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成長的真正滋味
──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鹿苑長春》(The Yearling) 於一九三八年出版,隔年就榮獲普利茲小說獎(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至今依舊像八十年前問世時那樣引人注目。作者以描繪原野鄉間景色之美來鋪陳並襯托樸實粗野的智慧,使得故事趣味倍增。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八?年代動物繁多、植物叢生的中佛羅里達州偏僻鄉野,那時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不久。作者勞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半開化空間,墾荒者生活在「弱肉強食,不殺就餓」的世界裡,日日為三餐不停努力,周遭的所有大小動物都可變成食物,但也得面對一些較為凶惡動物的侵襲與反撲。天然生成的野生植物和人類自行栽種的植物都是不可或缺的食材,難怪書中的裘弟一家人一直在尋找各種可以果腹的食物。其實他們每日面對的覓食工作同樣會困住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然而這家人卻認命認真的與腳踏的土地共生共存,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
如何在荒野中存活?
整篇故事強調的是裘弟和他的父母。潘尼充分了解荒野的生活方式,深信「生活是美好的──非常美好,但並不安逸」。他追求的是「林中的平靜與孤獨」。他仁慈文雅,對孩子有些放任。相對的,他的妻子奧菈是個講求實際、比較嚴苛的人。多次的孩子夭折後,她淡然接受命運。細讀全文,不難發現作者並非書寫傳奇,而是刻畫生命,認為生命永遠可以承擔另一次的細察和考驗。
擊敗一群餓狼、在沼澤中與鱷魚角力、與小熊喧鬧嬉戲、用剛剛殺死的母鹿身上的肝來解被響尾蛇咬傷之毒,這些全是裘弟一家人生活在佛羅里達長滿灌木林地的一天工作。然而「經常屏息瞪眼觀察鳥獸花木、風雨日月的自然奇蹟」的裘弟,並不滿足於這種驚駭的生活困境,以及與父母一起的安逸舒適的家居日子。為了減輕寂寞孤獨,他想要一隻能與他分享寧靜沉思時刻和玉米麵包的寵物。他如願了,得到一隻未滿一歲、喚作「旗兒」的活潑小鹿。然而一年的生命教育、嬉戲作樂的日子、令人痛心的艱難抉擇也隨著旗兒長成而來。旗兒持續吃掉一家人冬季的主食玉米時,裘弟便被迫必須在家人與寵物之間做重要的抉擇。後來甚至離家出走,裘弟體會飢餓、孤獨和恐懼的滋味。他歷經艱辛,接受不同程度的考驗。儘管裘弟的父親希望保護他免於鄉間生活的困苦,裘弟發現成長不像他想像中那樣簡單:「活著,不是為了過去的悲傷,而是為了未來的焦慮。」他返家後,便開始學習承擔。
旗兒提供不同的生活里程碑給裘弟,促使他慢慢邁向成人之路。但是人只有完成每日的生活義務是不夠的。人有時候還必須努力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期待。這本書的後半部舉例說明了犧牲如何牽動著痛苦,不論大小都不例外,因為真愛有時候確實會傷人。但裘弟唯有經過這種痛苦和熬煉,才能從少年蛻變為成人。
除了巴克斯特一家人外,本書還有許多美好的角色。佛瑞斯特一家人,尤其是草翅膀和勃克,讓人了解生活在如此艱辛環境的滋味,鄰居與家人彼此是何等的重要。讀者在潘尼和裘弟外出購買日常用品時,瞥見了城鎮的一般生活,並且在他們去拜訪哈托婆婆和奧利佛時,同時對照了城鄉的異同。
墾荒故事中的生命成長
這是一本紀錄早年墾荒年代庶民生活的好書。書中角色過的是險峻的日子,每天都得面對極為嚴苛的生命考驗,但絕大多數的人嚮往的卻是純淨、樸素、踏實的生活。整篇故事情節緊湊感人,不斷流露人性善惡的不同層面。由於缺少現代文明產品的汙染,他們活在充滿不同色彩、味道、聲音的空間。這些在荒野上日夜不停墾荒的英雄的一舉一動,都是促成後來美國成為世界強國的主因之一。
墾荒故事除了為先人先賢立傳外,同時還激勵年輕人開疆闢土的雄心大志,描繪的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必須坦然面對的坎坷、見聞、喜悅、苦惱、困惑、得失等等。美國優秀的少年小說一向不缺這類勵志作品。蘿拉•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的「小木屋系列」曾先後獲得五次紐伯瑞獎,首次得獎是在一九三八年。伊麗莎白•喬治•史畢爾(Elizabeth George Speare) 的《海狸的記號》(The Sign of The Beaver) 也是同類型的作品,但到一九八一年才問世。
孩子與動物互動的故事可說是這類成長故事的延伸。威爾森•羅斯(Wilson Rawls) 的《野地獸歌》(Summer of the Monkeys, 1976) 寫的是男孩小傑和從馬戲團逃走的二十九隻猴子的故事,與《鹿苑長春》所訴求的不盡相同。他的另一本書《紅色羊齒草故鄉》(Where the Red Fern Grows, 1961 ) 是《鹿苑長春》的同類書,故事重心強調孩子與兩隻小獵犬之間的互動。然而就文學作品的深度與寬度來說,《鹿苑長春》遠遠超過《紅色羊齒草故鄉》。
另外,派克(Robert Newton Peck) 的《不殺豬的一天》(A Day No Pigs Would Die,1972 ) 的情節,倒是與勞林斯的這部名著有異曲同工之處。故事中的主角「我」幫鄰居接生了小牛,鄰居送他一隻小豬,「我」便有了自己的寵物。這隻小母豬長大後,無法發情交配,而且吃得太多,沒法再把牠當寵物養,擔任殺豬工作的父親決定把牠宰殺當食物。那一年秋天,蘋果收成不好,父親又沒獵到鹿,「我」別無選擇,只得當殺豬的幫手,「我」整個崩潰了。在整個殺豬的痛苦過程中,「我」終於能體會父親「當一個大人得做必須做的事」的難處,也了解成長的不易。感情在父子彼此體諒疼惜中交流。兩本作品出版時間相隔三十四年,但在藝術成就上,後者依然無法趕上前者。
多識魚鳥獸草木之名
勞林斯於一九二八年因繼承母親遺產遷居佛羅里達,以後的作品全以她的居處為主要背景,《鹿苑長春》當然不例外。細讀這部作品,我們對她熟悉當地風土民情的程度不得不佩服。舉凡四季變化、動植物消長、城鄉生活、人情世故,她信手拈來,有如真實影像浮現眼前。她力求運用具體的文字去形塑她的感動,同時也傳達給讀者。這本作品讓我們深刻體會「優秀的作家一定書寫他最熟悉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涵。孔子相信學詩可以「多識魚鳥獸草木之名」。讀詩有這種功能,讀小說又如何?細讀《鹿苑長春》也一樣能「多識魚鳥獸草木之名」,因為這本厚實的好作品確實能讓讀者感受到事物,給讀者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不是僅僅知道而已。細讀這本作品並不只是為了追求新奇的感受,而是希望透過新奇的感受,使自己從對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感奮起來。細讀這部經典作品的感受,或許可以歸納成下面幾句話:生命的真義在於永不屈服;面臨抉擇時要懂得如何取捨;親情是生命獨一無二的永恆支柱。
重訪經典
近六年來,國語日報出版部一直默默的在進行「重訪經典」計畫,至今已出版了《柳林中的風聲》、《愛麗絲夢遊奇境》、《愛麗絲鏡中奇遇》、《綠野仙蹤》、《祕密花園》、《彼得潘》、《小木偶皮諾丘》等重量級經典好書,深獲好評。這些版式新穎的重譯作品加上精美的插圖,使得許多熟讀西方經典的讀者為之雀躍三尺。《鹿苑長春》全譯本的出現更是錦上添花。全書譯文流暢典雅,值得大小讀者細讀再三。全書以一百四十多年前的美國佛羅里達中部為背景,它挖掘了人性善惡的轉化,宣揚了永恆親情的偉大。
書中裘弟和旗兒的互動經過更讓喜愛寵物的孩子深思一番。在細讀過程中,相信他們將逐漸體會成長的真正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