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火車經過星河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432974
石德華
晨星
2017年9月01日
127.00 元
HK$ 101.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432974
叢書系列:
晨星文學館
規格:平裝 / 264頁 / 25k正
晨星文學館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這是一本讀石德華散文的書
這是一本石德華教你寫散文的書
這是一本寫石德華的散文書
目
錄
〔推薦序〕 仍在書寫,讀與寫是吐納呼吸�林少雯5
〔推薦序〕 真愛一女子�楊錦郁8
〔自 序〕 火車經過星河邊�石德華11
卷一•日經
便利商店
手機
微微風送我心間
用了心
我一個人咖啡
只不過
幼的力
散文微講堂:文學沒有奇蹟
卷二•常經
十三
春夜雨潤
螢火蟲
阿嬤有約
這些年,你愛我們這麼多
潤生
行者,始終在路上
散文微講堂:歸納與聯結
卷三•曾經
江也依悉,山也依悉
我的彰化眼
最後的故事
寬緩
清澈平坦的地平線
及時
蒴果
散文微講堂:紀錄如幻的今生
卷四•行經
安靜到不想念
相信
純粹
完成
做,旅行
閒聊天
CL
每一個角度都要美
散文微講堂:風格的延伸
卷五•我的小心經
行深
遇見
倒立
神通
遊戲規則
然後
散文微講堂:一層一層拉開抽屜
序
推薦序一
仍在書寫,讀與寫是吐納呼吸——石德華江也依悉,山也依悉
林少雯
認識德華,有三十年了。這個美麗的女子,有蓬鬆的長髮,皮膚白皙,總是保持著笑容,說話客氣,有點特立獨行,寫散文,在高中教國文。
三十年,看到她從一位年輕的老師,到現在當心滿意足的阿嬤。她金孫的阿公,是牆上的一張照片,那種痛,在她文字的敘述中,也淡化成為一種幽微的情思。去年跟德華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見她依然年輕,依然一頭蓬鬆長髮,依然優雅美麗和笑容可掬,似乎歲月特別厚待她。
恭喜德華出新書《火車經過星河邊》。她說:「我讓這本書的書名聯結了火車與星星……長大他自然會懂得離去與死亡,長更大,他會懂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朵花。」從書的伊始到書中片段,都能看到她跟金孫一起看世界。
文如其人,德華的文字乾淨俐落。聽她講話、笑聲,見她眼神,總煥發出內在的一種富足。文字的細膩,也是德華散文的特色。她描寫便利商店的便利,讓人覺得真的很便利。也讓我想起豐子愷對嗑瓜子的描寫。真是十足的讓人佩服到心坎裡。文學的美在表現生活,生活裡的種種,最感人。
德華寫母親也令人淚崩「那兩年母親狀況多,常常我星夜開車回彰化處理突發的事,翻越銀行山的時候,總忍不住踩足油門加速馳駛。母親過世後,有一次我又夜晚車行銀行山,熟悉的寶藍的天黑了的樹暗了的路,我習慣性踩油門飆馳,突然想起猛然放開油門,趕什麼呢?母親都不在了,然後,在夜晚的山頭停下車,淚下如雨。」這是怎樣一種刻骨銘心。
生活總在文字間悄悄透露。在星巴克「那窗邊是我幾乎每晚報到的地方,一個人,幾冊書,一個小筆電,一窗夜的流麗紅塵,一杯拿鐵咖啡。十點半,回家。」德華的生活如是愜意,如此靜美。
「我愛這城、愛行走、愛讀書、愛寫作、愛家人、愛暖意的人事,也愛孤獨。」看到德華對紅塵俗世的眷戀和若即若離,那可以隨心情抽離的情境,令生活更自在,世間也更美。寫作是孤獨的,同為寫作人最懂這份心。
德華對流光歲月,對往昔年少痴狂,寫下了「生命一轉個角度就回不了頭……過去了。夢不夢,圓不圓,其實也都短暫而不真實……什麼都會過去,無前,無後,就這一刻。」我看到學佛後德華的成熟韻味和活在當下的覺悟。她說謝謝。這些年,你愛我們這麼多。她述說的是生命都該是一連串感恩。
在〈最後的故事〉裡,德華談到死亡,她寫悲傷不是存在與消失,是記憶的方式,在那按鈕。這是深層的領略。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影片中,她看到佛理四處流動穿透,那是禪心禪意。她體會到「最美好無上的相遇是,與自己的覺心、佛性相遇。」、「只要自己的塵垢滌淨,覺性就升起。」那是自我內在探索,是一層又一層的修鍊引領。
從校園勵志到生活抒情,從繁花似錦到綠樹蒼蒼,德華的人生際遇不同了,對題材的處理也有所不同,連風格也不會相同。這是德華對自己寫過的文字,行過的歲月的感悟。
德華不會停筆,年歲增長會有更不凡的證悟。她說:「我深切扣問生死,渴望明白,《心經》就這樣來到我的每一天……佛法,讓我在生活上多一種選擇。」
最後德華說,我絕不會忘記,要對今生所有的美好遇合,虔敬凝目,斂眉合十。
這篇文字不是序,是我閱讀德華新書的感悟,與喜愛德華的讀者分享。
推薦序二 ?
真愛一女子
楊錦郁
石德華的散文經過了一些重要文學獎的肯定。
她出身中文系,加上身為國文教師,長年浸淫古典文學,讓她的文字有一股詩意般的漂亮文氣,套用她在本書中出現過數次的形容——有種「流金」感。這種宛如文字魔術師,點石成金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基本功,所以再尋常的元素,被她一寫就,都變成極迷人的意象,如:
那是綠衣雲雀初曉山崗鳴暢翔飛的活潑日子。〈十三〉
潤如酥油的夜的春雨,飄面不寒。〈春夜雨潤〉
那些遺落的關於青春的難以細數的種種,傾圯牆隙敗草苔深的一只沉默箱子,安靜收藏桃樹燦爛月光的夜晚,那人走近的心跳,流金一般嫵媚無匹的華美。〈這些年,你愛我們這麼多〉
池裡粼粼波光晃漾,被陽光打映在暗褐樹枝上,明滅流動如走電。〈CL〉
這般豐美的句子,貫穿全書,讀來讓人感受到文字之美及作者深厚的文學涵養。
除了文字功力外,德華多元廣泛的閱讀,讀書、讀電影和戲劇,也讓她的散文有了扎實的內容和骨架,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這個詞用來檢視散文創作者更準確,畢竟散文這個文體是非虛構,也更貼近作者的自性。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她寫《紅樓夢》、《小王子》、《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寫蘇東坡、三島由紀夫、郭強生,乃至紅塵之外的六祖惠能、虛雲和尚、弘一大師等,都十分深刻。
身為散文作家,要深化創作的內涵,閱讀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除此生活的歷練也不可或缺。在象牙塔中是很難有動人的作品。德華讀書更讀生活和人。收錄在本書中的五個輯子正是她在這方面的折射。
〈卷一日經〉寫的是日常生活,孫子帶給她的歡樂、親情之間的互動、尋常日子的吉光片羽、在星巴克或便利商店裡的一個人的咖啡,有滋有味的。
〈卷二常經〉寫人以及一些有創意、善心的社會團體,如「畫話協會」的蔡啟海老師、出入九二一震區的惠中寺住持覺居法師、〈阿嬤有約〉裡愛心熱情源源的阿嬤、〈螢火蟲〉裡關懷弱勢學生,實踐助學計畫的年輕女子。透過德華的筆下,讓讀者看到了人間善美的一面。我以為擁有同樣心眼的人才能捕捉到他人的這一份大愛。
〈卷三曾經〉寫在彰化的歲月,那是德華生命中的太平盛世,任教於最好的彰化中學;擅於寫作,以〈校外有藍天〉別出一格的清新,累積文名;身邊有母親的疼愛,丈夫的呵護和女兒的承歡,如她所說的流金般的歲月。
〈卷四行經〉是旅行途中的感悟。對於散文作家而言,要深化自己的內涵,除了前述閱讀、生活歷練,旅行能擴大視野,尤其是孤獨的行旅,因為在孤獨時刻,才有機會內觀自我的心境或情緒起伏,獨立的德華當然明白這點,所以她說在和旅伴同行之後,她必須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同為寫作人,這點我深有同感。
至於〈卷三曾經〉及〈卷五我的小心經〉,處理的是生命中深刻的議題:生病、安寧照護、死亡,還有靈性、修行。面對摯愛丈夫的離世,德華寫到這部分,文字情感都很節制,但我卻讀得心疼,從本書的題目「星河」寓意丈夫目前的所在,到全書的結尾「真愛陽冥無屆,始終注入我生命,給我無比壯大的力量,我一個軀體載兩個人的靈魂」。愛苦、愛別離苦。
聰慧的德華藉寫作必將找到從中釋放的自己。
自序
火車經過星河邊 ? ?石德華
第一站
有個小男孩來到我的生活裡,他性子急又敏感,天蠍座。當他襁褓中,我就常告訴他:「性子急,將來會吃虧。」也想著自己一生天蠍,難免有比別看得見的還要多一些的辛苦,所以我疼愛他到他爸媽都說太寵啦!我總是想,我一定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這小男孩現在二歲多了,我金孫。
他是火車控,看見普悠瑪會尖叫,糾正我這是莒光號不是自強號,你和他一起打開火車圖書,翻到光華號和復興號,他會指著告訴你:「現在已經沒有了。」
從小我就抱他認識書房那幀放大照片,告訴他:「這是阿公。」他學走路了,每次進我家門,我就說:「去跟阿公三鞠躬。」現在很皮又愛玩,有時得我輕按他的頭。有一次帶他散步,忘了話頭如何,是我隨口說了一句:「阿公對阿嬤很好喔!」
他小眼睛很認真的看著我問:「那阿公去哪裡了?」
突如其來又高難度喲,該怎樣回答這二歲小兒?
阿嬤畢竟是練家子,念一轉告訴他:「阿公在星星上面。」
這小男孩平日藍天藍、白雲白慣了,會抬頭找月亮,月亮有時是眉毛、有時是眼睛、有時是球球,有時還會是「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他尤其會驚呼:「星星!」都市光害,通常月亮旁邊只有一顆極小的星星,你呼應他後,有時他還會告訴你那不定睛看不到的更小的那顆:「你看,還有一顆!」
於是,我讓這本書的書名聯結了火車與星星。像這些日子我們不同形式的相依。
長大他自然會懂得離去與死亡,長更大,他會懂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朵花。
第二站
蔣勳大病一場痊癒後,說喜歡寫散文是因為能當簡單的自己;王定國比較不喜歡寫散文的原因是,散文太透明,無處閃躲。
我寫散文沒其他理由,生活在我眼前,情思在我腦中,文字在我心底,滿到自然會從我的七竅流出。散文很近,如魄與魂。
一本本散文就是我一段一段的斷代史,一路疊成我的第十一本散文。這本散文集收錄我的二○一五年之後,而這段歲月真是我生命歷程最特殊的小史冊,我突然的悠和抒情曲陡然變奏成急拍進行曲。
每一天都過得很紮實匆忙,但我總是看見掙扎從疲憊中起身的自己,仍要再去讀些什麼寫些什麼,而在讀些什麼寫些什麼的時候,我是那麼的安靜滿足。
大家都說,你又多了孫子的題材可以寫了,但我不能,我身上有開關,啪,阿嬤,啪,寫作。生活著,過著普通的日子,我書寫時,才是作家。
更何況,一個滿愛小孩的成長經驗,我是經歷過的,那時我和丈夫一心愛著我們的女兒,一篇篇寫著我們親愛的故事,但生命真正的難題,總得自己去承擔,到那時候如何的一樁樁幸福被愛的往事也無實質的幫助力量,愛是無形的籠罩浸潤,只要知道自己在愛中長大,是那愛本身所產生的汩汩不絕的力量,才足以去因應生命中每一種可能的考驗。記憶的存在,是無形的空氣,不必是一樁樁物件。
我想,這終究是我自己看待生命的空間向度有所不同了。
第三站
很多人上過我的散文課,但我真正想說的是,散文課沒能真正讓你提筆寫作,它只能鼓勵你提筆寫作。詩人林德俊說的:「敢寫比能寫更重要。」
做中學,只有此途,然後,終身都處在讀寫的生活狀態中。
對我而言,不是講題、不是理論,也不是高調,文學是我的生活習慣了,過著平凡生活,但我閱讀、觀察、記憶、思考、敏感、專注,我每天都有自我安靜的時空。
但這本散文集在每卷最後,還是加了〈散文微講堂〉,因為懂得你對書寫的情怯,就以現有篇章當範文,淺說散文誕生的基本工夫,你可以想像,你在座,正在上我的散文課,而你想寫作的心被鼓動如迎風的帆,然後起航。
全書以〈日經〉、〈常經〉、〈曾經〉、〈行經〉、〈我的小心經〉分卷。閱讀不是用來看作者的生活,而是透過作者的眼看世事,我的生活和你在同溫層而已,我想,你看的應該是,怎樣的心眼,能使平淡的日常,逸發情與味?
特別推薦我的馬祖書寫,在馬祖那十天,我的感知全開如有神助。至於〈我的小心經〉,初稿寫於六年前,那一段抄寫以及誦讀《心經》才能穩住自己的日子,當時的微悟,透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影片的觸發,逐漸清晰了我這六年以迄終生的生活主調,六年後的今天,我重讀、修潤,感覺字字行行都是我生命的至珍貴。
第四站
讀著寫著總比不讀不寫吃力辛苦,作家其實是嚴苛的工作,必須遠離一些逸樂的誘惑。
即便讀寫是我的生活習慣,但沒有人硬性規定我非怎樣不可,所以我總是備妥所有心情及環境,才開始動筆,或者,花更長的時間等待備妥所有心情及環境。
但這一年來,我要求自己每二週完成一篇散文,MAIL給人間福報副刊,絕非我心態扭轉振作奮發了起來,而是總能聽說有人在剪報、有人在讚嘆,更明白著這世上有人等待刊發我的稿子,我決心要讓我的精進,與所受的讚語敦勵齊高,這份決心也意外讓我察覺自己想寫可寫的題材竟然這麼多,如果沒有這樁等待,我會不會錯失太多的美好?
謹以此書特別感謝人間福報副刊編輯覺涵法師。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