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將藉由精神科醫師──Dr.Navi及人工頭腦──腦太郎的組合,帶領各位讀者一探總帶著神秘色彩的精神醫學世界。
心理疾病的關鍵不在心臟,而存在於腦部。然而,腦是如何讓心理或精神運作,其實在過去是個謎團。近年,隨著腦科科學的研究發展明顯進步,讓我們開始逐漸掌握腦與心理的關係。特別是在腦部影像、基因、神經化學、或與認知功能相關的神經科學等研究支持下,人們終於查覺到,心理疾病背後原來是因腦部運作出現某種混亂所致。藉由不斷探索,讓心理疾病在診斷及治療上持續進步。
社會對於新型態心理疾病的關注也不斷提高。舉例來說,媒體紛紛著墨於新型憂鬱症,一般大眾也開始關心起過去未曾了解的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及家屬們究竟是怎麼克服困難。此外,更發現被認為只會出現在孩童身上的亞斯伯格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即便長大成人,也會留下症狀,對日常生活帶來困擾。在治療方面,市場上陸續開發出治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及失智症等新藥物。另也透過科學的手法,確認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心理治療等方法存在成效。本書同時根據相關發展,進行內容之修訂。
在目前的精神醫學領域中,被全球廣泛用來診斷、區分心理疾病的基準有兩種。一為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另一則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兩者皆會以數年不等的頻率持續進行修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於1994年推出第4版(DSM-Ⅳ)後,2000年時雖進行部分內容調整,發表了DSM-Ⅳ-TR版本,但其後的修訂便出現停滯。與第4版相隔19年,久違的第5版(DSM-5)終於在2013年5月問世,其中更針對部分精神障礙症的分類及診斷基準進行變更。本書也將根據修訂後的DSM-5之內容進行解說,但由於DSM-5發表至今時間仍相當短暫,因此筆者在書中會同時併用DSM-Ⅳ-TR版本,相互搭配說明。
Dr.Navi與「腦太郎」會帶領讀者了解基本的精神醫學及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希望不懂精神醫學到底在講什麼的人、對精神科感到恐懼因此敬而遠之的人、對精神醫學懷有偏見的人、以及認為與自己沒有相關的人都能在閱讀本書後,愛上「精神醫學」。
作者
越野好文
志野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