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色彩的履歷書:從科學到風俗,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50485
卡西亞•聖•克萊兒
蔡宜容
本事出版社
2017年7月27日
153.00 元
HK$ 130.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450485
叢書系列:
WHAT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WHAT
分
類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同
類
書
推
薦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傳承開今:The 30 years of Taiwan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
共構記憶:臺府展中的臺灣美術史建構
睜開眼的祈禱:從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的大師名作,看見藝術中的神聖寓意與象徵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荒木飛呂彥的漫畫術 全
網購美食宅幸福(全)
內
容
簡
介
色彩,不只左右了藝術的發展,更形塑了我們的文化世界
目
錄
前言
顏色視界
簡單算術
調色盤
古老的色票
戀色癖,恐色症
多姿多彩的語言
白色�鉛白�象牙白�銀白�石灰白�伊莎貝拉色�白堊
米黃�黃色�亞麻金�鉛錫黃�印度黃�迷幻黃�拿坡里黃�鉻黃�藤黃�雌黃�帝國黃�金色橙色�荷蘭橙�番紅花�琥珀色�薑紅色�鉛丹�裸色
粉紅�貝克米勒粉紅�蒙巴頓粉紅�蚤色�吊鐘花�驚駭粉紅�螢光粉紅�莧紅
紅�猩紅�胭脂紅�朱紗紅�經典法拉利紅�赤鐵礦�茜草色�龍血
紫色�泰爾紫�紫色石蕊地衣�洋紅�錦葵紫�天芥紫�紫羅蘭
藍色�群青�鈷藍�靛藍�普魯士藍�埃及藍�菘藍�電藍�蔚藍
綠色�銅綠�苦艾綠�翡翠綠�凱利綠�舍勒綠�綠土�鱷梨綠�青瓷綠
棕色�卡其色�淺棕色�淡棕色�赤褐色�烏賊色�棕土�木乃伊棕�褐灰色
黑色�化妝墨�佩恩灰�黑曜石�墨黑�木炭�黑玉�黑色素�暗黑
其他有趣的顏色
註釋?
感謝
索引
序
前言
我愛上色彩的過程就像多數人墜入愛河那樣:無心插柳。十年前,我當時正在研究十八世紀女性時尚,總是開著車一路南下倫敦,直奔維多莉亞與艾伯特美術館,進入層層木盒保存的檔案室,直勾勾盯著泛黃的阿克曼寶典,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時尚雜誌之一。對我來說,書頁裡對1790年代最潮最時尚的敘述既讓我流口水,也讓我摸不著頭腦,宛如閱讀米其林星級餐廳設計的「全套菜單」。有一期是這麼寫著:「一頂石榴紅蘇格蘭女用無邊呢帽,綴以金色流蘇勾邊」。另一期則大推「紫褐色」長禮服搭配「猩紅開什米毛呢羅馬風斗篷」。在某些時候,女人如果不是穿著髮棕色鑲毛滾邊長外套,戴著虞美人嫣紅羽毛綴飾無邊呢帽,或者身披檸檬黃薄綢,就稱不上盛裝。有時候文字敘述佐以色盤,幫助我理解「髮棕色」看起來究竟像個啥玩意兒,但多數時候色盤從缺。這就像傾聽一場對話,使用的卻是我一知半解的語言。我深深著迷,欲罷不能。
多年之後,我有個構想正好可以把我的熱情轉成文字,每個月在雜誌上固定見刊。每一期我都會選定一種顏色,上窮碧落探索它背後隱藏的祕密。它在什麼時候成為流行色?它是什麼時候、如何被創造出來的?與特定藝術家或設計師或者某個品牌有關?發展歷史為何?英國居家雜誌Elle Decoration編輯蜜雪兒•歐根妮罕約我寫專欄,那些年我寫過的顏色包括尋常的橙色,乃至罕見的天芥菜粉紫色。那些專欄文章成為本書的起點,對此,我至為感謝。
《色彩的履歷書》沒打算寫出一段完整而周延的歷史。本書切入龐大的色彩家族,並且納入黑、棕、白等三個不在艾薩克•牛頓爵士光譜中的顏色。我從每一個色彩家族中挑出數個具有特別迷人、特別重要、或者特別令人不安的歷史背景的顏色。我試著為七十五個最令我神魂顛倒的顏色提供介於簡史與性格側寫的資訊。它們有些是藝術家的顏色,有些是染料,有些幾乎更近似某種概念,或者社會文化的產物。我希望你讀得開心。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無法一一寫進本書,因此加入一組其他有趣顏色的專用字彙表(或色票),以及建議延伸閱讀。
打造調色盤 ?藝術家與他們的顏料
老普林尼是羅馬時代的博物學者,他在西元一世紀時寫道,古典希臘時代的畫家只使用四種顏色:黑、白、紅、黃。幾乎可確定他這話說得誇張──埃及人早在西元前兩千五百年就發現可以製造出一種明亮、純淨藍色的方法。不過,早年多數藝術家顏料的取得的確非常受限,不是從土壤萃取,就是提煉自植物與昆蟲。
人類自太初以來,對使用帶有紅黃調性的大地棕色系就相當得心應手。目前所知最早顏料使用可以上溯三十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史前人類可以從火焰的灰燼中提煉出一款深黑色。有些白色系可自土壤中發掘;另一種白則由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的化學家煉就。顏料發現、交易與合成的記錄散見於歷史記載,直到十九世紀,拜工業革命狂飆之賜出現戲劇性進展。在工業製造過程中,愈來愈多化學藥品以副產品的形式出現,有些本身就是絕佳的顏料與染料。舉例來說,1856年威廉•珀金(譯註:英國化學家William Perkin, 1838-1907)在嘗試合成治療瘧疾的藥物時,無意中發現苯胺紫染料。
某些顏料可以入手,某些顏料開始被採用,這些改變一定程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多虧史上最早的藝術家們在周遭環境中發現的顏料,史前洞穴裡才能留下陰鬱深沉、色彩獨具的手印與野牛。時間快轉幾千年,裝飾華美的中世紀手抄本登場,此其時黑白依舊是黑白、無光澤系列金色,以及紅藍等多種鮮艷的顏色加入陣容。幾個世紀之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古典繪畫大師(譯註:泛指十三至十七世紀的歐洲舉足輕重的畫家)的畫作,除了受惠顏料使用種類更廣泛,透視畫風的寫實呈現與光影的精緻處理同樣居功厥偉。這時期有些作品始終沒有完成,畫中某單一人物維持簡單素描形象,這是因為畫家無力負擔完成畫作所需的昂貴顏料。比如純淨藍的群青色,這種顏料如此珍貴,委託作畫的贊助人通常必須自己購買:畫家根本買不起。客戶們通常覺得有必要在書面合約中具體說明,他們希望畫家在成品中使用多少昂貴的顏料、畫中哪些人物應該穿著什麼顏色的衣物,唯恐阮囊羞澀的畫家以廉價顏料瓜代。
對早期的藝術家來說,他們與色彩的關係相對於現代畫家而言,大不相同。有些染色劑彼此互相作用,藝術家在構圖時就必須考慮到哪些組合可能造成毀滅性結果,確認這些染色劑不會在畫面上重疊或彼此緊鄰。多數顏料都是手工製作,若非藝術家親自操刀,就是由工作室裡的學徒幫忙。主要視顏料製作方式而定,有些可能需要自岩石研磨成粉,或者處理一些技術上的挑戰,或是有毒原料之類的。顏料也可能來自專家之手,包括煉金術師與藥劑師。又過了一陣子,製作並從事染色劑買賣的顏料商人從世界各地取得各種稀有顏料。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才真正享受到顏料成品激增帶來的便利(即使如此,品質並不可靠)。廉價複合色彩,像是蔚藍、鉻黃與鎘橙,讓藝術家們免於研磨的苦力,或者擺脫惡質顏料商人,這些傢伙專賣不穩定的混合顏料,沒幾個星期就掉色,甚至跟其他顏色或畫布起作用。再加上1841年可摺疊金屬顏料管問世,這些新顏色讓藝術家們能夠在戶外作畫,前所未見的明亮色彩浸潤了他們的畫布。也難怪藝評剛開始對此缺乏信心:沒有人看過這樣的顏色,它們令人目眩神迷。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