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本跨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專書
在晚近政治學的發展過程當中,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讓想要瞭解各國政治現象的人們頗為困擾。比較政治踏著政治學理論化與數量化的潮流,試圖藉著形式模型和大數統計求取普遍的定律,而區域和國別研究則堅守對於個別國家和地區的深入理解,以歷史與文化、語言及思想為基礎,以制度為標竿,想要探討政治現象及其根源。這兩個政治學的次領域顯然有不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然而對於想要瞭解政治現實的人們而言,學者的爭辯沒有意義,能掌握實際的狀況才是王道。
比較政治和區域與國別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比較政治的基礎只可能是對於個別國家和案例的紮實瞭解,而區域研究如果缺乏理論和比較的眼光則斷不能深入。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排斥的,因為前者可以透過數字來進行大範圍的歸整和推論,而後者則為數字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基礎與詮釋環境,更能探索到許多數字無法企及、量化並非合適之處。雖然這兩個次領域有這樣互補的關係,但是彼此的典範準則和預設態度畢竟不同,比較政治的研究者認為區域研究不夠科學,區域研究者則認為流行的比較政治專注方法、玄虛抽象,與現實抽離。這兩個領域的隔離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也損及了對政治現象進行深入理解的機會。
本書以亞洲的優勢政黨作為探討的主題,作者們是對於各個相關國家和政黨有專精研究的學者,他們又都是政治學領域的青壯新血,受過嚴格的學科訓練,熟悉比較政治的理路和取向。在規劃這本書的時候,大家的共同前提就是把比較政治和區域研究的畛域之別放在一邊,以探詢亞洲為何會出現如是多的優勢政黨(現象的上游)、它們的類別和運作情況如何(現象的中游),以及優勢政黨對於政治表現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現象的下游)這三項作為研究的焦點,在方法論上沒有拘束,也不自限於比較政治或是區域研究。我以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對於探究我們身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有很大的益處,也希望在國內能夠出現更多這樣打破領域藩籬的學術著作。
本書之成,主要的發想者和推手是政治大學的孫采薇教授。她在三年前(103 年六月)和我談想要規劃一本探討亞洲優勢政黨的專書,深深觸動了我的興趣。孫教授當年在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與我有師生之緣,後來負笈洛杉磯加州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是國內研究東南亞政治的新銳學者。她的眼光是拉開一個比較案例的框架,確定一組分析的題目,然後邀請學者進入每一個國家來進行細部的探討,最後再加以統攝歸納,這完全是我所樂見的討論方式。專書的主題是我們切身感觸的政治現象,大家會蒐集豐富的經驗資料,又可以做比較和歸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與一群學術新銳共同衝刺,開展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議題,這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乃與孫教授擔任共同主編,一起來推動出版這本專書。
我們將優勢政黨較為寬鬆地認定為「在多黨政治競爭中長期佔有主導性地位的政黨或持續性的政治勢力」,而在東亞及南亞確認了九個符合此一定義的優勢政黨國家,它們是日本、南韓、台灣、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優勢政黨還可以更細膩地區別為四類:「絕對的優勢政黨」,包括柬埔寨的人民黨、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的國民陣線,與緬甸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實質的優勢政黨」,包括日本的自民黨與印度的國大黨;「半優勢政黨」,包括台灣的國民黨與南韓的保守政黨;和「往昔優勢政黨」,即印尼的戈爾卡黨。我們要從政治發展、憲政體制、選舉制度等各方面來解釋這些政黨的成因,也要從民主表現和治理實績來分析這些政黨的影響。
在接下來三年的時間當中,這本書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包括最初的數次工作坊、接續的「優勢政黨與民主化:亞洲經驗的省思」學術研討會、確認最終框架的作者會議、修稿與內審、與巨流出版社的聯繫及投稿、接受外審評論與修改、多次編輯校對,以迄於今。本書自始就是規劃要出版為一本探究單一主題的專書,而且不斷修整框架,更新內容,因此內部的整合性很高,與現實政治保持零距離,對於有興趣瞭解優勢政黨現象的讀者而言,這是一份必讀的文獻。
由於本書所涵蓋的九個優勢政黨體系在東亞和南亞的民主國家當中佔有95% 的人口, 因此是我們周遭的「優勢現象」(dominant phenomenon)。對於這些政治體系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政治發展、鄰國與區域的政治現象,還可以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更廣泛的全球優勢政黨研究的起步。
我非常樂於參與本書的計畫,成就一本跨越學術畛域、兼顧研究專業與學術普及的好書。這書中所觀察的現象正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取最貼近的例子來看:台灣的民進黨與南韓的進步勢力分別在2016 和2017 年擊敗保守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這是兩國的「半優勢政黨」體系穩定地轉入了「兩黨輪替」體系嗎?如果是,其原因為何;若又有優勢政黨崛起,則更值得關注。總之,優勢政黨對我們的影響既深且大,其興衰起伏是我們不得不、也不可能不關注的重要現象。
?
吳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