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兩岸的十字路口

兩岸的十字路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432880
李允傑
藍海文化
2017年7月05日
120.00  元
HK$ 114  






ISBN:9789866432880
  • 叢書系列:憲法政治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憲法政治學


  • 社會科學 > 政治 > 評論











      兩岸關係不僅影響到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生活福祉,更影響整個亞太區域穩定,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每一個臺灣人的必答題,不分藍綠。在兩岸陷入僵局之際,本書提出超越藍綠統獨的視野與路徑。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想法很天真,就像唐吉軻德挑戰大風車!但我堅信,唯有超越統獨、跳脫藍綠,臺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發展才能逐漸走向正面健康的良性循環。



      這本書的出發點,是期許論述的視野與格局能夠超越顏色,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從臺灣人民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提出兩岸應從無解的主權統獨之爭轉為良性的制度競爭。我的初心,是希望兩岸人民與政府,不受政黨輪替的干擾,能在互信互惠、永續和平的軌道上,穩健前行。



    名人推薦



      宋楚瑜、高孔廉、童振源 一致推薦





    推薦序 宋楚瑜

    推薦序 高孔廉

    推薦序 童振源

    自序(代導讀)



    Part 1兩岸能否相向而行?

    Part 2民共僵局是宿命?

    Part 3臺灣的內外挑戰

    Part 4超越藍綠的格局與高度

    Part 5建立兩岸永續和平





    自序(代導讀)



    超越顏色與自我




      許多陸客來臺灣,常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確,臺灣人善良、體貼、有禮、樂於助人。但是自從解嚴之後,臺灣從中央到地方的選舉頻繁,選舉留下的後遺症是,臺灣社會最為人所詬病的「藍綠惡鬥、統獨對立」!這個病灶困擾臺灣三、四十年了,臺灣社會長期被顏色綁架,探討任何的政策議題,人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非藍即綠、非綠即藍。但是,你我都知道世界是彩色的,人生才會健康豐富。



      這本書期望窮盡洪荒之力,提出超越藍綠統獨的視野與路徑。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很天真,就像唐吉軻德挑戰大風車,吃力不討好,甚至可能全身傷痕累累。對藍營的人來說,我的立場不夠藍;對綠營的人來說,我的論述不算綠!但我堅信,唯有超越統獨、跳脫藍綠,臺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發展才能逐漸走向正面健康的良性循環。



      高中時期,教官推薦我加入國民黨。就讀臺大政治系時期,因為堅持言論自由的理念,我曾經協助參與黨外雜誌的編輯工作(包括《前進雜誌》、《雷聲雜誌》、《蓬萊島雜誌》);因為關心勞工運動,在念臺大政研所時期(碩士論文題目是工會政策)曾在臺灣勞工法律支援會做志工,當時勞支會執行長是新潮流的賀端蕃。也因為臺大時期的黨外色彩濃厚,「思想不純正」,在那個威權年代,我是極少數臺大政研所畢業後的預官役不是擔任政戰官,而是砲兵官。



      出國念書後,我成為失聯的國民黨員。學成回國,我是一介書生、單純的學者,與藍綠政黨素無淵源。二○○○年大選,宋楚瑜以無黨籍獨立參選總統,因緣際會,我與當時素昧平生的省府副秘書長秦金生結識,在他的引薦下,加入宋團隊擔任發言人,開始涉足政壇之路,並在親民黨成立之後擔任政策中心副主任。二○○六年,承蒙兩岸研究前輩高孔廉先生的邀請,我兼任國政基金會國家安全組特約研究員,持續在兩岸議題筆耕。二○一一年,吳敦義擔任行政院長,我意外地被延攬加入國民黨政府內閣,擔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可以說,我的前半生巧合地接觸了臺灣政治的各種顏色。這樣特殊的際遇和經歷,在人生過了半百後,思想經過轉折與沉澱,有些事情越看越透徹,也越能超脫自我。如同《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對我來說,所有的顏色是「眾生平等、無差別心」。



      寫這本書的出發點,是期許自己的視野與格局能夠超越紅藍綠橘,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從臺灣人民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提出兩岸關係的分析論述與策略建議。我的初心,是希望兩岸人民與政府,不受政黨輪替的干擾,能在互信互惠、永續和平的軌道上,穩健前行。



      一九四九,如果歷史重來……



      二○○九年,中共建政六十周年,推出《建國大業》這部被視為中國大陸電影史上最豪華卡司的電影。數十年來,國共鬥爭與內戰歷史是中國大陸影視最喜愛的主旋律,電影有《開國大典》、《大決戰》與《三大戰役》,電視劇則有《解放》、《亮劍》與《潛伏》等。這段歷史在中國大陸竟如此重要,不斷重複拍攝、宣傳、上映,無非是宣傳愛國主義,告訴後人政權奪得不易。



      如果說《建國大業》類型的電影是從國家集體主義歌頌共產黨與解放軍的驍勇善戰;那麼龍應台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則是從人民的角度控訴無情戰火對老百姓的摧殘與傷害。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大典充滿視覺震撼的力與美,但戰亂時代下小人物的生離死別與無奈吶喊,恐怕更能觸動人心。這讓我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重回一九四九,這場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的內戰有沒有避免的可能?



      重讀近代史,我發現可能性是存在的。一九四五年二月,毛澤東發表《論聯合政府》,呼籲「由各黨派和無黨派的代表聯合組成政府,發布民主施政綱領,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統一、民主的統一,方能建立新民主的國家。



      為因應國內外要求和平的壓力,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會談,並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簽訂《會談紀要》(中共稱之為《雙十協定》)。雖然毛澤東在重慶會談高呼「蔣主席萬歲」,但雙方在「政治民主化」與「軍隊國家化」等關鍵問題存有歧見,最後雙方同意提交政治協商會議解決。



      如果國共兩黨能真心尋求和平與民主統一,通過政治協商,或許有可能出現左右派兩黨民主政治。只不過,雙方把《雙十協定》視同廢紙,表面上政治談判,私底下國、共軍隊為接收日軍占領區「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在重慶談判前夕,毛澤東對左舜生、章伯鈞說:「蔣先生以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我不信邪,偏要出兩個太陽給他看看!」



      撫今追昔,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國形成兩黨政治的機會之窗曾經出現,但雙方各懷鬼胎、政治互信蕩然無存,最終仍是以戰爭做為結束,兩岸從而分裂分治超過一甲子,中國大陸依然一黨專政,兩岸間因內戰而造成無數的家庭悲劇已難以彌補。



      兩岸經過慘烈的內戰之後,中國形成民選的政黨競爭體制的希望破滅,兩岸隔海分治,自由中國與社會主義中國分庭抗禮。面對未來,我們不禁要問:兩岸之間有沒有足夠的互信基礎與創意思維跳脫六十八年前的歷史輪?




    其 他 著 作
    1. ECFA後的兩岸關係
    2. 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之研究
    3. 政府財務與運算
    4. 公共管理