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夫之子、洗衣工之女……
七篇兼具生命脈動與時代觀察的動人報導,
捕捉古老傳統的印度�經濟高度發展中的印度�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
激烈變動的一刻
★各界推薦
談論印度這個國家的著作不少,但以印度人為背景的專書則不常見。本書敘述印度之子們嘗試翻轉命運桎梏的故事,充滿挑戰、失落、韌性及希望。這是印度的生命之書,也是印度未來之書。
──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前駐印度外交官方天賜
印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在二○一六年,調查印度十八至三十五歲的年輕人,將其定義為「衝突世代」,他們兼具開放與保守的特質,擁有現代化的外貌與消費行為,卻又存有傳統的信仰和價值觀。就如同印度當代的發展樣貌,衝刺中的漂亮GDP數字,後方卻拖拉著印度社會中的貧窮、落後、貪腐與效率不彰,拉拉扯扯。在《業的盡頭》裡,聖古塔那雙銳利的記者之眼,結合歷史、文化、政治、數據與印度青年的真實人生,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衝突世代」的寫實樣貌。
──華文媒體駐印度記者尤芷薇(筆名印度尤)
銳利觀察……豐厚細節的描繪……讓本書不同於其他外國記者思考的,是聖古塔觀察這個國家的眼光──一位母親的眼光。
──《經濟學人》
鞭辟入裡、恰中時勢……聖古塔精確平衡強而有力的客觀分析與情感書寫。
──《華爾街日報》
任何想像今日印度是充滿高科技公司與電話服務中心的人,都該讀這本書。索米妮.聖古塔呈現印度的複雜樣貌:高牆環繞的私人社區與偏遠村落;被綁架販運的女僕與總理;意圖造出印度教國家與只在乎人生能否持續前進的人。印度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家鄉,成為形塑二十一世紀樣貌的關鍵區域之一。《業的盡頭》透過生動故事,描繪印度的青年世代,開展對未來視野的精采論述。
──《溺水的陌生人》作者拉瑞莎.麥克法古哈
《業的盡頭》精采開啟一扇門,邁入新印度許多青年男女掙扎向上的世界。他們試圖甩脫印度的過往,開創自己的未來。索米妮.聖古塔生動勾勒每位人物,以細膩敏銳筆觸報導他們的故事。
──世界婦女峰會創辦人暨執行長緹娜.布朗
以流暢口語的書寫風格,索米妮.聖古塔追蹤七條人生軌跡,提出當代印度潛藏的焦灼問題:「夢想不斷延遲之後,我們得到什麼?」,集結成一本強勁動人、回應時代需求的真實著作。
──《他者的生命》作者尼爾.穆克吉
對任何想了解全球最大民主國家未來的讀者而言,《業的盡頭》是必要入門書。透過精細研究,與今日印度青年扣人心弦的故事,此刻印度沒有任何書,比聖古塔對女兒出生地的探求追尋,更緊抓我的注意力。
──《極大化城市:孟買的失落與再尋》作者蘇克圖.梅塔
★內容簡介
索米妮.聖古塔生於印度加爾各達,八歲時全家移民北美。在美國成長、受教育,後進入《紐約時報》,並於二○○五年派任印度德里分社社長。三十年後聖古塔重返印度,卻發現與童年記憶截然不同的國度,「一個無意實踐承諾的民主」。
一九九○年代初,印度從計畫經濟轉向自由主義資本市場後,國家經濟榮景空前,高樓群聚的大型城市不斷擴張,從中作者深刻感受到一股不耐、渴望的潛在動力。在人口逐漸老化的世界中,印度是青年人的國度,有多達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十五歲以下,是個充滿「人口紅利」的國度,也是即將邁入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度,這是印度青年的「希望」。但在經濟政策轉向二十五年來,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減,反而擴大。缺乏教育、工作機會及社會階級流動可能性,反而可能讓印度社會內爆。
同時,印度不僅是充滿機會與希望的國家,也是受性別與種姓結構框架的國家。「業」(Karma)一字源自印度教,意指「前世所造就的善行惡行,將化為今生的善果或惡果」,作者利用印度教傳統語彙,借指現代印度青年正背負古老印度遺留下的「業」;這些「業」包含僵化的種姓制度、性別歧視,如此社會結構阻絕階級上下流動與相互交流的可能,也扼殺女性發展的潛力。印度青年正企求擺脫傳統枷鎖,邁向新局,不願受傳統命定的身分擺布。
不同於坊間多數將印度神聖化,停滯在古老時間的書寫,聖古塔的寫作風格,兼具《紐約時報》當代社會政經脈絡爬梳,及報導文學的私密與個人省查,帶領讀者同時從宏觀與微視的眼光,進入七位印度青年的生命世界,體察作用在他們身上的外在力量。這些力量同時也作用在當代每一位青年世代身上。對作者來說,這些印度青年的故事,不是十八、十九世紀充滿宗教色彩的奇思幻想,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你我面前,在當今世代的生命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