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戰期間,川普就發自內心地譴責中國,宣稱──「我們對中國有五千億美元的赤字……我們不能繼續任中國強取豪奪──它是世界史上的頭號竊賊。」那些希望川普會在就任後放棄貿易保護主義的人士,馬上大失所望。《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一書和同名電影的作者彼得•那法若(Peter Navarro)被任命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他的智囊兼合著者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則獲派為商務部長。
許多中國評論家也指出,對北京而言,共和黨籍的總統通常比較容易相處,從尼克森到喬治•布希都是如此──因為他們大多會聚焦在商業和經濟,而非人權。我試著暗示我的東道主:川普絕非傳統的共和黨員。但北京多數專家覺得川普的保護主義只是選舉辭令,並未放在心上。同樣奇妙的是,中國好像也不在乎川普陣營所提出,要將美國海軍艦隊擴張至三五○艘軍艦的計畫──遠高於歐巴馬時代的二七○艘。但美軍艦隊這般大幅擴編,最可信的理由應該是賦予美國更厚實的戰力來挑戰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在川普出乎意料的勝選後,知名中國評論員李世默在《紐約時報》專欄發表標題為〈與特朗普﹝川普﹞共創中美美好未來〉(How Trump Is Good For China)的文章。他自信地聲稱:「北京很期待華盛頓改弦易轍……中國願意與一個就事論事,而不是與一個時刻想著重塑世界的美國打交道。」
這種手段會令美國安全機關深惡痛絕。軍事結盟的承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被丟進談判的大雜燴裡,那美國的「可信性」──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威懾理論」(doctrine of deterrence)──將嚴重削弱。對日本乃至台灣等盟友來說,這套全新川普理論的含意令人不安,因為那暗示安全可能被拿來做為其他談判的交易條件。可想而知,川蔡熱線讓台灣支持獨立的群眾興奮莫名,但這份興奮也摻雜著對未來的憂慮。萬一川普的做法引來中國軍事反制怎麼辦?又該如何防範這位美國新總統哪天為了促使中國在貿易上讓步,就把對台灣的支持給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