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1343051
成甲
先覺
2017年8月01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861343051
  • 叢書系列:商戰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商戰系列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思考邏輯/決斷/創意

















    讀了這本書,你所學的將能真正發揮功效!

    讓「中國最受歡迎說書人」引導你

    把碎片知識化為可以不斷擴充、能實際應用的知識體系!

      





    【各界推薦】

    【推 薦 序】 準備好,在臨界點爆發

    【推 薦 序】 術從簡,道從心

    【自??? 序】? 好好學習如何「學習」

    【引??? 言】 什麼是知識?什麼是臨界知識?



    第一章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在海量資訊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拚什麼?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第二章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跳出「低等勤奮陷阱」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 ?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根本方法?? ??? ??? ?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

    ??? ?

    第三章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為什麼臨界知識能四兩撥千斤?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的關係

    •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核心臨界知識及活用案例

    •複利效應:加強好事重複發生的可能性

    •機率論:投入最大賠率的事終有回報

    •黃金思維圈:學會隨時問「為什麼」

    •進化論:把知道變為行動

    •系統思考:找到關鍵解

    •二八法則:提高人脈管理的效率

    •安全空間:減少小機率事件造成的嚴重後果

    •臨界知識的綜合應用



    【結??? 語】? 強學習者勝出時代



    ?





    推薦序



    準備好,在臨界點爆發

    ──「羅輯思維」首席執行長脫不花


      

      我喜歡的作家史鐵生曾經寫過一句「特別政治不正確」的話:「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頭豬之間的基因差異,是恆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則會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像,乃至無法預測。

      

      人與人之間會因種族、文化、性格、價值觀等產生諸多區別,但是我更願意把這些區別都歸因於一點:認知差異。因為認知不同,事實上人們是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裡。《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提出了「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它在本質上也是「認知的共同體」:認知水準趨同的人,更有可能結成虛擬「社群」,在生活方式、個人成就和社交關係中表現得更為接近。

      

      成甲寫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位重度學習者為識別茫茫人海中的同類而打造的一個信物、傳遞的一個暗號,因為只有那些熱衷於研究學習方法,並且長時間持續刻意練習這些方法的人,才會理解「臨界」這一概念的寶貴價值。

      

      自從加入羅輯思維以來,我時時刻刻都感受到「人比人氣死人」這句真理的壓力,因為身邊都是認知水準極高的神人。羅胖(羅振宇)就不用說了,他是以為別人提供知識服務為業的。像我們的朋友張泉靈,她長期以來保持著一個分享習慣,我稱為「一秒鐘系列」,就是她能教給別人一些本事,可以幫助你一秒鐘分辨判斷那些原本非常混淆和模糊的事物。這種學習和分享能力是驚人的,所以她從央視主持人轉型創業投資,幾乎不需要過渡期,入行就是專家,一年時間就打造出績效非常好的紫牛基金。再比如《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老師,他目前一邊在史丹佛大學講課,一邊做投資、拍攝自己的攝影作品、定期到世界各地旅行,他每天堅持運動之餘,還保持每日給「得到」用戶寫一封長信。每當我想要從他們身上獲得一些「祕笈」時,他們總是會很謙虛地說:「不過就是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沒什麼特別的。」

      

      天哪,還有比這更特別的嗎?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方法」呢?因為這個世界太大,而我們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才能在極為有限的時間裡,把自己的認知水準比別人多往前推進一釐米。

      

      認識成甲,是在羅輯思維籌備「得到」App期間。我們當時想要做這樣一個產品的原因,就是強烈地感受到「生有涯,而學無涯」的焦慮,希望能夠為更多用戶提供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知識服務。成甲是一位研究學習方法的專家介紹給我的,一聊之下,我發覺他最有價值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學習方法論,而是他本人長期使用這套方法論進行知識產出。所以,我非常迫切地邀請他正式成為「得到」App的內容合作者,將他的產出分享給更多人。

      

      一年以來,成甲出品的《成甲說書》這一知識產品,收到了大量熱烈的回饋,很多年輕用戶不僅是他的聽眾,而且也受他帶動,養成寫作讀書筆記、繪製思維導圖、在社交圈中分享好書的習慣。

      

      現在回想成甲一年前對我提到的「臨界知識」概念,雖然至今我仍然覺得這個概念可能在傳播上會因為比較冷門而略顯吃虧,但經營「得到」這樣一個終身學習工具滿一年,我對這一概念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出版業、傳媒業、教育業、互聯網,每天都在以海量的規模產出各種各樣的知識,然而,「知道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只有那些極少數能夠啟動人們去行動的知識,才能達到「臨界值」,繼而引爆你的小宇宙。

      

      很多掌握頂尖學習方法的人,並沒有時間或意願把他們的祕密透露給更多人,幸運的是,成甲願意。

      

      所以,就讓我們摩拳擦掌,跟著成甲一起在通往獲取「臨界知識」的道路上好好學習,隨時準備在這條道路上歡喜奔跑吧!

      

    推薦序



    術從簡,道從心

    ──多角度沙龍創始人,原央視記者組組長徐金琪


      

      這本書,緣起於三年前的那三次追課。

      

      我和成甲初見,是在他的一堂知識管理分享課上,也許他會很驚訝為什麼在20多歲為主的學員中會出現一位40多歲的大叔。這次偶然讓我對這位年輕的分享者產生興趣,下課後我們倆拍了第一張合照。他的第二次分享課我又如約而至,我想看看他的分享又有什麼不同,結果他拿出了一套新的系統。參照第一次的慣例,我們又拍了合照。

      

      當我第三次出現在他的分享課上時,我相信他內心是有些崩潰的,因為一個中年大叔粉絲其實沒有那麼好對付。是的,我不僅對知識管理感興趣,更主要是想看一看,這個把知識管理講得如此有趣的年輕人到底能有多少料,他是不是在用一個模式重複。成甲沒有讓我失望,他三次課程都有不同,給了我不一樣的收穫。按照慣例,我們再度合照。從此,我們就成了好朋友。

      

      三次追課之後,我寫下這樣的評語:「結緣『第九課堂』後,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就是成甲講授的知識管理課程。這個課程道術結合,自成體系。成甲對知識管理方面的研究非常到位且爛熟於心,娓娓道來、酣暢淋漓、風格幽默且充滿正能量,將知識管理上升為哲學思考,以更高的思維格局統領整個課程。在他的指導下,學員們可以將繁雜無序的知識迅速地梳理盤活,有效地將其系統化、立體化,最終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外化。聽成甲的課,真是件特別享受的事:陽光一樣的好課,陽光一樣的帥哥!」

      

      我在想,如果這樣的好課能如陽光一樣惠及更多人,出版圖書應該算是一條好的途徑。於是我向成甲提出希望出書的建議,他同意了,然而這本書的誕生已經是三年之後。千萬別誤會,成甲沒有拖延症,只是注意效率的他同時追求完美。在這一千多個日子裡,我們這些好友都見證了他的精進和努力,他對這本書的嘔心瀝血,讓這本書已經超出我的預期,更是當初知識管理課程的升級版本。

      

      後來,我創立了一個具有媒體屬性的公益演講沙龍「多角度沙龍」,定期邀請跨領域領袖前來交流分享。成甲自然成為沙龍的常客。這不僅是因為我們之間親密的關係,更是因為理念的相合。「有意思、有意義」的多角度沙龍,不僅要傳播知識、分享經驗,更要用一種快樂的方式來讓大家接受。成甲做的就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如果不是他精彩的分享,我會一直認為知識管理是一門非常「艱澀」的學問。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都在做「跨界」的事情。在一個領域內做到專業很不容易,能把經驗用合適的方式分享出來就更難,而要在轉變一個領域後還能做得很好,那就是難上加難的事情。成甲創辦的景觀規劃設計公司相當成功,做知識管理的分享有乾貨,這些都是我知道的。我沒想到的是,他居然能把新媒體節目《成甲說書》也做得有模有樣。

      

      「跨界」是一種多角度觀察、多角度學習的能力,成甲無疑是有這種能力的,而這種能力的背後是一整套的學習方法論。所以,成甲在這本書裡,把他多年管理知識、提升自我的方法徹底奉獻出來。這些方法來自他自己的學習和感悟,是他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這些方法又很簡單,每個人只要用心都能掌握。

      

      「術從簡」,是成甲講述方法論的一個特點,沒有高深複雜的套路,都是簡單易行的方法。然而,要做到簡單,往往最困難。

      

      身為一名從業多年的媒體人,我已經習慣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靈魂」。無論是寫一篇文章、製作一檔新聞屬性的專題影片,或是做一場分享沙龍,又或者是設計一場演講,我都會努力地讓受眾透過作品的表面去感受背後的溫度與力量。這一點,也是我與成甲老師的共識。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在充滿墨香的紙張背後觸摸到一顆火熱跳動的心。成甲是懂得感恩的人,他對讀者的回饋絕不僅僅是表面的方法論,他也在用一本書來告訴大家讓知識產生力量的「道」,一種走「心」的「道」。

      

      對讀者而言,對一本方法論的書籍往往期待其有術又有道,然而能做到「術從簡,道從心」的境界實為不易。我理解成甲的這本書能夠與讀者見面有多麼不容易,這本融合了他經驗與感悟的書,是用生活的磨難與思考寫成的。當我們看到他一次次成功跨界的時候,也一定知道這背後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往事。我們都在為美好拚搏,我們都在努力提升超越自我,我們無須站在巨人的肩膀,只要吸收如成甲老師這樣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的經驗,也能夠找到前行的方向,「未來多角度,答案在風中」。

      

      本書是成甲老師知識管理課程的升級版,而我創辦的「多角度沙龍」經過三年歷練,也實現了升級。我以媒體人身分,去觀察這個「個人崛起」的時代,於是,我組織舉辦了一場話劇式跨年演講,近距離面對和剖析這個時代下快速崛起的個人。在這場演講會上,成甲老師做為嘉賓之一,也將走上東方梅地亞M劇場,向更多人分享他成長背後的思考。

      

      互聯網賦予了一個人無限的可能,讓個人力量增強,個人價值釋放。相信這本書,會帶著成甲老師的熱情、能量和智慧,讓更多人重視知識管理,讓更多人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實現「個人崛起」!

      

    自序



    好好學習如何「學習」


      

      我是從2008年開始接觸知識管理。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幾次創業過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盡快地提升自我認知能力。那時候對於「知識管理」這個詞,大家還都很陌生,關於「知識管理」這個話題的書籍和資料也寥寥無幾,已有的書籍、課程多半都是關於具體方法和工具的介紹,比如思維導圖、速記、溝通技能等。

      

      可是,在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我反而更加困惑:感覺學了很多東西,好像當時課上聽懂了,可是課後也沒怎麼用上,隔一段時間就都忘了。有沒有一種課程,是教你學習「怎麼學習」的呢?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各個地方學習關於「怎麼學習」的知識,開始慢慢地把從不同領域獲取的資訊整合起來,嘗試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2010年。在我開始寫日記的第三個月,自己感覺有點堅持不下去,因為似乎沒什麼用。這時候,我無意中看到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傳記,其中有這樣一段:「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個美德準則,採用『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後,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督自己,他每日自省,把美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持之以恆。」

      

      這個做法給我極大啟發:我一直困擾於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如果富蘭克林可以通過每天自省一個習慣來鍛練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掌握學習到的新知識呢?從此之後,我的日記開始變成每日的自省,後來又演化成我獨特的「晨修」工作,通過反思晨修,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戰鬥力。這是我對知識管理理解的入門,而這個過程也為我打下重要的基本功。直到今天,這個習慣已經持續將近7年,而我從中受益良多。

      

      第二個轉折是在2012年。在兩年多的反思晨修中,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我學到的知識越多,越覺得不對勁。雖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項知識都是單獨解決特定問題的,有時候覺得有些方法之間似乎有些聯結又有些衝突,就好像幾股真氣在體內互相衝撞、無法融合。可是問題究竟是什麼,一直沒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蒙格的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後,才茅塞頓開。蒙格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原來,過去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查理.蒙格說的普世智慧。

      

      受到查理.蒙格的巨大啟發,我開始投入學習和構建自己框架系統的過程中,接下來的四年多時間裡,我慢慢地構建了自己對知識管理的獨特認知。

      

      在我看來,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說,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那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你上了一年MBA課程,但回到公司之後,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那麼你的學習顯然是無效的。

      

      所以,以這樣一個認知為基礎,我們對知識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識管理就是透過對外部資訊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在這個理解基礎上再去看現在形形色色的學習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大概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資料管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所談論的知識管理更多是具體的資料層面技巧。比如,下載的檔怎麼保存?學到的知識點怎麼歸類?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給文件貼標籤?怎樣整理資料夾?在哪裡找到合適的書單等。

      

      第二個是資訊管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關注的是怎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獲得的各個知識點。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組織起來強化這一過程,比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學習中精讀和泛讀的區別、行動學習法、刻意練習等。而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方法,也是一個學習者進階的標誌—能夠有效地把學到的知識用於解決問題。

      

      第三個是底層規律。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更關心自己的認知深度:我們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知識用一條線串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於有形。

      

      2012年,我第一次使用查理.蒙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實驗,結果讓我十分震驚。

      

      我應邀在一個學習型網站上開設個人知識管理課程。由於我自己既不是職業培訓師,也沒有什麼知名度,所以如何讓大家對我的課程感興趣並願意付費購買就成了一個難題。當時,我能夠呈現、行銷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課程介紹頁面。換句話說,我需要在一個課程頁面內通過文案來行銷自己。而寫行銷文案是我此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事。

      

      我並沒有著急去搜索「如何寫一篇行銷文案」這樣的技巧,而是第一次開始利用查理.蒙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撰寫行銷文案,本質上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而關於建立信任這件事,心理學上就有很多方法來構建和增進認同。我找到心理學書籍中構建信任和認同的內容,並且以一個做行銷多年的朋友寫過的文案為參照範本,仔細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學原理,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應用這些成果來寫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為,自己這麼一位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寫需要進行實際銷售的產品,而這個產品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非職業培訓師的培訓課程,難度也太大了,所以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線的那一批課程中,我的課程付費人數快速增長,不到三天,名額就全部售出,而當時還有其他老師的課程銷量為零。甚至我的課程停止報名之後,還有用戶不斷諮詢怎樣能補報,為了加塞還願意多出錢。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當我們掌握根本規律並以此分析問題時,即使是一個新手,也能瞬間超越眾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職業」專家。這種經歷太奇妙了!

      

      那次經歷成為一個契機,我越來越常嘗試和應用這樣的方法,激勵自己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本規律。我慢慢理解,為什麼「少即是多」,為什麼有些知識比另一些知識有更強大的力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步形成「臨界知識」這一概念。這一概念衍生自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或者應該說,查理.蒙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屬於臨界知識,就算有些不那麼「普世」,但仍然能夠在一個專業或者較為廣泛的領域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樣具有臨界效應。因此,我將這些規律一併納入「臨界知識」的關注範圍中。

      

      探索到知識管理根本規律這一層次時,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樣。過去我們認為,學習主要是輸入和消化的過程:我們通過閱讀更多書籍,參加更多的課程和培訓,讓自己增加更多的輸入。而當我們理解了根本規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後,學習就變成一個成長和創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繫、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

      

      在我看來,只有讓自己對學習的理解達到這個層面,才能真正在學海無涯中找到一葉扁舟。在這個層次上,我常說,對於學習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師。理解了底層規律,自己就是一個煉丹爐:外部輸入的東西,經過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認知;而反過來,這種認知又進一步增進你對外部輸入的理解,甚至可能會超出作者本身的認知來看問題。

      

      可是,現在人們的學習大都集中在第一個層面,有一部分人達到了第二個層面。而在第三個層面上,至少我身邊認識的人中,真正融會貫通、把底層規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數。學習改變根本認知,對每個人都有巨大意義和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非常稀缺。我自己從中受益匪淺。如果能夠讓更多人從這個層面認識學習和知識管理,那無論對於個人的素養提升還是各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儲備,都有積極意義。

      

      而這也成了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之一。

      

      「是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我自己曾經在學習「學習」的過程中,有過太多困惑和迷茫,只能從不同角落裡收集隻言片語來咀嚼思考。然而,我發現我過去遇到的問題,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不斷經歷著,所以我希望把我現在的一些感悟和認識分享出來。這些認知可能會有偏差甚至錯誤,但是我相信,對大家提升自己的學習效能還是會有啟發的。

      

      第二,寫這本書也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我從2007年就開始不斷尋找自己生命的熱情所在。後來發現,激勵我充滿熱情,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生活的原因是:我享受這種激發別人潛能、幫助別人的成就感。2009年,我第四次創業。當時,我在公司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激勵團隊成員的成長,這也是我的巨大熱情所在。在繁忙的工作步調中,我仍然盡量抽出時間準備各種單從物質回報上看「CP值」極低的沙龍與課程:從在「第九課堂」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課程分享,再到在羅輯思維的「得到」App上開設《成甲說書》節目。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其實都是來自我「享受激勵、幫助別人的成就感」這一原始動力。而這一點,也是我在生活中實踐黃金思維圈,從「why」出發的一部分。所以,這本書也是我對這種生活哲學的應用。

      

      第三,寫書也是我的承諾和責任。促成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是我生命中的重要導師:前中央電視臺記者組組長、現多角度沙龍聯盟主席徐金琪大哥。徐大哥亦師亦友。當年他參加我在第九課堂的個人知識管理課程,我們因此結緣;而他連續三次報名參加同一門課,後來又多次鼓勵和支持我將自己在知識管理中的認識集結成書。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群眾募資出書的眾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們支援……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我寫這本書的動力。

      

      從內容上說,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根本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

      

      第一部分,我會介紹為什麼知識是不平等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第二部分,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根本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部分,在掌握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回到核心問題: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臨界知識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當然,有一些臨界知識是通用的,我在介紹這些知識的同時也提供了應用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的特色在於:不同於傳統講學習或知識管理的書按照組織結構或者學習方法來講,我更多是注重底層方法、思考邏輯和案例呈現,希望用問題的結構而非資訊的結構來展開全書。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我對學習和知識是什麼的宏觀思考,也有實際應用的具體案例。這對不瞭解什麼是知識管理或者還看不到宏觀層面和底層認知的學習者而言,可能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學習」這件事情,甚至對已經有多年知識管理經驗的人而言,這本書也可以提供啟發和借鑒。

      

      此外,在過去六年裡,我堅持每年閱讀不少於100本書,同時還保持每天兩小時反思晨修習慣。這對我理解知識管理的高效輸入有極大幫助。與此同時,我又是一個「好為人師」、不斷尋求在輸出中加深認識的人。從2009年開始我就組織「知行社」進行分享(2012年停辦);2012年在「第九課堂」開設課程,學員評分的滿分為10分,而我的課程平均評分高達9.95分,成為「第九課堂」評分最高的課程;再後來,我在羅輯思維「得到」上開設《成甲說書》,開始以每週一本書的高強度進行知識輸出。這些知識輸出的經驗,又讓我對理解知識管理核心要點有了更多認識。同時,我不是一個職業培訓師,並不靠知識管理培訓講課維生,因此我寫書和講課也不擔心洩漏課程核心內容。相反地,我一邊在自己的公司中大量實踐和改進我所講的方法,一邊期待看到更多人加入這一事業,一起推動我們對知識管理的進一步深入認識。我想,我的這些經歷和背景讓我能夠把學習「學習」這件事從不同的角度講清楚,並用實戰的方式讓大家理解。這種形式,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在生活、工作、創業中親身感受這一認知變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就像我第一次用這個方法寫文案時感受到的神奇一樣。

      

      最後,本書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畢竟方法本身也是基於價值觀的。比如「堅持小的習慣和努力,累積大的突變」「建構根本認知是理解複雜現象的關鍵,而根本認知本身要步步為營,偷不得懶」。這些價值觀和當今時代一些人追求一切「唯快不破」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希望在學習根本認知這件事上也要有速成法,這一點我是幫不上忙的。說來慚愧,我在「得到」上曾經上線過一期節目叫《如何工作三年獲得十年經驗》,題目本身就利用了這種「速成」心態,結果節目銷量頗佳。可是答案可能和追求速成的人想像得不一樣──堅持從根本思考,這樣的習慣培養訓練三年,你比有十年工作技巧的人成長得都快。從這點上說,全書也是一種速成法,一種以慢為快的速成法。

      

      當然,本書也有局限。

      

      首先,前面提到知識管理的三個層面,分別是數據、訊息和根本規律。這本書更多地討論了第三層面,第一、第二層面涉及的內容較少。

      

      其次,對跨學科臨界知識的理解也有局限。畢竟我在學習「學習」這條路上探索也不過六年時間,對「臨界知識」的學習與思考也才三年。三年時間,我對這些跨學科的臨界知識從自己應用的角度進行粗淺的理解,可能會有偏差甚至錯誤,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吝賜教。

      

      最後,無論如何,這本書是我將自己這一階段關於知識管理的所有認知,一次毫無保留的展示。也許因為我的能力、認知的局限,這本書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請相信,我是用了十二分的認真和努力完成這本書的。10萬字初稿完成後,經過半年多時間,自己對知識管理又有了新的認識,加上編輯對初稿給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我的第二稿10萬字幾乎全部重寫。

      

      但是,正是這些努力和付出,讓我自己能夠找回自己:我不是在寫書,我是享受盡力幫助別人的樂趣與成就感。

      

      今天,我「好為人師」的這一部分終於告一段落。至少我的用心,讓我可以安心入睡。剩下的工作,就是讀者的任務了。

      

      如果這本書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請讓我知道。因為這將是我最大的成就。

      




    其 他 著 作
    1. 精準思考:跨領域才是關鍵!洞悉問題本質,找到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