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人都需要媒體素養教育
網路流傳諷刺臺灣媒體「四不一沒有」:不認真、不求證、不道歉、不負責、沒有良心。姑且不論上述是否言之過矣,當前媒體現象的確讓人憂心;偏偏媒體可說是「第二個學校」,學生在媒體學習的時間恐怕直逼學校,媒體儼然成為學校以外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管道。
然而,學校師長對於如何教導學生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也有「一不四沒有」的困擾:沒有時間、沒有教材、沒有信心、沒有支援、不想接觸。主要原因我以為大致有三:一是課程結構不易落實媒體素養教育;二是媒體範圍大,對專業領域不夠熟悉;三是社會上意識形態過激,教學過程稍有不慎會踩到地雷。
明明是重要的事,卻長期在學校的邊緣若有似無地點綴、晃蕩,實在叫人不安。
欣見本書的出版,幾乎一口氣解決了上述老師教學上「一不四沒有」的困擾:本書收錄的教學設計,清楚列出教學時間、建議融入的領域,對課程進度的負荷將有所減輕。例如「食品還是藥品」的議題,就很適合國小高年級融入健體領域實施。
全書共有三十個教案,不僅明示教學步驟,所選用的材料、案例和資源也都貼近學生經驗,定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臉書的使用、該相信喝咖啡有益還是有害、照片裡的警察是在打人嗎、減肥的後遺症等,每一件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
全書包含商業行銷、媒體再現、資訊真偽、新媒體與媒體近用等五大主題,每個主題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點明要義,對老師教學信心幫助很大。這五大主題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範疇,輕鬆閱讀便等於上了一堂概論。
每個教案也附上相關的教學資源,提供老師研讀備課、創新教案,更能舉一反三,對類似案例的省思更得心應手。例如「暴力電玩」的教案裡提供了五個教學資源,不過度推論暴力電玩和現實暴力行為的關係,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的求真精神,在此資源中展現無遺。
本書對於敏感度較高的議題也有涉及,示範如何從媒體素養的角度設計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思辯能力,相信使用本書的老師定能體會其中分寸。例如「名嘴亂爆料」的教案讓學生瞭解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關係,同時也學習如何監督媒體、表達意見。
這是一本既實用又有深度的好書,在媒體如空氣般無所不在的情況下,這本書可說是培養有文化品味的媒體公民的第一步。
?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語小學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林玫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