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10332
薇兒.麥克德米
楊佳蓉
馬可孛羅
2017年9月02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510332
規格:平裝 / 360頁 / 21 x 15 x 2.5 cm / 普通級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18歲~60歲
分
類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歐美懸疑/推理小說
同
類
書
推
薦
新編賈氏妙探之(8)黑夜中的貓群
新編賈氏妙探之(7)變色的色誘
新編賈氏妙探之(6)變!失蹤的女人
新編賈氏妙探之(5)一翻兩瞪眼
暗夜爍光【首刷限定作者印刷簽名扉】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最後的房子
禮儀師的黑色幽默日常:難以描述的死亡現場實況!!
刺殺騎士團長 第一部 意念顯現篇(平裝)
刺殺騎士團長 第二部 隱喻遷移篇(平裝)
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 The Red Market
秒速五公分 1
內
容
簡
介
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最前線
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家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曲折旅程,將是你聽過最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面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第一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家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家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最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科學。」在安全、控制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回應被害人家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向──例如,專家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致庭審結果迥異。
麥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合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家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最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最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 各方推薦讚揚 ★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洪宏嘉(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孫家棟(台大法醫所所長)
陳浩基(推理作家)
黑米(電視劇《鑑識英雄》編劇)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副教授 陳用佛 審定
目
錄
前言
第1堂課 犯罪現場
第2堂課 火場調查
第3堂課 昆蟲學
第4堂課 人體解剖學
第5堂課 毒物學
第6堂課 指紋
第7堂課 血跡與DNA
第8堂課 法醫人類學
第9堂課 臉部重建
第10堂課 數位鑑識
第11堂課 犯罪鑑識心理學
第12堂課 法庭
結語
致謝
部分參考書目
插圖版權
序
前言
我們今日認知的司法面貌並非總是講求公正。以證據為基礎來審判是個相對新穎的概念。數百年來,許多人遭到控訴、獲判有罪僅是因為他們地位低下;因為他們不是本地人;因為他們或是他們的妻子亦或他們的母親擅長使用藥草;因為他們的膚色;因為他們與不恰當的對象發生性關係;因為他們在錯誤的時刻出現在錯誤的地點;或者沒有任何理由。
改變這一切的契機是世人愈來愈了解犯罪現場蘊含了各種管用的資訊,出現了許多新興科學幫助科學家解讀這些資訊,將之呈現在法庭上。
十八世紀科學發現的涓涓細流在十九世紀淹起大水,不久,許多實用的分析方法走出了實驗室大門。妥善調查犯罪現場的概念漸漸引領風潮,早年的某些警探急著找到證據,為他們手邊案件的推論背書。
鑑識科學──可以視為合法證據的一種樣貌──因此產生,科學家很快就發現許多學科都能支援這項嶄新的調查真相方法。
某個早期的例子將病理學以及現在稱為文書鑑定的學門融為一體。一七九四年,艾德華.柯蕭(Edward Culshaw)被人往腦袋開了一槍,死於非命。當時的手槍是從槍口填彈,再塞入一團紙球固定槍管裡的子彈與火藥。外科醫師驗屍時,從彈孔中取出那團紙球,攤開來一看,發現是樂譜的一角。
從嫌犯約翰.湯姆斯(John Toms)的口袋裡搜出一張樂譜,撕破的角落與堵住槍管的紙球完全吻合。在蘭卡斯特的法庭上,法官宣判他犯下謀殺罪。
我可以想像因為體驗科學發展讓法律更加正義的人有多興奮,科學家協助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將合理懷疑變成篤定。
以毒藥作為例子,數百年來,藥物一直是殺人的好方法,可是在缺乏可靠的毒物檢測狀況下,幾乎無法證實。然而,這個情勢即將逆轉。
即便是最早的階段,科學證據的分析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十八世紀晚期,有人發明了偵測砷的方法,不過只能驗出大量的砷樣品。之後,這項檢驗經過改良,效果更好,這得要歸功英國化學家詹姆斯.馬許(James Marsh)。
一八三二年,一名男子受控在祖父的咖啡裡加入砷毒,將其謀殺,檢方找來馬許擔任化學的專業證人。他檢驗了懷疑含毒的咖啡,查出其中含有砷。然而等到呈上法庭時,分析的樣品已經變質,因此無法得出明確的分析結果,縱使嫌疑重大,被告依舊逍遙法外。
但這個挫折沒有阻撓追求新知的專家。詹姆斯.馬許是優秀的科學家,他把這次的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動力。在法庭上飽受恥辱的經驗促使他發明出更精良的檢驗方法,最終的成果威力龐大,就連微量的砷都能驗出。這招將許多對鑑識科學一無所知的維多利亞時代囚犯送上絞刑臺,至今仍舊管用。
鑑識科學的故事闡述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漫漫長路,是數千犯罪小說的題材。我以此書說明要如何應用科學手法解決犯罪案件,並不是因為鑑識科學人員有多麼慷慨付出時間與知識,而是因為他們的成就扭轉了世界各地法庭的判決。
我們這些犯罪小說家總喜歡宣稱這類作品歷史悠久,早在聖經中就有諸多橋段:伊甸園裡的欺瞞;該隱殺害弟弟亞伯;大衛王謀害烏里亞。我們努力說服自己,莎士比亞是我們的同業。
但事實上,犯罪小說是在以證據為基礎的執法體系建立之後,才逐漸成形。在這個領域擔任先驅者的科學家與警探為我們留下許多贈禮。
從以前開始,科學能幫助法庭,法庭也能把科學家推向更高峰,雙方都是體現正義的關鍵。為了此書,我與頂尖的鑑識科學人員談起這門學科的歷史、現實狀況以及未來展望。我爬上自然史博物館最高的塔上尋找蛆蟲;我回溯親身體驗過的劇烈猝死;我曾經捧起某人的心臟。這段旅程使我敬畏不已,科學家告訴我們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路途往往顛簸不已,同時也是各位這輩子看過最迷人的故事。
而且,這明確地提醒我們:現實總是比小說還離奇。
薇兒.麥克德米
二○一四年五月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失控
2.
執刑之地 A Place of Execution
3.
無罪之罰 The Distant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