐與中歐國家上演。何為社會主義人或蘇聯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在《二手時代》當中的主題。一百年前的共產革命與二十多年前蘇聯的崩潰,都深深影響著世界局勢,這些餘波也仍在這些國家不斷上演,烏克蘭的例子將做為我們理解共產革命一百年意義的窗口。
@精彩的報導文學寫作與典範
隨著諸多新網路媒體的產生,報導文學近年在臺灣(再度)成為書寫新風潮,然而何謂「好」與「符合新聞報導價值」的報導文學則有不少討論。本書以多面相的事實切片與角度,共構出在廣場革命後烏克蘭的全象。作者讓文字技巧退到最後,而讓受訪者的故事、想法與觀點呈現紙上,回應了本書一以貫之的主軸:革命之後,這個國家的樣貌是什麼?而什麼又是烏克蘭?其駕馭複雜歷史問題的架構能力,及保有真實性、新聞價值與閱讀流暢之間的分寸拿捏,除了帶給讀者精彩動人的閱讀感受,也可作為新聞書寫的參考文本。
@共產革命一百年的凝視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俄,一九二二年更進一步聯合周邊國家成為蘇聯,烏克蘭也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百年來的糾葛繼續在這些重新獲得獨立的東歐與中歐國家上演。何為社會主義人或蘇聯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在《二手時代》當中的主題。一百年前的共產革命與二十多年前蘇聯的崩潰,都深深影響著世界局勢,這些餘波也仍在這些國家不斷上演,烏克蘭的例子將做為我們理解共產革命一百年意義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